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底到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而日本右翼势力却一直竭力否认日军当年惨绝人寰的暴行,公开叫嚷“南京大屠杀是无稽之谈”。日本政府为表彰当年上海派遣军的“功绩”而颁发的“征支纪念”币的发现,是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
日本右翼势力的再度泛起及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23日,日本右翼分子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集会,否认南京大屠杀,歪曲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在进入新千年之际,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跳出来再次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掀起逆流浊浪,否定侵华历史绝不是偶然的.历史上日本的对外扩张性、二战后军国主义势力未被彻底肃清、右翼势力得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基础依然存在、缺乏对后代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政治上的右倾化等,是右翼势力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右翼势力的再度泛起,是日本新法西斯主义思潮及其活动更趋活跃的具体体现,是日本右翼势力旨在进行所谓“政治总决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1982年7月末,日本文部省强行修改高等学校教科书,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改成“进攻”或“进出”,同时还极力缩小和淡化南京大屠杀暴行。 ●1984年6月,日本拓殖大学讲师田中正明出版《“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该书后记明目张胆地写上“谨以本书奉献松井石根阁下在天之灵”。1985年12月,他又发表了《九问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文,为日军的血腥暴行狡辨。 ●1986年5月,由“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编纂的高中日本史教科  相似文献   

4.
2001年12月,我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的身份,偕同两位经历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与幸存者应日本“中国战争受害者证言集会”的邀请,赴日访问与讲学,先后走访了大阪、神户、冈山、新建、金泽、名古屋、东京等大小城市与乡村,接触了日本各方面人士,历时虽只有半个多月,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走向与日本右派斗争的 第一线 当我们刚刚走出机场大门,就看到年近70的“日中交流促进会”会长、著名爱国华侨林伯耀先生亲自驾车来接我们。与他同来机场的还有几位日本友人,其中有两人都已经80岁了。南京人民熟悉的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女士则在宾馆迎候我们。  相似文献   

5.
《金陵瞭望》2008,(1):34-34
今年11月2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诉日本右翼作者东中野修道和日本展转社名誉侵权案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宣判,夏淑琴胜诉。我市法德永衡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谈臻、吴明秀等律师发起组成了夏淑琴名誉侵权案律师援助团,整理出大量翔实有力的诉讼证据,维护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尊严和权益,有力回击了日本右翼势力。  相似文献   

6.
半个多世纪以前 ,南京大屠杀的罪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而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天 ,揭露南京大屠杀事实的东史郎 ,反而被战争嫌疑犯起诉 ,而且在日本各级法院连遭败绩 ,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将东史郎日记与血洗南京的第 16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阵中日记、当时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拉贝日记对照 ,发现在日军暴行的若干具体细节上若合符节 ,互相印证 ,证实了东史郎日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华人时刊》2009,(3):30-30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就中国老人夏淑琴诉《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作者东中野修道及出版社"展转社"损害名誉一案,日本最高法院近来作出裁决,判定被告东中野修道侵权成立并赔偿原告400万日元。这个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第一起名誉案的判决,从法律层面上确认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夏淑琴一家惨遭杀害,只有年仅8岁的她幸存下来。1994年8月,夏淑琴赴日本参加日本民间组织的和平集会,用大量事实向日本民众痛述自己的亲身经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件进行审判,日军暴行的真相逐步为日本公众所了解。但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对侵略战争的积极评价又沉渣泛起。七十年代以后,翻案风愈演愈烈,其中之一就是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血的事实。从八十年代起,日本几个政要公然出面来否定这一历史事实,遭到强烈谴责,被迫下台。与此同时,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不断发现,“虚构”论越来越站不住脚了。于是“微不足道”论代之而起,说不过是“偶发的小事情”,以此来达到否定这一事件的目的。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及其影响远未受到彻底的批判和肃清,和随着日本成为超级经济强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有所抬头。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1.
美籍华人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书,从日本人、西方人、中国人三种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分析了日本对中国的有计划的入侵、如何入侵及背后的深层原因,表现了日本在南京的残酷暴行以及中国人所承受的沉重的苦难、创伤。为了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世界应该记住南京大屠杀及其留给世人的教训,对这一历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5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令人警省的历史昭示,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经济是兴国安邦的根本保证,国防与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为使类似“南京大屠杀”的灾难不再重演,我们必须确立现代大和平观念,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军队质量建设,树立国际主义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13.
当年侵华日军士兵,现年86岁的东史郎先生,于1987年公布早年从军侵华的《阵中日记》,作出深刻反省后,立即横遭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狂围剿,近6年间就所谓“捏造”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而两次败诉。此事引起了中国人民、包括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14.
历史正离我们远去,世界驶向未来的高速,拉开了今人和前辈的距离。曾经有过的人类灾难、痛苦和屈辱,俱已成为昨天,永久地留在历史教科书、纪念馆和石碑铭文之中。 1997年,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是个难以忘却的年份。香港回归,洗刷百年国耻,举国欢庆;“十五大”召开,开辟未来航程,万众瞩目。可是,在即将迎接新年钟声的时候,生活在扬子江畔、钟山脚下的南京人无法忘却这样一个日子——12月13日。 60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在这座城市里开始了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无辜的炎黄子孙横遭杀戮。对于这个已有2400多年城史的都市,1937年12月13日,无疑是最血腥、最黑暗、最悲惨、最屈辱的“黑色日子”。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无法容忍忘却。为了不忘却的纪念,从80年代以来,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就南京大屠杀事件,进行了编史、建馆、立碑、烛光祭奠等一系列活动。也许有人因此而认为30万亡灵终于得到了告慰,中日两国人民将从此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了。可是,当中国商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日本制造”,国人甚至有以拥有日本电器为荣的时候,日本政界竟时时有人放出否认“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谰言;当中国孩子痴迷于日本电子宠物、卡通故事,成年人热恋于卡拉OK时,日本国内却有人一再挑起与中国海岛的领土争  相似文献   

