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这个题目在我脑子里酝酿了很久,一直不敢讲,因为我不是搞民族问题研究的,也没有做过民族工作,对自己头脑里形成的那些想法没有多大把握。今天来到这里,我就想,这是一个听到同志们批评意见的好机会,因而也是讲这个题目的好机会,因此顾不上有把握还是没有把握,就来讲讲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看法吧。  相似文献   

2.
这次从北京到延安,到榆林,一路看到陕北的风光,陕北的地貌,就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在这里诞生马文瑞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这样的作品.我以为,这是陕北特定地域文化、革命传统和陕北特有的群众基础所决定的.刘志丹、谢子长、马文瑞等领导的西北革命,大家是都知道的.关于刘志丹的故事,在上小学时的课本里就有,也就知道刘志丹这个人物,到现在,印象还很深.西北老一辈革命的那么一种精神和事迹,反映到文学中来,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你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业绩本来就不感兴趣,或者一点感情也没有,抱着这种心理和态度,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如果你仅仅是对老一辈革命家非常崇敬,但是你没有陕北地域文化的熏陶,对西北人民不了解,不知道这里的风俗习惯,也是写不出来的.再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否则,也是写不出来的.培元同志能有这样的作品问世,我以为就是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他对马文瑞等老一辈革命家非常崇敬,并有继承他们革命志向的心态;他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对地域文化和那段历史非常了解;他有艺术灵感、有艺术细胞.我在《光明日报》时发过他的几篇散文,写的很不错,艺术感觉很好.他本人也比较勤奋,这就创作出了这样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由省妇联、成都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知识女性与和谐社会"论坛今天正式拉开了帷幕.在此,我谨代表四川省委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借这个机会向各条战线辛勤工作的妇女姐妹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关心妇女事业和妇女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生产关系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是理论界正在讨论的一个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在这里谈几点粗浅意见。我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究竟对不对,请同志们指教。 一、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从来没有出现过吗?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前,也是纪念辛亥革命来过一次.二十年后,为纪念辛亥革命又来了.来了么,就这个机会跟同志们见见面,感到很高兴.今天来跟大家谈谈心,谈谈这几年的感受.就史学工作来讲,这两年,我个人感到形势很好,开始好象有点味道了.我感到有两个问题对我们学历史的人来说很要紧.当然,要紧的问题不只两个.但比较重要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问题.这个问题在社会上不很受重视,没有摆在一定的地位上.我们搞史学工作的人,过去也不是很理直气壮.历史有什么作用啊,既不能生产粮食,也不能织成布,也不能发明这个,发明那个,有什么作用?我看这个问题应当谈谈.第二个问题是史学遗产问题.中国历史长,有着  相似文献   

6.
海清 《可乐》2011,(4):30-31
要活得快乐我长得挺普通的,这对于一个女演员来说是个致命的缺点。毕业后,有好几年我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因为心态好,我没有特别迷茫特别自卑的时期,一直都挺接纳自己的。我不好看,但我这张脸可塑性强啊,把我化一化就成这样了,再化一化就成那样了。演员的脸是为角色服务的,不是为海清服  相似文献   

7.
你们现在从研究生院毕业了,我来向你们祝贺,并乘此机会说几句话.第一,我想说一下知识分子问题.同志们毕业了,成为硕士、博士,可以说是属于知识分子中的较高的层次.我们习惯上有高级知识分子这样的说法,硕士、博士也许还不能说就是高级知识分子.能否成为高级知识分子,还要靠大家今后的努力.希望你们都力争成为很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中国现在的知识分子不是多了,而是还太少,高级知识分子尤其太少.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最近江泽民同志所做的《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的讲话,既阐释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也说明了当代知识分子所负有的历史使命.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抱有热切的企望,并且相信,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起来,和广大人民共同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苦难止于诗     
一位年轻朋友,大略知道我的经历,一次闲谈中说,他要有我这样的经历就好了。我听了正色言道,还是没有的好。凡事都得有个度,苦难更是这样。可怕处在于,苦难的度,是不可预知的。可以预知后果的苦难,也就不称其为苦难了。该是怎样一个度呢,年轻朋友问。想了想,我说:止于诗。就是说,如果这个苦难,还有些诗意,能引发你的诗兴,就是在度内,若是没有诗意,引发不起你的诗兴,怕就在度外了。这时你就要特别留意,不是留意有没有诗意,而是想办法先活下来再说别的。看他一脸的疑惑,我便说了自己的几件小事。文革中最让人害怕的惩罚,有一种叫“办学习班”。…  相似文献   

9.
林喦:在网上和国内的一些报纸上转载了你和一位记者的对话,你说,你的作品离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越来越远,而离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近.这是一句幽默还是一句严肃的话题? 白天光:这些话是我和某报社的一位记者在无意中说出来的.他是想针对辽西地域文化让我谈谈感受.这个话题很大,我不是一位文化学者,也从来没有写过文化大散文,这样的话题很难驾驭.但是,我跟他提到了喜欢写什么.徐则这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0.
谈史学研究的工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经常遭遇大学生同志们或者研究生同志们向我提出一个质疑。他们说,“我们想搞一点史学研究,我们想出一点成果,更具体一点说,我们想写一篇论文,我们该怎么办?”积累了多次答疑以后,我自己仿佛也对这一问题增进了理解。其实,这些大学生和研究生同志们并不是一点经验也没有的。给黑板报写一篇稿,对课堂讨论写一个发言稿,这已经就是经验嘛。问题在于,要从自发的经验向自觉的经验上升。自觉的经验较之自发的经验,往往更加准确,有效率,也就是说,更加多快好省一些。  相似文献   

