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鸿莹 《管理评论》2022,(9):158-169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给高校声誉、大学生价值观、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极大的影响。网媒、大学生、高校和政府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中的主要参与人,他们的行为决策将直接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演化。据此,构建了网媒、大学生、高校和政府四方博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四方博弈主体行为策略对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影响,同时给出了数值算例,利用Matlab编程对其演化博弈模型进行模拟仿真检验,分析了各个参数对网络舆情事件演化的方向和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博弈系统均衡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的监管力度、网媒报道的意愿、高校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和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等,通过引导网媒、大学生、高校和政府的行为策略,有助于妥善处置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进而探讨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建设网络宣传与管理工作专职队伍、加强网络规范制度建设、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4个控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使校园网络人群剧增,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容易诱发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实践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道德破坏甚至犯罪行为。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和突发性特点,内容多元且分散,互动性强,影响广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挑战。在新时期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不仅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与反馈工作机制,还要积极构建校园网络主流文化;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以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还要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一批活跃的舆论领袖。  相似文献   

5.
正安全稳定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前提。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就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来说,如果说个体安全事件的发生更多具有偶然性原因,而群体性事件则大多与网络信息传播关系密切。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对网络舆情做充分的监控和掌握,并挖掘其应有的舆论氛围影响力,从而使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网络"自媒体"作为"第二舆论场"的相关内涵,强调了针对"第二舆论场"进行监控的现状与重要性,针对高校环境,提出网络舆情监控的难点、重点及对策等。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对网络的应用更加普及,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控制成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管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然而,高校网络舆情与其他领域所显现出的网络舆情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高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容易引发的不良影响,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的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环境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拓展了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空间,给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格局带来了革命性变化,高等教育舆论环境纷繁复杂,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相关话题造成一定的冲击。在新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管理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大数据视域下考验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和管理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要类型和主要特征,指出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对网络的应用更加普及,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控制成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管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然而,高校网络舆情与其他领域所显现出的网络舆情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高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容易引发的不良影响,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的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环境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关系到高校教学乃至社会发展的稳定。以香港“占中”事件为例,运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建立学生群体面对突发事件策略选择的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学生策略选择对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该模型可推广到一般的高校突发事件,对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前网民对政府行为关注度提升,政府部门的相关行政行为已成为网络舆情诱发的一大因素。作为网络舆情重灾区的城管舆情事件,近年来呈现井喷式的爆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城管部门如何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如何引导网络舆情等课题,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引导,那么对网络舆情形成的要素分析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对网络舆情形成的主体、客体和载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为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要做好网络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对网络舆情的管理。网络舆情是民众将自己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发表在网络平台上并形成了某种言论导向。在现阶段,我国互联网的管理体系还不完善,这给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阻碍。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功能,并提出了优化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一系列对策,以期能促使网络环境更加和谐、网络文化更加文明,并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29例近年来公职人员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得到公职人员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后网民的关注人数变化趋势呈现出"倒V"型、"M"型和"多变"型三种类型,且三种类型网民关注人数"起点—峰值"时间平均都在3天之内的结论。据此提出网络舆情危机中公职人员不当的决策行为以及在征兆、发作、延续和痊愈四个阶段公职人员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兴沟通工具,微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舆情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快速地反映师生的心声,也可能被以讹传讹,偏离事实。本文以微信的发展以及功能分析,探讨基于微信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微信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挑战,从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意识,提高师生应对新媒体的能力,提高校园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能力,加大保障机制,夯实微信舆情引导基础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及管理实践提供启示。方法:对CNKI文献库中相关主题论文进行数量统计与内容分析。结果: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刚刚起步,网络舆情监测实践已有技术支持,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结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应进一步开阔思路,寻求理论支持并展开持续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载体,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和创新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妥善治理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网络媒体与地方政府双方演化博弈模型,在引入中央政府惩罚机制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网络媒体与地方政府双方行为策略选择的演化稳定均衡,同时采取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对模型进行多情景推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热度与网络媒体和地方政府双方的策略选择有着直接关系;若地方政府承受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恶性演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信誉损失持续增大,双方演化系统都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现象;引入中央政府惩罚机制后,其惩罚力度若高于网络媒体消极应对网络舆情所受到的惩罚和地方政府的监管投入成本时,最终系统会演化至良性状态,研究结论为政府部门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因高校的特殊性,高校突发事件更加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产生比较严重的网络舆情。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多变,容易导致社会舆论进一步升级,增加高校的处理难度。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齐勇 《管理科学文摘》2008,(20):139-140
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动规律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的过程中,舆情的状态和变动规律是不同的。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动规律中,我们通过观察会发现经常存在一些重复出现而且具有稳定性的现象,如舆论领袖和网络愤青的存在、传播过程中的从众效应和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存在,这些现象影响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整个社会舆情中反应异常灵敏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发生后,借助于网络迅速演变成为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些事件形成的网络舆论及其舆情底蕴,都得到了充分的表露,并成为不可忽视的无形力量。尤其是监狱所发生的一些事件诸如“躲猫猫”、“冲凉死”等事件通过网络媒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社会公众也将视线集中到监狱以及相关的监管场所,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监狱工作应对网络舆情所采取的积极、合理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