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易楠 《领导科学》2024,(1):100-104
当前,乡村社会基础结构变迁与乡政村治的科层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悬浮化与边缘化,因此,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基层党组织组织嵌入、制度嵌入和意识形态嵌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构建基层治理中的政党逻辑。其中,组织嵌入通过组织重构和组织联动,增强治理动力内生;制度嵌入通过正式制度嵌入与非正式制度嵌入相结合,优化治理模式;意识形态嵌入则通过引导意识形态统一和文化认知整合,强化主体认同。这一嵌入过程,贯通了组织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党的执政基础长久稳固、国家政权建设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2.
安淇  张秀红 《领导科学》2023,(3):125-129
基层治理中干部角色超载现象主要表现为:角色时间和精力不足导致分身乏术,角色负担过重导致疲于应付,角色资源匮乏导致被迫内卷,角色认知模糊导致无所适从。角色超载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从干部个体层面来说,会磨灭工作激情、损害身心健康和降低幸福感;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讲,会严重阻碍基层治理的高效运行,破坏基层整体形象,污染基层良好政治生态。矫治基层治理中的干部角色超载现象,须做到:角色认同用理,提高基层干部对角色的认知程度;角色配备用心,优化基层人力资源配置;角色考核用功,创新细化基层干部的考核制度;角色奖罚用力,健全基层干部的奖惩机制;角色关怀用情,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水平决定了基层治理水平,进一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能否成功推进,这也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精英自上而下的政治吸纳,强化对基层经济、社会团体的组织嵌入尤为必要和迫切,对于促进基层治理中领导力的内生性供给、提升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当前盛行的网格化治理主要是通过再造基层管理组织和整合基层服务功能,在社会治理秩序层面带来一定的成效,但它背后是一种行政吸纳社会的逻辑。就社会治理层面国家—社会关系良性发展的方向来看,网格化治理的逻辑应从行政吸纳社会向国家—社会的双向嵌入演进,即在网格化治理建设过程中,要同时兼顾国家将自身的目的和意志借助网格化治理嵌入基层社会和社会主体依托网格化治理嵌入国家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社区干部是转型社区治理的重要行动主体,他们的角色定位和策略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转型社区重构的演进步伐,是观察转型社区治理的重要维度。面对日趋复杂化的社区事务和陌生化的社会,他们采取了多种治理策略。其治理行动在产生了一定绩效的同时,也使其陷入治理的角色困境:治理资源的匮乏、"挤压式"的职责负荷及对行政权力的过度依附。转型社区善治的达成亟须化解转型社区干部的角色困境,有效发挥其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秦德君 《决策》2014,(5):19-1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强调的,不是一个治理环节的优化,而是整个治理体系各层级的优化,它是国家治理上的革命性变革。 任何一国的治理体系,都具有其层级与结构的不同特点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公共治理结构具有垂直性,国家治理体系存在宏观(高层)、中观(中层)、微观(基层)三个层级。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刘颖 《领导科学》2023,(2):102-105
基层治理中,干部角色超载主要表现为“领航员”的力不胜任、“管理员”的左支右绌、“服务员”的疲于应付、“联络员”的重上轻下、“调解员”的顾此失彼等。角色超载容易造成干部工作倦怠、引发行为选择偏差、破坏组织权责结构、弱化基层治理效能、阻碍民众政府互动等负效应。对角色超载进行调适,须建构角色压力纾解机制、角色行为纠偏机制、角色边界限定机制、角色使命赋能机制、角色期待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和支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显著成效凸显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本文将从基层社会治理的治理载体、行动体系和组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如何发挥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外在型的治理资源,数字技术嵌入基层治理的过程,暗藏着数字化技术与基层社会结构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数字技术凭借其工具性优势赋能基层治理时,也面临着来自基层社会的场域压力。基层治理结构的科层化、基层治理主体数字素养欠缺、基层治理方式的路径依赖等诱发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之间处于“试图接近但又无法融入”的悬浮化状态,消解了数字技术治理功能实现的支持机制,造成基层治理的数字技术“负能”后果。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数字治理结构、提升基层社会数字素养、革新数字治理方式等路径,将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融凝一体,助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农村基层政权作为我国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我国农村正发生着激烈变革,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基层人才、政权和治理的多重"虚空化",给我国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严重挑战。新时期下我们必须创新人才建设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健全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举措,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时代城市发展融合智慧技术的应用,探求技术嵌入下精细化治理模式已成为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时,呈现出公民、顾客、伙伴等多重角色属性。城市治理环境主要呈现出治理系统整合化、治理结构合理化、治理工具科学化、治理方式智慧化等特征。基于政府部门与多重角色公众的互动逻辑,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转型,城市治理者应精准识别角色,扩增交互途径;动态回应需求,提升交互能力;拓展智慧应用,强化治理效能;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以点带面。  相似文献   

