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最大的伪组织——新民会通过出版报刊、书籍兜售其卖国理论;展开“社会教育”,欺骗大众;开设学校、青训所,毒害青年。它是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实行思想奴化活动的帮凶。  相似文献   

2.
新民会是日本侵略军在华北沦陷区建立的一个政治组织,是华北日军进行殖民统治和“思想战”的工具。新民会在沦陷区建立起了以宣传“新民思想”、“中日亲善”、复古、反共为主要内容,以青少年为主要实施对象,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青少年训练为主要方式的奴化教育网,对整个沦陷区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其奴化教育手段多样、身心并重,给沦陷区人民造成极大伤害,也给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带来极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华北地区的侵华日军为达到长期霸占中国沦陷领土目的,除依靠各伪政权对"沦陷区"民众实行殖民统治外,还妄图从思想上进行欺骗和麻痹。因此,由日军幕后操纵的各种伪政治性组织遂应运而生。日伪新民会,即是其中仅次于伪政权的一个政治性组织,凡存在日伪政权的地区大都伴有同级伪新民会。不同时期,侵华日军因战局变化曾几次对伪新民会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等进行调整。通过对伪河南新民会的考察,我们不仅能勾勒出日军在华北地区势力消涨的轨迹,同时也可以揭示日本侵华策略演变的大致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代新民思潮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四”前后“改造国民性运动”必然组成部分。它是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道路”的过程中提出并深入发展的。持续紧张的民族危机是这一思潮兴起并不断深入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原因。但救亡的迫切任务又反过来阻碍这一思潮的深入发展,救亡的要求成为制约着近代新民思潮发展的逻辑线索。因此,其艰难的历程既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留下了必须完成的课题,又为我们今天的国民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儒家新民理念旨在培养圣贤,以臻治世,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终极依据是“天”。近代新民思潮旨在培养新国民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以救亡,理论依据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民”以“国”为暂时归依之处。毛泽东新人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旨在通过劳动和社会运动等方式来发展人本身。与两者相比,毛泽东新人思想既不再以成圣为目标,亦不再以国家为归宿,而是要使新人在人类的意义上成为人之存在意义的自我承担者。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新民思想形成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新民思想阐发的民族国家观、集体主义观、国民教育观具有显著的历史进步性。新民思想民族国家观的人民性特征,启示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其他各项基本权利保障。新民思想集体主义观将“道德革命”作为“建群”的核心策略,启示当前应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体系建设,以道德引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民思想国民教育观将开展国民教育作为新民理想的实践路径,启示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全方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相似文献   

7.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新民说”以及“新青年”观密切相关,“唤起民众”的教育运动根源于“总理遗嘱”,两者的共同目的在于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同一性则是变革教育、培养新国民,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8.
张友鸾在抗战时期积极从事新闻工作,担任《重庆新民报》《重庆新民报晚刊》主笔,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并且总结自己多年在新闻一线的工作实践,编写出版了新闻写作理论专著《战时新闻纸》。正是由于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多年的从业经历以及抗战时期特殊的处境,决定了其新闻写作把握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和心系劳苦大众、表现人文关怀这...  相似文献   

9.
论李大钊的新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的前期新民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梁启超新民说的承继和发展,后期(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用唯物史观重新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提出了“物心两面”改造的全新新民途径.但因忽视了生产力这一最终动因,其新民说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新民论"思想具有丰富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蕴涵.它形成于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出现的全面政治危机.在那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自新新民"是梁启超等先觉知识分子在痛定思痛的文化自省之后确立的救国之路.梁启超早期的"新民论"思想受到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主张的直接启发,是对后者的继承与深化,它具体体现于政治革新与思想启蒙的各个环节,成为近代史上一股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时代思潮.  相似文献   