11.
苦难止于诗     
韩石山 《可乐》2010,(5):45-45
一位年轻朋友,大略知道我的经历,一次闲谈中说,他要是有我这样的经历就好了。我昕了正色言道,还是没有的好。凡事都得有个度,苦难更是这样。可怕处在于,苦难的度,是不可预知的。可以预知后果的苦难,也就不成其为苦难了。  相似文献   

12.
一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显著成就的优秀作家之一。早在四十三年前,鲁迅先生就称赞:“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但是,对于这样一位作家,过去学术界一直评价不高,没有给以应有的地位。何以如此呢?这里有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学研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机械唯物论还有颇大的势力,他们对待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家作品,不是作不应有的苛求,就是任意贬斥,有的甚至扼杀,巴金和他的代表作——《家》,就遭到过这样的历史厄运。谓  相似文献   

13.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大作家或者知名的作家能够创作出杰构?从文学史上的现象来研究,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过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努力创造有特色的作品。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如同许多大作家一样,虽然创作过大量好的作品,然而也有失败之作,这是不足为怪的。以好的作品来说,各自的创新也不一样。解放前他写的最后一部长篇《锻炼》,可谓力作,  相似文献   

14.
问:您什么时候对文学产生兴趣的?……受家里人影响,很早便迷恋文学,书读得又多又杂,比常人孤独得多的生活环境也促使我用笔表达心理感受.最早写小说是73年,至今文龄有20多年了,比一般同龄作者长一些.这说明我付出的劳动多.问:您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最得意的作品几乎很少,或者说没有.每一部作品的影响都不是永恒的.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每天看到的都是新的生活,将自己的作品对照生活,就会发现作品的苍白和干瘪,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厌倦,很难有得意的感受.说得意,过分了点,只能是满意而已,这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同志们: 今天是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93级学员圆满结束学业的难忘喜庆时刻,我首先代表全国妇联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完成新的学业,在新的起点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几部杰出的古典小说,似乎都遇上了虎头蛇尾,不得善终的厄运。《三国演义》写到后来,故事和人物都没有生气了。《红楼梦》原作者没有写完,后一部分是别人的续作。但这两部书总算还大体完整,《水浒》的情况要严重得多。这部书前半不愧为杰作,后半却相当糟糕。为什么一部书前后会有如此之大的悬殊呢?问题就在于它是“一部书”,又不是“一部书”,开始作这部书的作者根本就没有想到后来会有这样的结局。因为它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作者完成的著作,而是在长达几百年间无数作者共同创造的作品;存在它里面的各个部分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不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应该怎样去读一首好诗?怎样去欣赏它、分析它?这的确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但有两点,我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第一,要学会欣赏、分析诗歌,就必须首先掌握诗歌的艺术特征,因为欣赏、分析诗歌之所以和欣赏、分析其他样式的作品不同,是由诗歌具有和其他样式作品不同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决不能用欣赏、分析散文的方法,更不能用欣赏、分析论文的方法去代替诗歌的欣赏与分析.如果那样做,一定是既吃力  相似文献   

18.
北京曲剧《B超神探》是我根据党的十九大代表、北京儿童医院B超科名誉主任贾立群大夫的感人事迹编写而成的.我在创作这个戏的过程当中,看了许多有关贾立群主任的材料,同时又有几次宝贵的采访,我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就是这样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大夫,他的价值取向和性格追求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国家的方面,他是一个国家的人,从建国以后这近70年中,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大局一直是和谐的、稳定的,这样的一种良好局面,就为学习,为科研,为成为一个好的大夫,有了一个好的基础,一个好的平台.如果没有我们国家的稳定及和谐发展,如果像非洲的一些国家那样,整天战乱,如叙利亚、阿富汗、索马里……这样的国家,不但人的生活没有保障,连人的生命也都没有保障,哪还能谈什么学习知识、研究医学呢?那是不可能的.吃饭都没有保证,人的生命随时都可能被消灭,生活在那样的国家内,活下来就不错了,保住命就算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如何能涌现出像贾立群这样的好大夫?  相似文献   

19.
试论赵树理笔下的落后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公认赵树理小说表现了根据地农村中伟大的变革过程,歌颂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伟大革命斗争,展现了新中国的光明社会前景.但大家也不否认赵树理笔下人物形象最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是一群落后人物形象,特别是农民中的落后形象.作者自己也承认这一点.这种矛盾现象如何解释呢?在文艺要繁荣的今天,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赵树理说:“同志们、朋友们对我所写的作品的观感是写旧人旧事较明朗,较细致,写新人新事较模糊,较粗糙.完全正确,其所以那样,就决定于这全部养料.我已写出的作品其题材全部是农村的事.要写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一种资格.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   有些人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快乐,也允许他的学生快乐.有些人没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一直过得很苦闷,他也希望他的学生和他一样过得很苦闷.如果哪个学生过得特别开心,他就立刻警觉起来,认定那个学生很可能是个“问题儿童“.你看,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当老师.有一种人,你只要看看他的那张脸,就知道什么叫做“悲剧“,你说,这样的人要是不幸做了教师,是不是很危险?如果你不幸正好有这么一副比较危险的长相,只要你不介意,我就建议你赶紧改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