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秘鲁利马南部毕斯柯湾,有一个人工建造的高达820英尺的红色岩壁。这座岩壁上奇怪地雕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或三足烛台形状的图案。这只被雕刻在岩壁上的巨型三叉戟其戟的每一股竞宽约13英尺,这种图案是用含有像花岗岩一样硬的雪白磷光性石块雕成的,因此雕刻成功以后,发出耀眼的光芒,不过后来被沙土所覆盖,已经没有光芒可言了。 是什么动机促使古印加人建造如此巨大的石头标记呢?是宗教的热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有一些考古学专家推测,毕斯柯湾岩壁上的三叉戟是一种指示船只航行的陆地航标。但这种观点受到另外的一些考古专家们的反驳,他们认为,在上古时代是否存有远洋航行暂且不说,单说绘在这座岩壁上的三叉戟图案,  相似文献   

2.
会移动的“兄弟岩” 印度有一对“兄弟岩”,这一对“兄弟岩”座落在印度北部一条小河的西岸。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兄弟因为父母双亡而悲痛至极,双双一起投河自尽,故而变成了这一对“兄弟岩”。这一对兄弟岩,隔着小河相望,也不知望了几千年。 1965年5月17日,对这里地形地貌十分熟悉的两位牧羊人昆得斯和迪亮突然发现其中有块岩石居然悄悄向北移动了10公尺!奇怪之余,两位牧羊人跨马急驰赶回村里将此事报告给了村长,村子里的人听了个个觉得奇怪。 一个月后,两位牧羊人又经过这里,奇怪的是一个月向北移动10公尺的这座岩石又悄然移回了原来的地方。两位牧羊人骑马赶回村里告诉村人以及村长。  相似文献   

3.
所谓巨石文化,并非仅指巨大石块而言,而是地球乃至宇宙空间其他星体上被移动、制作过的显然有着特定含义或用途的目前尚未被人类破解的一种神秘现象。 本文所辑录的这组巨石图文,旨在激发大家以科学的态度来关心、研究它,以尽早破译这一神秘现象,揭示宇宙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海拔4000米的安第斯高原之上有一座印加人称为蒂亚瓦纳科的小村落,这座村落自1548年被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发现后,知名度迅速提高,从而世界闻名。先让我们大概地领略一下这座村落:在该村长1000米、宽400米的一块高地上布满了遗迹群,遗迹群被太平洋沿海通往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一分为二。大道一边是高15米、占地面积在210平方米阶层式的阿加巴那金字塔,大道的另一边是一组卡拉萨萨亚建筑,该建筑座落  相似文献   

5.
说起金字塔,大家都知道它在埃及,这既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胜古迹,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破之谜。尽管有许多人声称已破译了神奇的金字塔,但是均缺乏强有力的说服能力。况且,埃及有金字塔,百慕大魔鬼三角区海底有金字塔,甚至金星、火星上均存在着金字塔!这一具有宇宙性的宇宙之谜则更非埃及金字塔的肤浅认识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6.
巨石文化问题是东南亚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本文试图阐述东南亚巨石文化的特征,探讨巨石文化的源流以及巨石文化的创造者。1 巨石文化遗址在东南亚分布十分辽阔,“沿印度支那高地的边缘,从镇宁高原到摩伊高原,远达西面的黎逸高原,我们发现了一条可能相互有关的巨石文化遗址锁链。……而这些遗址又形成从印度阿萨姆到苏门答腊(包括缅甸),通过马来亚(特别是霹雳)广阔的巨石文化遗迹的一部分”。其实东南亚巨石文化的锁链还延伸到爪哇、帝汶,由帝汶往北经苏拉威西,直至菲律宾的棉兰佬和吕宋。再由帝汶、苏拉威西等地往东,直到大洋洲的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  相似文献   

7.
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图”——中华太极图?经传教士传入西方以来,奇迹般地成了联结与沟通遥遥相隔的东西方文化的中介,并被东西方的自然科学与哲学作着这样那样的文化破译与解读。在这一人类文化符号中所蕴含的中国太极文化的巨大科学价值,早已为东西方人类所共认。当代科学探讨的重心从“存在”走向“生成”,从“实体”转向“关系”,转向“信息”与“时间”,太极图又令人惊异地成了这一当代科学发展潮流与趋势的象征。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认为,西方经典科学注重的是“实体”,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的是“关系”,现代人类真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革命必须将二者综合,把注重实验、分析、还原与定量公式描述的西方科学传统同注重“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的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这必将“导致新的自  相似文献   

