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1世纪》2005,(8)
我是2004年5月中旬与居住地某留学中介签订了留学合同,请他们为我儿子江某(16周岁)帮助办理留学英国一事。按照他们的要求,于当天交付办理留学之用的签证费575元,第一学期留学服务费3000元和中介费共16000元。去年的11月,北京的一个中介公司邀请我从居住城市来到北京,负责接待的是与我有过多次通话的谢小姐。她向我介绍了一家国际语言学校的情况,说他们公司是这家学校的中国总代理,该学校语言环境好,是一个中国学生较少的学校。我说我想亲自送孩子到英国,谢小姐说那更好了。英国语言学校方面,有会中国话的专业人员,能通过网上联系,为我答疑…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珀尔·巴克(中文名赛珍珠)少年时代曾随传教土的父亲来镇江“崇实女校”学习.她酷爱中国灿烂的古文化,攻读过中国的经书.一九一四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回到母校“崇实女校”教授英文.可以说,镇江是她的第二故乡.她对镇江人民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一九三一年她发表了成名作《大地》,一九三二年该书获普利策奖金.以后又发表了《儿子们》(一  相似文献   

3.
我们很多同学在英语读写方面很好,考试成绩也不错,但一遇到听力和口语就感到头疼。听我的老师说,如果到国外的话,我们中国人的听力和口语问题就更突出了。很多华人到了美国之后,去餐馆吃饭,一些非常简单的用语,比如说"我要点一个菜"这句话,他们都不会说,这时,他们只能用形体和手势来表示,以至于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非常幽默。那么,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  相似文献   

4.
魏城 《华人时刊》2006,(4):13-16
2006年春节,在伦敦的一辆巴士上,一位黑人妇女对我说:“Gung Hey Fat Choy!”见我一脸诧异,她马上改用英语说: “Are you Chinese?”(你是华人吗?) 我点点头。她这才放心地说:“Happy Chinese New Year!”(春节快乐!) 我们聊了起来。我最终才搞明白,她说的第一句话是粤语的“恭喜发财”。我粤语原来基础就不好,再加上她走样的发音,所以没听懂。她告诉我,她是当天下午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学到这句话的:当时广场上正举行英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一位华裔主持人用粤语不厌其烦地向广场上的英国人传授这句  相似文献   

5.
《可乐》2006,(2)
这个冬天真的很冷,雪花一直飘着,我和丈夫大刚的爱情在经历了十年的风雨之后,第一次降到了冰点。接连好多天,我一遍遍地求大刚,可他丢给我的只有沉默。我明白了沉默的含义,于是,在一个飘雪的黄昏,我对大刚说:"你把她喊来吧,我们一块吃顿饭,吃完我就签字。"我说的"她"叫小眉,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一个月前还是我们家的家教,可万万没有料到,现在,她竟和我争起丈夫来。大刚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他掏出手机,走出门打电话。很久,进屋说:"她同意过来。"说着便推摩托车出去。小眉是我们为儿子请的英语家教。她爱好文学,对每月能发表几篇文章的大刚很崇拜。有好几次看到他俩在一起谈论文学,小眉的眼神中除了崇拜,还闪烁着一丝别样的情思。那时我总认为,我和大刚的感情是经得住考验的。记得刚结婚那会儿,日子过得相  相似文献   

6.
小学四年级时,我像一棵豆苗被连根拔起,从中国“移植”到了美国。 学校里的“新鲜”事 我随着校长进了教室,老师和同学们都向我问好。当老师知道我不会英语时,就安排我坐在一个台湾小女孩儿旁边,说她会讲一点儿汉语,可以当我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我正在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天,接到巴德尼克·帕蒂博士的电话,邀请我到她家过圣诞节。帕蒂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好莱坞市的一位中学教师,1985年她参加了由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处和北美英语协会联合组织的“暑假中学英语教师强化训练班”,作为第一批义务教学志  相似文献   

8.
我和婆婆     
一出反映婆媳关系的传统折子戏《杀狗》,至今仍然常演不衰。的确,婆媳关系历来就是一道难题,往往婆媳间失和、冷战是常事,有的甚至闹到冤家对头、势不两立的地步。因而我常常感到很幸运,因为我当媳妇十几年了,从来没有和我的婆婆红过脸。虽然长幼有序,但我们却相处得像知心朋友一样。连她儿子都感慨地说,我们家现在是媳妇第一,儿子第二了。  相似文献   

9.
我探亲来到我儿子居住的美国科罗拉州伊利市。我们所住的地区没有商店,路上没有行人,上街得开汽车。我不会驾车,英语没有过关,天天憋在家里,好像与世隔绝一样。  相似文献   

10.
孩子他妈     
跟孩子他妈认识23年,19年前结婚,13年前离婚,如今,儿子也已经18岁了。一直没有写过关于她的文字,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有人问起她,我总是说,她其实是个很善良的人,我们只是性情不合,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  相似文献   

11.
我说:“爸爸,你知道奶奶这一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吗?”爸爸望着我,满脸困惑,没等爸爸回答,我抢着说:“她的最大不幸是没有一个女儿却养了一群不孝顺的儿子!”爸爸愣了一下,似乎想发作,但看了看奶奶的遗像,不由得用手抱着头蹲了下去……奶奶瘫了。我不知她究竟做错了什么事,竟会受到如此惩罚,她连仅有的一条新裤子还没来得及穿上就瘫了。奶奶没有女儿,所以她连一套新衣服也没有。我知道这个因果关系不成立,但如果奶奶有女儿的话,她就有可能不会因为几个儿子不孝顺而没有新衣服,在大热天还穿着破旧的灰布大衫热得大汗淋漓。奶奶想要一套新衣服,…  相似文献   

