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卢玮 《社会工作》2017,(6):12-22
近期学术界关于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探讨成果颇丰.本文尝试在关于社会性功能的回归,以及社会性与专业性孰轻孰重的讨论中,回到社区实践的行动逻辑探讨中来,在"社会"(指其社会性的发挥)与"工作"(指其专业性能力的体现)之间找到实际参考路径.根据广州L区H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为"H街家综")在协调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已有的经验和做法为例,通过观察与访谈中心主任、领域主管与社工,分析家综与居委会双方关系理解期的误差、沟通模式行政管理磨合、沟通主体积极性和态度等内容."先社会","再工作",并不仅仅是先后次序上的逻辑.这背后,是把社会工作的社会性与专业性功能放在基层治理主体的合作平台上去讨论.从社会性和专业性相互依存的角度,正确理解和建立与居委会的合作关系,是家综顺利开展服务的便利捷径,也是达到优质服务及双赢目标的必然选择.希望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分析,能为现在的家综和更多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汪鸿波 《社会工作》2023,(2):73-83+110
新文科建设的兴起与发展对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议题,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于课程体系的改善。本文通过检视我国高校已有的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体系,发现其呈现课程“专业性”表征明显、课程模块兼具结构性与选择性、“传统性”的社会工作课程占中心地位等特征,但也有学科交叉存在物理性叠加、对新技术的训练不足、课程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张力明显等缺憾。新文科驱动下的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体系建设要凸显跨学科追求、新科学技术融入和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贯通等三个层面,助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推进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探索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硕士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西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目前主要以课外实践的方式进行,但课外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环节不足、内容简单,与教学体制不相契合,实践中的理念错位,缺乏有效督导,参与面受阻、参与度不高,缺乏标准化的专业评估体系等,这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实践品性。本文以甘肃某高校近年来提出的社会工作课内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探讨开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必要性、具体操作等,试图探索出西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另一种路径,并最终为西部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本土教育实践,促进社会工作在西部地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工作的整个学科体系建设中,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要从把握"一二三四五"入手,即一个基点:社会工作本土化,两条线索:教育线索、实务线索,三个特征:教育先行、社区为主、自上而下,四个阶段:引入阶段、发展阶段、蛰伏阶段、重建阶段,五个领域:社会工作实践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史、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史、社会工作研究史.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提出,社会工作迎来了“春天”。但是,从发展路径看.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先行于专业实务.并且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尚未形成规模.制约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专业实务尚未形成规模的原因在于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匮乏不仅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的推进.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说明它在协调社会关系、防止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教师以及机构社工进行调查,本文认为,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存在两大主要问题:教学中的"重实践、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书本、轻操作",针对此情况,进一步提出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意识和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操作平台两方面着手解决,为后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较为客观和现实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制造2025》中,机器人技术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机器人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机器人研究与制造方向的专业人才.但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够满足机器人专业建设的发展需求.故需在传统教育的组织模式、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改革,来适应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要求.该文提出一种"教赛合一"的专业培养新模式,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8.
专业教育超前本土化的专业实践既是新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大特点,又是影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如何突破这一因素的制约,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发展,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主题之一.项目化运作下的"校、政、社"三方协同培养社工人才模式,强调以项目为媒介和桥梁,将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连接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共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样做,既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协调发展,又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一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不仅较适合中国的本土情形,而且还可以取得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多方效益,是值得而且可以被推广运用的.  相似文献   

9.
创业人才短缺既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是地方高校专业改造升级的新路径.为此,该文对工商管理专业与"双创"教育联动培养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当下工商管理专业与"双创"教育融合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联动路径,并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融合体系三个方面展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双创"教育联动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深化高等学校"双创"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专业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载体,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专业社团建设与"双创"教育的多维度耦合新路径,提升"双创"教育成效.该文分析了高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双创"教育耦合的可行性,即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教育资源相互补充、育人助力效应明显,并结合高等教育现状,剖析了高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双创"教育耦合面临着耦合定位模糊、耦合机制缺失、耦合动力不足三大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明确专业社团定位、协调各方参与建设、构建专业社团支持体系的解决对策,期望对完善专业社团建设与"双创"教育耦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2011,(4):24-27
新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必须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发展为本位的转变.襄樊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力实施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实践.本文就是在这一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和探讨,达到促进社会工作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目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通过全国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在通过考试的人员中,有相当数量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持证社工,缺乏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也缺乏系统的社会工作能力提升,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评价。因此,通过多种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价值观教育与熏染,强化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课程培训,促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与街道、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项目策划与实施方面的深度合作,对于促进持证社工发展和有效确立社会工作专业权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尽管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倡导和鼓励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但其实际推进依旧缓慢,这一现象着实令人费解.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该矛盾现象是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结果.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的路径依赖通过两种具体机制而实现:一方面,由于"回报递增"机制的作用,庞大的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对于公共资源的优先占有使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受限;另一方面,由于"体制锁定"原理的存在,处在"双重弱势"的制度地位的专业社会工作既难以满足生产主义福利体制的需求,也难以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张云英 《社会工作》2008,(12):11-14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实务性很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除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务理论技巧外,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借鉴国内外高校在社会工作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确定与选择了湖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即课程实习、暑期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基地实习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背景下,社会工作高职教育继本科教育之后,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但其人才培养多以技能为导向,忽视社会工作的教育特点.在对广东省A高职社会工作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的调研得到印证: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断裂、专业教育缺失及忽视人格发展等问题.为此,构建全人教育的"身心灵"高职社会工作育人模型,能够促使高职学生在社会工作技能技巧,专业认同、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感,价值伦理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务为取向的应用性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必须为实践服务。社会工作教育无疑与社会工作职业化相辅相成,但二者并非天然和谐发展,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教育者保持专业敏感性和前瞻性,对社会工作教育做出必要和及时的回应与发展。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成立于1999年,是华南地区高校第1个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四百人以上。近三年,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时的就业率达94%以上,  相似文献   

17.
《自我认识与成长》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重要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整合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塑造高尚的人格力量.运用体验式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参照美国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的自我认识理论,该课程应进行"我是谁"、"人我关系"及"我的未来"三大主题的探索.通过"热身活动——教师短讲——小组活动——游戏体验——讨论分享——总结深化"这六个教学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现从"自我、单一角色的探索",到"多元角色参与",再到"自我与社会联接"的转化.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的改变与课程三大任务的设计是相一致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要增加课外实践环节,实现课上、课下的无缝对接;改变小组组合形式,促进小组动力的发挥;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在入学初期,大学新生普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适应问题。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学生运用小组工作帮助新生解决入学适应性问题能够发挥"平等"、"助人自助"、"小组动力"等专业优势。通过南通大学"一米阳光"新生成长小组的具体实践,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过程中存在新生对小组工作专业性不够了解,工作人员经验缺乏,场地、设备及时间等客观条件不足等诸多问题,建议将社会工作专业资源纳入学生工作体系并逐步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以便使社会工作在学生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廖鸿冰 《社会工作》2015,(5):109-117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催生了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但是与职业化发展要求相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实践教学滞后、实务教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真正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采取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434”实践教学模式,即“四个体系”、“三个课堂”、“四个阶段”的内容体系。该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推动着专业教育与职业化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以浙江某高校为例,从实习机构、实习督导与基于案主需求的实习内容设计三个方面对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基本举措与经验进行了回顾,对目前社会工作教育实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国家政策的导向、实践单位及案主的需求和本土化社会工作的需求三个方面指出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发展的新机遇。最后,从推进专业实习的体系化与制度化、完善实习督导和推进专业实习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社会工作教育实习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