8.
巨石文化,是国际公认的环太平洋地区古人类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石头成了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在认识水平和科学不发达的状态中,石头又成了当时人们自然崇拜的一部分,形成了以石头为崇拜对象的原始宗教活动,这就是今天发现的巨石文化遗存。我国早在四十年代就有关于巨石文化遗迹发现的报道,近年来陆续在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等地区有所发现,即海内外所关注的环渤海地区的巨石文化带。齐地长白山是古人类活动遗迹较丰富的地区,存有着数量较多的巨石文化遗存,很值得我们作深入地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上古文化的破译——论《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书系的文化还原方法高扬自1991年始,萧兵、叶舒宪、臧克和、郑在书诸人连续推出了研究中国上古文化的系列巨著《楚辞的文化破译》、《诗经的文化阐释》、《说文解字的文化解说》、《老子的文化解读》、《中庸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1722年,欧洲人发现南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时,岛上近乎荒芜,绝无树木,只有草与灌木以及2000多寒碜凄惨的土著,但岛上有近千个巨大石像。没有什么像样的工具,人口如此之少,这些石像怎么造出来的?最近,考古学家解开了这个谜,答案很简单,但是很恐怖。大约公元900年,一批殖民者航海抵达今日的复活节岛。复活节岛是114平方公里的大岛,岛上覆盖着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活着大量鸟兽,这批殖民者仿佛来到了一个享用不尽的人间天堂。于是,森林被砍伐,兽类被屠杀,人口大批繁衍。  相似文献   

11.
《新少年》2007,(4)
在东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属于智利的孤独的小岛,呈三角形,面积不大(117平方公里),却有近千尊巨人石像耸立在岛上。它们有的怒目而视,有的似乎在沉思默想,也有的满脸横肉,杀气腾腾。  相似文献   

12.
一团火球 让人都摸不着头脑 家住莫斯科郊外弗里亚济诺市的奥莉加·瓦西里耶夫娜·波尼佐娃认为自己是个平平常常的老百姓,从来都不愿和记者打交道。但这辈子自第三次“遭遇上球状闪电之后,她彻底改变了想法。头两次“遭遇”她认为纯属偶然,但自去年冬天有个火球闯进她的卧室,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之后,她明白了:问题绝不是那么简单。“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觉得闪电还会回来,奥莉加说,“说不定科学家们会知道它到底要对我干什么。” 奥莉加·瓦西里耶夫娜一辈子都是在工厂当车工,6 级,得过很多奖状。尽管现已退休在家,但两只手还闲…  相似文献   

13.
宗禾 《百姓生活》2014,(1):62-62
提起智利的复活节岛,人们一定会想到那些矗立在岛上来历不明的巨人石像。近些年来,各类学者都曾登岛考察,企图弄个水落石出,结果虽提出种种解释。但也只能是猜测。  相似文献   

14.
关于鲁迅的研究,一直伴随着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阿Q的命名,是鲁迅小说文本细读研究方面的具体问题,其中含有的文化密码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其文化密码的含义大体已经形成了象形说、情节说、意义说、拼音说等四种说法,包含了几十种不同内容的理解,这些阿Q命名的含义理解其实与阿Q形象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气象科学十分发达,能够测出高空气流的千变万化,但是,还是会有突然出现的离奇变化,导致飞行事故的发生,也使一些气象科学家目瞪口呆。最为离奇的事故发生在1982年4月,在冲绳岛美军那霸空军基地,有5架当时最为先进的F-16战  相似文献   

16.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刺绣品上的图案,神秘莫测,精美绝伦,令人惊叹之余而又难于文化破译。本文试图将其中充满魔幻意味的艺术形象纳入先秦神话系统,从对应与整合中找寻它们的原型及组合关系,发掘其深层文化意蕴,认为:“三头凤”就是古籍中“离朱”的艺术造型,与“三头凤”纠结在一起的植物应是“琅玕之树”,绣纹是日月星的象征符号,而亲密交合的龙凤虎则是楚人的尊崇对象。这些艺术形象展现了楚人的“光明崇拜”、“生命一体化”巫术神话意识、强烈的生命情感和超自然的心理经验世界,构成了楚人观念中生气盎然的关于宇宙生命运动的系统信息。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人作家哈金以一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等待>荣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及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PEN/Faulkner Awardfor Fiction),从此备受世人瞩目.本文试图通过对<等待>中三位主人公的姓名进行解读,以揭示作品中展现的人生中的无奈.  相似文献   

18.
《今日南国》2014,(12):63-63
石头城,不是用石头垒砌的城堡,而是建筑于一块巨石之上的村寨。位于丽江城北110公里处的金沙江峡谷中的宝山石头城,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在这里,人居海拔最高处为4600米,最低处为1600米,高差竟达3000米。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只有一面石坡斜入金沙江,全城仅有南北两道石门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早在1993年,宝山石头城就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9.
在《等 待戈多》中,戈多 的缺席使等待成 为可能,但等待 只有进入意识,在 内在时 间流的持续、转换 或共生中才能存 在;而缺席的无 限延宕又恰恰使 过去、现在、将来 的时间区划 凝固成为无差别的 平面场,也就破坏 了对内在 时间意 识( 即“等待 意识”) 的感 知。因 而,“等待 戈多”昭示的是一 种等待等待自身 又颠覆自身、意 识确证自身又遗 弃自身的永恒 游戏或悖论。  相似文献   

20.
法秩序中的所有问题最终都将归诸于其中的人像.宪法人性尊严的人像主要包括个人主义和人格主义的人像.我国既有宪法的人像继受了前苏联宪法的团体主义模式.当下"以人为本 "的提出与践行为重构我国宪法的人像提供了契机,我国宪法未来的人像应当以人格主义为借镜超越个人主义和团体主义人像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