11.
以《大学》的“新民”观念为中心,朱熹重构了儒家政治哲学.在其新民学说中,明明德是新民的基础,而新民是明明德的目的.从内在依据、主体、方法、心理基础与落实等方面可以看出,朱熹的新民理念具有明确的内在逻辑结构,对该结构的分析同时就是对“新民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回答.朱熹的新民理念为儒家政治哲学勘定了逻辑边界,相对于中国古代的其他学派具有理论优势.不过,从现代政治哲学的视域来看,其新民学说在政治与道德之间缺乏一种分界观念.解决之道在于平衡君子的责任与个人自主.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他认为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学校本原之本原,兴女学具有“开民智”、“争平等”、“生民利”、“宜家善种”、“造就新民”等多重价值。惟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培养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等素质的女“新民”。在他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将“女德”与“女红”、“启蒙”与“救亡”、“立人”与“立国”、“小我”与“大我”、“实然”与“应然”、“经济独立”与“人格平等”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系统、完整地提出新民思想的第一人。他杂采中西道德,强调教育新民,意欲塑造一代资产阶级新型国民。但由于他没有把变革封建经济基础及其政治制度与新民结合起来,因此未能造就中国之新民,并最终向旧传统复归。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沦陷区环境的特殊,逼迫“五四”以来对应着中国政治环境的呐喊、投枪式的现实主义已很少有发展甚至存在的可能,小说艺术不得不在多个方向上进行探索。正是这些探索,丰富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 ,梁启超以“新民”学说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 ,形成了他的新民思想。所谓“新民” ,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 ,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新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能力的新人 ,它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 ,突出了人的重塑、完善 ,启迪了一代青年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代之初,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韩国爱国启蒙志士们的影响最为引人瞩目。梁启超在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摆脱国民的"愚民性"和"奴隶性",提出了"新民说"。培养"新民"同等于培养国家的势力,而培养"新民"正是当时梁启超创作文学的目的之一,梁启超的《新民说》对申采浩的《二十世纪新国民》影响甚大,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近代韩国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代之初,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韩国爱国启蒙志士们的影响最为引人瞩目。梁启超在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摆脱国民的"愚民性"和"奴隶性",提出了"新民说"。培养"新民"同等于培养国家的势力,而培养"新民"正是当时梁启超创作文学的目的之一,梁启超的《新民说》对申采浩的《二十世纪新国民》影响甚大,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近代韩国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尼采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所知晓源自《新民丛报》。虽然《新民丛报》中梁启超言及尼采的话语不多,但我们可以窥见其尼采观的大略:尼采在欧洲巨大的影响力,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强权论者的代表,尼采是议会政治、大众政治的反对者,重视“现在”,重视少数的“强者”、“智者”等。对于尼采的学说,梁启超认为应当排斥。也正因为尼采的“异论”与梁的思想主张相悖,才没有被梁特别关注,仅有的一些介绍文字也局限于尼采思想消极的侧面。尽管如此,尼采们的言论却提醒、刺激了梁对国民素质重要性的关注。随着近代日本创制的日语词汇大量地被梁启超们所使用而进入中国,西洋的思想观念也随着这些概念被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摄取,这其中也包括尼采。梁启超对尼采的排斥态度是由他持有的欧美式政治制度的倾向、对欧美式近代国家的欣赏和大众政治的立场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19.
日伪汉奸组织新民会在华北沦陷区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奴化宣传,其宣传目的和内容为适应日本的侵华战略需要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战力增强、激励民众决战意识、反共、协力治安强化运动等宣传中都有“尚佳”表演。并且在强化宣传机构、宣传手段、时间地点、策略的选择上费尽心机,但实际效果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0.
虽然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说在近代以来最有影响,人们甚至把《新民说》的道德思想仅仅归结为公德说;而实际上,《新民说》中后写的《论私德》,对公德说作了很大的补充和修正,更加深刻地思考了私德在整个道德结构中的基础意义和重要价值。《论私德》不仅深化了他个人在《新民说》初始的道德论,而且对由启蒙推动的道德反思的限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十年前,便作了根本性的揭示,显示出思想家的深刻洞见。同时《论私德》根本确立了梁启超作为近代新儒家的思想立场和方向,也奠定了儒家道德论在近代的调适和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