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分析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发展演进、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总结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提出推进城乡空间布局科学、城乡居民权益平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城乡产业发展融合等六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基本原则和重点举措: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的资源要素交换制度,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村党的组织和村民自治制度,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构建城乡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3.
冷茂林 《领导科学》2022,(8):115-118
乡村治理智能化既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又是实现乡村治理范式由传统科层化管理变革至智能化治理的重要契机。智能技术推动乡村治理领域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势必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乡村治理配套政策制度滞后、治理主体职能不清和权责模糊、治理智能化人才缺失、治理智能化技术作恶、技术越位、应用背离初衷等因素,阻碍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化解乡村治理智能化带来的风险挑战,须强化治理智能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外部引进和内源激发并举,推动人才入乡返乡;限制主体行为,谨防技术越位与作恶;建构绩效评价体系,破解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虽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城乡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也不平衡。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实现乡村善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治理体系,既能够为破解农村治理困境提供新思路和改革取向,也可以通过塑造具有新素质、新思想、新文化、新境界的新型农民,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十九大作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十分宏伟,提出的方向要求也十分高远。浙江作为东部发达地区,"三农"的改革发展一直站在全国的前列。建议把浙江省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试验区和示范省,率先提出一整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工作部署,率先进行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率先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率先进行乡村文化复兴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人文乡村建设的试验,率先深化城乡配套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目前,道德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仍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价值弱化了道德的控制作用、治理主体伦理素养不高、现有的乡村治理实践尚未对德治表现出充分的重视等。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创造了一种系统性、全面性、有针对性的乡村德治模式,为其他乡村推进道德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即发展乡村产业,奠定道德治理物质基础;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传统文化;设计完善的道德治理制度规则;构建道德奖励机制,强化道德行为;恢复道德的评价功能;提升治理主体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正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融合,是我国新时代对乡村治理模式的重大理论创新。请谈谈你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测评要素:乡村治理能力、政策理解能力评分参考:(1)能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理论有全面总体的认识。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治理得好坏不仅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也体现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随着社会的加快转型,乡村社会从  相似文献   

8.
王成龙  吴波 《决策》2021,(1):70-72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更是治理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第一要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9.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充分体现。《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乡村治理,提高治理能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法治框架下推进乡村治理创新面临法治推进与自治、德治传统难以有效融合,法治路径的地位边缘化,"知情祛魅"现象凸显等现实困境。其原因在于乡村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治理主体的法治素养不足,治理机制法治化程度较低,治理环境的法治氛围不足。为此,需要坚持立法先行,构建层次分明、结构有序的乡村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理顺乡村治理体制,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依法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法治宣传的途径和方式,营造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的氛围;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打造法治化的基层干部队伍;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强化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1.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是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实施的制度基础,而要促使目前封闭、排外的村民自治制度实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型,就必须以"政经分开"改革为先导,并由此推动中国的农村民主实践由村民自治向社区治理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农村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以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为引领,通过"政经分开"改革以构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原则、以社区治理为主要运作方式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并推动以生活共同体为范畴的、超越单一行政村为治理单元的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深入,传统的乡村治理机制、治理方式均面临挑战。以蕉城区为例,地方要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需要发挥好政法人才作用,抓好服务定位、挂钩帮扶、创新机制、培育典型等方面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施行的背景之下,由自治、法治、德治构成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而村规民约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使其朝着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文章立足于“三治合一”视域,分析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建设的不足,从自治、法治、德治3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乡村治理模式中村规民约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杨德林 《经营与管理》2022,(10):152-15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势在必行。以学者研究为基础、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从协同创新合作视角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现状。结合微信生态圈发展,提出通过微信生态开放共享的信息服务资源能力探索数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借助微信社交电商能力搭建垂直类农产品电商平台;借助微信移动支付能力构建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公共社交传媒设计数字乡村新名片等基于微信生态能力下数字乡村基础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那些相对弱势的乡村农民无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制定和运用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着重保护好乡村农民的个人权益,这已经成为一项比较急迫的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乡村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要真正做到脱贫攻坚,要采取有效的稳粮增收保耕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在优化乡村农业发展结构和体系的基础上强化社会治理,且要从政策和体制入手,消除以往不合理的乡村发展理念,一步步达成乡村振兴目的。虽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农民的日常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其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无论是在人均收入、生活质量,还是在个人权益保护上,都得到了改善,但从整体上看,因为存在历史积弊,如今,乡村农民在经济社会当中的弱势地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扭转。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合法权益得不到根本维护是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于经济法律法规制约和保护农民权益,不但能够从根本上处理好“三农”问题,还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秦中春 《管理世界》2020,(2):1-6,16
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对治理问题的分析必须尊重治理规律。现阶段探讨我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乡村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任务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在乡村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实践中,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强村庄人员管理和服务,了解乡村居民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动人的现代化,夯实善治之基;调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相似文献   

17.
实践表明,进行乡村农产品品牌创新建设,不仅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还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是建设新型乡村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强化山西农产品品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山西农产品品牌建设为例,在探索乡村振兴视阈下山西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郭莹 《管理科学文摘》2012,(23):172-17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最终目标是引导非营利组织树立以“公共精神、公共利益、社会责任”为中心的绩效观,从整体上提升组织运作绩效,真正实现“公益组织,公众受益”。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构建和完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体系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当前我国深化公共治理结构变革的宏观背景,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体系中的价值原则和主体选择进行分析,以期解决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商行业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电商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电商行业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当前部分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当前农村电商发展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专业人员及时改进与弥补。文章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研究农村电商发展的意义、困境及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直接影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构建科学、有效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这一战略实施的基础保障。本研究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筛选出15个三级指标和44个四级指标,构建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11省份的35个乡村进行了实证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