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脉络下,如何进一步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整合,成为当前基层建设进程中的根本性议题。深圳市南山区Z街道将基层党建整合到整体性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形成以社区党建为核心,推进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社区管理"一核多元"的治理机制创新,探索出一种适合特大城市基层党建的社会化逻辑和模式。"让社区回归社会"这一基层党建的社会化逻辑,成为实现基层治理社会化目标的根本之道,可以为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尤其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党建国家和党治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在基层治理中体现为党治基层,这是理解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逻辑起点。近年,通过区域化党建、派驻"第一书记"、开放式党建、智慧党建及"三有一化"等党治基层创新行动,党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了基层治理绩效,同时也导致边界不清、行动困难、高成本运行等问题。对此,需要以公共价值创造为引领,以政党自身的"治理转向"为途径,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基层协商治理的领导核心,是基层协商治理的推动引导者、赋能保障者。但在一些基层治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党建有机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的密度不够饱和、村级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有待增强、村民自治力量有待提升等困境。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英林实践"具体表现为: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搭台,构建"3+X"共治生态圈;吸纳社会力量,促进多元共治谋发展;协调各方参与,提升共建共治社区治理水平。"英林实践"启示基层党组织:要突出核心引领,把准基层协商治理发展总方向;要整合多元力量,使基层协商治理助塑乡村振兴共同体;要全程融入协商民主,使基层协商治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实现势能转化,使基层协商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智慧时代,城市基层治理呈现出新变化新特征:基层空间的双重性、共振性凸显,基层生活的流动性、智慧化提速,基层民众的参与权、话语权重构。同时,智慧时代的城市基层网格治理面临着一些困境:重物理空间,轻网络空间;重数据收集,轻个人信息保护;重技术理性,轻人文关怀。针对这些问题,要强化双重空间的一体规制,提升网络空间的治理能力;完善智慧治理的制度机制,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利用智能化手段,促进民主协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营造智慧治理的文化氛围,引领科技向上、向善。  相似文献   

5.
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定位是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其意义在于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在现实中,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党建引领不足、互联互动难、发挥作用难、党组织管理难等困境。福建省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探索出以载体建构实现互联互通、以完善组织机制解决群众问题、以技术牵引实现智慧党建三种典型党建创新模式。由此可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完善党建引领的多维路径:制度升级,实现从"整体推进"向"整体提升"的转变;文化升级,实现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服务升级,实现从"服务链"向"服务环"的转变;技术升级,实现从"平台引领"向"行动引领"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正树立"微分"理念,在落细落小上寻求突破。"微分"思维主要用于解决基层党建的庞大结构与基层党建工作者能力素质不相适应这个矛盾,具体可以通过实行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来解决。一是推行任务条目化,确保可操作。把工作分割、细化成一条条可操作、能执行的具体任务,让基层干部感受到工作的可操作性,这样他  相似文献   

7.
"全周期管理"实质是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闭环管理,注重源头治理、过程管理、运行结果的反思与调整,具有系统性、协同性、有序性等特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但基层社会治理中还存在治理的不协调、不衔接、无序化、"剪刀差"以及治理主体能力不足等问题。鉴于此,以"全周期管理"思维推进城市现代化治理,就要推进党建引领,坚持系统治理,强化源头治理,秉持服务至上,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适应性治理的优势在于能够有调适性、有弹性地实现治理目标,其负面效应在于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参考,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失控或偏差,出现远离治理初心和目标的情况。面向适应性治理,中国创新性地采取了党建引领适应性治理的方式,借助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使适应性治理的优势得以发扬,而负面效应得以有效控制。然而,也需要看到,由于缺乏规则化、制度化,实践中的党建引领依然存在不足,有时难以使党建科学嵌入到适应性治理当中。未来需要进一步实现改进,要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规则、疏通党内上下沟通的正式渠道、凸显基层道德"隐秩序"的优势、创新基层政府效能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深化思想政治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围绕强基固本目标,深化基层组织建设。紧盯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等基础建设,纵深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紧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紧盯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做到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党建和农村党建在工作范畴、工作领域、工作环境、工作对象上存在的差异,出现了农村党建和城市党建的"两张皮"现象。为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新要求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性环节,既是城乡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微细胞”,也是城乡社会网络的“微细胞”。进入新时代,基层治理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党建工作发挥引领作用。当前,基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意识不到位,缺少人力和资金支持,导致基层治理难度较大。基于此,文章指出,通过党建凝聚基层治理新观念,能有效加强基层治理升级的多方保障,助推基层治理精准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12.
储江 《决策》2022,(6):54-56
<正>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安徽省桐城市高度重视网格化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各项任务,坚持“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增强政治功能”的目标定位,保障街道社区开展工作有资源、有能力、有平台。  相似文献   