12.
一封感谢信     
手机的铃声响了,是台湾那边打来的。事情是这样的:我的妻子患类风湿病10年多了,完全失去了行走能力。今年被诊断为一级残疾。我在外面打工,平时妻子的吃喝拉撒全部由上高中的儿子放学回来照料她。眼看儿子快外出上大学了,妻子的生活照料问题必须解决,保姆肯定请不起,她提出跟儿子走我不同意,我提出跟我走她不同意。她说只要解决行走问题,她可以在家自己照料自己。于是,我们就向社区提出了一辆残疾轮椅的申请报告。5月份,我们领到一辆由  相似文献   

13.
一年夏天,我到纽约出差。一个周末,美国同事科斯蒂带着我和她11岁的儿子丹尼尔,去纽约郊外的佐治湖度假。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40分钟后,我们上了一条乡间公路。确切地说那是一个大坝,有两米多高,路边围着约一米高的绿  相似文献   

14.
毕淑敏 《可乐》2010,(11):17-17
一天,儿子对我说:“我们班同学有一支派克笔要出让,开价人民币100元整。” “这笔是什么来路?不会是赃物吧?”我说。 儿子说:“笔的来路绝对正当,是我同学的亲戚送的。他已有了一支,故将这支卖出,肯定是原装。”  相似文献   

15.
正闺密小美有句至理名言,她说五年后,我们都会很好。大一的时候,她把这句话作为QQ签名,从此一用就是好多年。小美毕业之后去了义乌,这个大学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勉强过关的姑娘,没想到最终自己的事业竟然与英语密不可分。她在那个小商品城开了一家店,专门与外国人打交道,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有次我问她这五年之后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她在电话那头笑着说"妞,相信我,我们还有下一个五年。五年之后,我们都会很好。"  相似文献   

16.
宿淇 《今日南国》2008,(2):63-64
作为中国屈指可数的精算师之一,年仅25岁的中国男孩沈彤进入华信惠悦美国总部.面对锦绣前程,沈彤说:"我的成功归功于妈妈.是妈妈的‘陪游'教育让我长大,是妈妈的职业教育让我看到成功的方向,是妈妈的放手教育又让我有勇气去外面闯荡."毫无疑问,沈彤的妈妈高燕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她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将儿子送上了成才快车道.  相似文献   

17.
飞机在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我不认识一句英文,也就自我猜度着随大流,跟着前面的人走。出关时每个人是绝然分隔了的,也只好硬着头皮走上去,递上了我所有的证件。一个健壮的白人妇女只看了一眼就摇头。我的心开始发紧,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她嘴里咕哝了些什么,十分快捷地把证件统统还给了我,然后朝里面一个地方,指了指,意思是叫我到那边去。我的心一下子就冷了:是不是不让我进关?要真这样,那我辛辛苦苦一年多的“奋斗”岂不是白费了么? 走到一个在我想来大概是移,民特别审查的窗口,我被指定在几公尺之外排队等候。不久,我被招引过去,一个黑人用英语发问,我把证件递给了他。他很快地例行公事地看过一遍,又用英语问什么。我只好摇头,表示我不会说英语。他就拿起报话机,喊了几声。不多一会儿,便有个面孔严肃的女士过来。她便做了临时翻译—— 你为什么不买回程票? 对了!好像听人说过,美国对外  相似文献   

18.
一个偶然机会,我听到一位美国女孩拼读汉语词组“Lu-jie-ge—di”。询问之下方知她误把“世界各地”读成了“Lu—jie—ge—di。”我帮她纠了音,可过了一会儿她又把“世”念成了“Lu”。於是我问她为什么老把“世”念成“mu”,她的回答让我好笑,却也让我深思。她说她一看到“世”字,就联想到英语字母L与U的组合。她的话不禁让我恍然大悟:中国人学英语不也时时受到汉语根深蒂固的干扰么?误将“红茶”说成“red tea”,误把“She ate her words”译成“她食言了”的英语学习者何止万千? 深思之余,我想到了写一篇从纯汉语角度论英语短长的文章,以正话反说的方式“笑谈英语怪异”,相信它会对广大英语初学者克服母语干拢有所裨益。 本文原系英语讲座稿,曾在宁德师专英语系、宁德职专等系校作过宣讲。现特摘录其中部分内容,改写成文,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现代文盲有了新的定义:不懂国际语言英语,不会操作电脑,没有汽车驾证,那都将是新时代的文盲。母亲听了文盲的定义,作了自我分析。自己在上世纪60年代读了个初中,在农村也算个高级知识分子,但现在要再学习英语显然有困难,年龄大了也不适合驾车出行,那为了脱盲,看来只有在学习使用电脑上做文章了。我知道母亲有了"脱盲"的想法,就为她购置了一台品牌电脑,接上了宽带。暑假期间让我儿子回乡下体验生活同时也让他们祖孙俩结成电脑学习帮教对子,多在一起乐呵乐呵。儿子一听  相似文献   

20.
恋土(散文)     
隔壁邻居的王奶奶回家去了。是在被查出身患食道癌之后没几天回家的。 老人的儿子老王和我在一个单位。几年前,他从乡下把年迈的老母接来住,老人家常到我这边串门,我也常去看望她。老人家很怪,总说儿子的家不是她的家,她的家在乡下。王奶奶乡下的家我未去过,但老王向我介绍过,乡下没有什么亲人,他是老人唯一的儿子。所谓的“家”,只是两间草房子而已,孤零零地立在一片梨园的边上。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