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官不为"是领导干部对待自己工作不作为或不负责的行为状态,表现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会为等特征。通过交易成本分析发现:干部为官将会付出决策成本、执行成本、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而领导干部选择"为官不为"则会获得交易成本比较优势,即支付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因此,治理"为官不为",应增加为官有为的正当收益,同时加大"为官不为"交易成本,包括进行理念教育与技术培训、建立竞争机制与责任机制、改善工资待遇与推进精兵简政。  相似文献   

2.
在很多组织内部,员工建言行为面临"不知、不敢、不愿、不能"的困境,以致部分员工在认识到组织存在的问题或发现有价值的建议时,却没向领导建言。对此,领导者应建立建言激励制度,化解"不知"和"不愿";增强员工对领导者的信任,化解"不敢";加强信息共享,化解"不能"。  相似文献   

3.
李海铭 《经营管理者》2013,(26):189-189
<正>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延续,世界各国信用环境持续恶化,福建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收汇风险加剧。一场金融危机让许多外贸企业面临"有单不敢接"、"有单不愿接"、"有单无力接"的窘境。由于普通商业保险费率高、服务功能单一等原因,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外贸企业需要。福建省如何创新政府服务,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促进海外市场拓展、收汇安全保障、融资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另一方面从严巨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在此背景下,一些领导干部觉得当官没有以前舒服了,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甚至选择了"官而不为"。对中央的反腐治吏措施,群众无不拍手称好,群众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同时,随着领导干部"舒适度"的降低,"官而不为"现象如果蔓延开来,最终还是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5.
基层水利部门组织建设的水利工程多以小型为主,由于基层水利组织技术力量单薄、技术资质不具备、设计施工不规范、监控措施不完善,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即自始至终,"横"即全面覆盖,不能因小而不为。县级水利部门因处于特殊位置,兼有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需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领导干部群体中存在一些懒政怠政、敷衍塞责的心态和行为,即"为官不为"问题。"为官不为"不仅会造成政策执行不力,影响政策落实,而且会引发人民群众的不信任感,损害党的执政基础,降低政府公信力。"为官不为"是一种顽疾和疑难杂症,不能等同于一种单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表现问题。治理"为官不为"要取得切实成效,必须综合施治。一、把规范权力作为基础"为官不为"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不当为、不作为、乱作为,扭曲了  相似文献   

7.
<正>能上不能下,一直是干部工作的难点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作出了制度性规范。"能上能下"两者不可偏废,"能下"执行不到位,"能上"必然要打折扣。只有"下"成了常态,"上"才能真正有状态。"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制度机制,"能上"不能下,导致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屡禁  相似文献   

8.
工作中,一些同志有时因向上级请示问题得不到满意答复而纠结苦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对政策掌握不准不敢"示"、情况不明不能"示"、不负责任不愿"示"、工作能力不强不会"示"、遇事迟疑不决不及时"示"等问题造成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领导干部对待下级请示关键在于"示".  相似文献   

9.
<正>这些年来,由于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学习气氛日益浓厚。但据笔者在基层调查了解,目前在一些地方、单位和部分领导干部当中,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不重视学习、不集中精力学习,甚至极不正常的"厌学"现象。其具体表现特征为:有的干部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平时放松甚至忽视业余自学,八小时之外疲于应酬,宁可虚度光阴,也不愿读书学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领导干部任性用权的滥政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与此同时,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等现象却日益凸显,并不断滋生、扩散。门好进、脸好看,但事依然难办。工作不敢担当、相互推诿、拖延不办等落实不到位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上班聊天、玩游戏等例子更是屡屡见诸报端。笔者认为,懒政在本质上是为官不为、党性丧失、宗旨意识淡薄的表现。作为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单位一把手要通过工作监督和  相似文献   

11.
在单位治理中,领导者应提防"物壮则老"现象的出现。具体而言,"物壮则老"会表现在领导者自身、单位作风、单位规模上。造成单位治理中"物壮则老"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领导者因经验过于丰富而走向反面,单位生态因过度发展而转向复杂化,大单位因缺乏竞争者而丧失创新性。单位治理中"物壮则老"现象的应对之策有怀德自重,勇于创新;知人善任,成全他人;警惕危机,善抓机遇。  相似文献   

12.
正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点是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结合基层操作实际,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推进落实。一是"下"有所法,"下"出正气来。可结合已出台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推动干部担当作为防治为官不为办法、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规定等指导性文件,探  相似文献   

13.
正按照现行体制和领导干部岗位设置惯例,基层行政部门或单位大多有一个"党组织副书记+行政副职"职位。这个"双副"不同于一般的副职,从具体领导干部排序上来看,"双副"介于一把手和其他所有副职之间。有的部门或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分设,"双副"上面除了行政主要领导即一把手外,还有一个党组织书记,但"双副"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实际权限和影响力远在其他所有副职之上,而单设的党组织书记其实也只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4,(36):F0004-F0004
正针对南昌市部分机关单位存在的"门好进、脸好看、不办事"和党员干部不敢担当等问题,从9月起至12月,南昌市开展"为官不为"、"为政不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并制定下发《南昌市国家工作人员"为官不为"、"为政不廉"行为问责暂行办法》。【整治】决策失误等11种情况要问责,出现问题要"减编"《办法》规定,对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11种违反干部作风建设规定的问题要给予问责。问责方式包括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辞职、免职和辞退等。  相似文献   

15.
<正>"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一句名言,在社会上流传甚广。说的是为人处世不要斤斤计较,不能太较真。作为领导干部,"难得糊涂"有时不可或缺,尤其在涉及个人利害得失、不关涉原则大道的问题上,"难得糊涂"往往能使领导干部跳出自我私利的圈子,是一种大智慧、真聪明。但是,"难得糊涂"也不能处处使用,特别是在涉及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事情上,"难得糊涂"会铸成大错,酿成祸端,是一种真糊涂、大愚蠢。  相似文献   

16.
宋帅 《领导科学》2015,(10):4-6
<正>领导干部作为带领人民干事创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领头人,一个决策、一个计划甚至一个动作,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一方发展大局,因此,其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牵引着群众的目光。领导干部的职业操守状况是百姓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裸官""潜规则""为官不为"等现象的频繁出现,给领导干部职业操守笼罩上了集体缺失、集体败坏的阴影。"操守"一词古已有之,释为执  相似文献   

17.
正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人民群众对为官不为者最直接的评判。何谓为官不为?就是指领导干部消极对待职责的思想状态,以及不履行工作职责,不作为、慢作为、不敢作为,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说白了,为官不为者就是患上了官场综合征,包括缺乏理想信念的"软骨症"、从严治党下的"焦虑症"、保守  相似文献   

18.
<正>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它的基础在广大群众,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如果把对了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就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科学处理"为与不为"的辩证关系,切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13,(40):M0001-M0001
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使领导干部"不能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使领导干部"不敢腐"。查处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对党组织的伤害远大于其个人付出的代价。推进反腐败斗争要抓早抓小,对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置,防止小错酿大祸。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治党,从严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限制和约束公权运行,"零容忍"反腐治吏,出重拳狠刹"四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与此同时,有些干部出现了"不自在"现象,认为"舒适度"降低了,"当官没劲了",在岗找不到感觉,干事提不起精神,甚至出现"为官不为"现象。如何实现领导干部的"舒适度"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合拍,既能让领导干部在制度的笼子里规范用权,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又能让领导干部在"不自在"的情况下"舒适"从政、积极作为,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