12.
公共事务管理具有系统性的治理结构,包含个体所处的载体环境、个体的认知判断、群体共同约俗的社会行动。研究表明,治理结构中多方当事人的个体角色与个体认知影响着个体与其他个体、个体与群体互动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公众在特定治理主体进行的社区治理,其复合领域专家、多方当事人、公共管理者等三方角色,愿意以理性、善意的态度偏好处理公共议题,可治理条件方能成立,并更能解决社会组织活力的激发、社会矛盾的化解、公共安全体系的健全等公地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由于身份角色和工作特点,领导干部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领导干部群体的管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从严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行为,权力逐渐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但是,干部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为  相似文献   

14.
正"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势必要求各级干部在思想观念、领导能力和工作方法上有新的提升。一、干部理念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可溯源、共享性强、安全性高等特性。区块链技术可拓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空间,实现对秩序的有效供给。当前,区块链嵌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价值、技术、监管等风险。应发挥政府部门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能力、重视法制和监管体系的主动建构,进而实现区块链技术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  相似文献   

16.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需要将技术变革转化为基层治理的优势。技术变革不仅能够催生更多的基层治理资源,还能萌发新型基层治理结构、派生新型基层治理关系,同时也能衍生新型基层治理制度、推动基层治理理论发展、催生新型基层治理定位。  相似文献   

17.
基层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中越发凸显其重要的功能与地位。生命政治作为西方治理技术的显学范式,其从"使你死"到"使你活"的权力控制暗合了国家统治转向国家治理的政治初衷。然而,透过生命政治的历时脉络与共时殊相,可以识见因其植根于西方话语的制度语境,无法冲破资本主义自身的历史局限。命运政治以其对中国传统命运观优秀特质的有效继承与对马克思主义命运观的发展,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肌体,实现对这一历史局限之突破。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化是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趋势。农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的困境有:基层政府为"维稳"而"变通",致使农村基层治理缺乏可预期的法律结果;基层司法公信力偏弱使法律在农村的适用缺乏应有的权威,难以产生正义共鸣;村级组织权力运行不规范和宗族势力的"人多势众"影响弱化了村级治理权威。制约农村治理法治化的因素包括农村资源缺乏整合、村民参与自治偏少、农民用法热情不高等。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要融合基层政府的权力资源与村域内部的精英资源;通过创新民主机制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治理;以提高村干部法律意识为切入点,培育法治土壤。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之一,就是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2],基层治理的水平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治理的成效。所以,要将基层治理放在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中更为重要的位置,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单位制和公社制解体,乡镇政府常因对基层社会的脱嵌而陷入弱治理境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乡镇政府在治理资源匮乏情境下实现有效治理的一种治理机制:乡镇政府通过参与基层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完成向基层党组织、社群组织借力;通过党的政治性和组织有效性确保上级政策的贯彻;通过区域化、网格化、枢纽型基层党建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嵌入;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制度化,各个治理主体各归其位并有效配合,以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保障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