15.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已过去了70年,然而,日本政府至今对那场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不能有正确的认识,也从未向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式道歉;日本的右翼势力则竭力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因此,中国学者有责任揭示侵华战争中日本暴行的真相。由南京大学历史学者担纲编写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公开出版,就是对日本政府对待侵略战争态度的严正批判和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有力回击。该书已出版的28卷共计1500万字的史料包括了来自加害者、受害者和第三方的各种史料,后续的20卷将在2007年出齐。该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出现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并逐渐形成了"屠杀派"、"虚构派"和"中间派"。2000年以来,虚构派不仅在日本国内出版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著作,而且将它们翻译成英文,努力向英语世界推介其"成果"。这些主张包括:屠杀俘虏是捏造的、大屠杀事件不存在、掠夺行为被误解、强奸事件极少发生、民间慈善机构掩埋尸体数量不可信等等。虽然虚构派的英文文献远远超过其他两派,但其在英语世界的学术影响力却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彼此雷同的观点和不顾客观史实的荒唐逻辑。随着张宪文教授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全史》英译本的出版,虚构派在英语世界的"主导"局面将被改变,这将有助于消除对中国相关研究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中华魂》2014,(12)
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6月10日宣布,中国将就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一些珍贵历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引发日本强烈关注,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10日指责中方的申报"基于政治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尤为重视道德教育,并将“心灵教育”作为日本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的核心,以期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高素质国民。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种种危机:流行疾病、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各种现代化危机的产生,在20世纪后期引发了遍及世 界的“文化寻根”热。作为邻国的日本在中国的文化寻根进入了新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提出“日本 人的发源地在云南”的假说。随后,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彝族说”为其中关注的焦点。日本的文化寻根原本是为“日本 人论”寻找源流,在此背景下,出现诸多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 较研究为中心进行特征分析,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传统文本,通过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将是未来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世国家史研究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战后初期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世国家史研究的主题是以幕府为中心考察日本封建国家的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权门体制论”的提出,长久以来盛行的公武对立史观得以克服,中世国家并非仅由武家政权构成的认识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此后在批判和继承“权门体制论”的过程中,“东国国家论”成为探究日本中世国家体制的另一重要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以幕府为中心的“封建国家论”,到20世纪60年代统一公武的“权门体制论”,再到20世纪70年代重提幕府独立性的“东国国家论”,战后日本的中世国家史研究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路径。永原庆二、黑田俊雄和佐藤进一这三位代表性学者,各自在不同时代先后引领了研究潮流,与日本左翼史学国家理论在战后三十年的阶段性发展轨迹相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