13.
正为切实增强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城市发展,中共河南济源市委组织部把握关键重点,完善四项机制,统筹推进区域化党建共驻共建。一是推行党建"轮值主席"制度。由各驻区单位党组织书记按月轮流担任"轮值主席",以"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做"为主要内容,每月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不仅是新时代加强在职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保障,更是新时代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社区空间是基层党建在转型期社会的重要载体,在职党员组织关系与居住形态的分离导致社区对于党员作用发挥的组织努力及结构支撑较为薄弱,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是社区治理和基层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学界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现实价值意蕴、过程困境及实践进路展开。现有研究仍存在理论基础和学术提炼相对缺失,较少关注精准化、精细化体制机制构建问题,缺失或回避在职党员发挥作用由应然转为实然的有效路径研究等不足,今后的研究需综合借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开阔研究视阈,拓展党建与社会治理交互作用研究,应着重探讨精准化、精细化体制机制构建问题,将设置治理规则与治理事件输入相结合,着重讨论在职党员如何与各类型组织联手提升党建效能。  相似文献   

15.
朱萌 《领导科学》2021,(2):8-12
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对网格化管理存在的"泛行政化""服务供给有限性""社区治理主体协调困境"等局限的全面超越,从"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转型是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从天津市X区L街道的社区网络化治理实践来看,其在纵向组织的构建上,实现了行政—党建复合网络架构和治理资源整合;在横向机制上,通过民主恳谈会实现了交流机制的设立,实现了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动员与组织参与。该个案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社区网络化治理必须坚持整体性治理思维,把社区网络化治理看成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把人放在系统环境中,不断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政府应在维护基层社会秩序并实现社区善治的框架内,致力于寻求各类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点;要充分重视社区精英在社会合作和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精英吸纳工作。  相似文献   

16.
推进"两新"组织党建重在城市基层。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从对海淀区27家街镇的党群服务中心及工作队伍的党建供给、所辖"两新"组织的党建需求情况的调研结果来看,党群服务中心在规范性建设方面仍有短板,党群服务中心工作队伍在专业素质方面仍有弱项,党建与业务在互融互合方面仍有难度,"两新"组织党建在工作制度建设方面仍不完善、在宣传方面仍需要提升。为此,城市基层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应强化高位统筹,树立"两新"组织党建"一盘棋"思维;强化顶层设计,推进"两新"组织党建规范化;强化政策集成,凝聚"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合力;强化分类指导,推进"两新"组织党建精细化;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能力;强化机制改革,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机制建设;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两新"组织党建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作为产城互动的结果,中小微型企业快速发展,市场服务组织逐步培育,非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推动了新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异军突起,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公共治理资源短缺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了向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能很好地得到有效供给,存在社会治理公共资源不能下沉,公共政策落地效果不佳,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城市社区的高效治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的推进等重点任务难以深深地植于社区治理工作中,靠行政命令计划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于社区组织中。这些表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需要探索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单位制和公社制解体,乡镇政府常因对基层社会的脱嵌而陷入弱治理境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乡镇政府在治理资源匮乏情境下实现有效治理的一种治理机制:乡镇政府通过参与基层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完成向基层党组织、社群组织借力;通过党的政治性和组织有效性确保上级政策的贯彻;通过区域化、网格化、枢纽型基层党建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嵌入;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制度化,各个治理主体各归其位并有效配合,以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保障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城市基层治理推进缓慢且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主体角色定位清晰但功能作用发挥不足、多元主体关系明晰但矛盾重重、各类问题明确但解决方案总是治标不治本等。为此,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可将其划分为领导型、负责型、自治型、参与型、合作型五个类别;以相应的治理理论为基础,可构建城市基层治理多元关系网络理想模型,即党建引领的党—政关系、协调指导的街—居关系、执政为民的街—民关系、协同合作的街—社关系、自治为民的居—民关系、互助互惠的社—民关系。同时,对照此理想模型,运用现状树界定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根原因,可得出结论: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消极增强循环圈使得部分关键问题不断强化,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暂时加剧了基层治理问题。为此,完善城市基层治理,应建立社会治理重心有序下移的协商机制,既保证下移的管理服务事项与资源一起下放到基层,又避免下移工作简单化和行政命令化;同时,要围绕调整街道—社区关系、打破两个消极增强循环圈以及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统筹引领能力、街道社区为民服务能力及城市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开展城市基层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强化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有助于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改善治理效果;改进基层党建领导方式,激发工作活力;优化基层党建资源配置,强化成果辐射力;扩大基层党组织影响力,提升凝聚力。但目前我国基层党建品牌构建依然存在品牌理念肤浅、错误,品牌价值低效、单一,品牌推广局限、被动,品牌创建功利、形式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提升思想认知,把握基层党建品牌内涵;找准行为发力点,突出基层党建亮点;落实行动过程,推进基层党建品牌战略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基层党建品牌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