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怎么把水溅到我裤子上了!没长眼睛啊?”一听这尖厉的声音,我就知道是“小螃蟹”又发火了。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件往事……那是冬季里最寒冷的一天,我在教室里扫地,一不留神,把我们班大名鼎鼎的千金小姐——“小螃蟹”班长的手绢碰掉在地上了。我的脑袋顿时就大了,这下可闯祸啦!我急忙捡起手绢,吹掉灰尘,准备还给她,但这一切都  相似文献   

2.
<正> 投资欲望膨胀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生活,基建规模越来越大,基建战线越拉越长,以至党中央国务院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紧缩银根”,“紧缩”的效果如何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对国家“紧缩银根”政策最感到承受不了的还不是江浙、沿海发达地区,而是各方面都相对要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欲望比一般发达地区更为强烈,“紧缩银根”无异于釜底抽薪,感到难于承受.少数民族地区之所  相似文献   

3.
春天到了,蚂蚁丫丫门前的冰雪早已融(rón$)化了,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这时争先恐后地探出了小小的脑袋,丫丫叫他们:“土里冒出来的小朋友。”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丫丫发现这些“小朋友”越长越高,越长越快,分明比自己长得高多了。以前,丫丫要蹲(dūn)在地上跟他们说悄悄话。现在变成他们想要摸丫丫的小脑袋还得弯腰才行。下过一场春雨后,从土里冒出来的“小朋友”就更多了,密密麻麻的数都数不清,多得简直就像天上的小星星。慢慢地,丫丫也就把这些从土里冒出来的“小朋友”叫做“大朋友”。但是有一天,丫丫正玩得…  相似文献   

4.
猪要喝酒     
美国一位新闻学家有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套用这句话的格式,我想这样说:“人要喝酒不是新闻,猪要喝酒才是新闻。”有人或许会问,猪是世界上智商低下的动物,君不闻“蠢猪”的说法吗?既然是蠢猪,怎么会像人那样要饮酒、要品酒、要过“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呢?这是不是天方夜谭?是不是笔者在耸人听闻?不。这荒诞不经的奇事就发生在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高老汉家里,并刊登在很有影响的《今晚报》上。这群猪,过去一直靠一家酒店的泔水为生,泔水中琼浆玉液,使它们过着“酒中仙”的生活,可是令它们想不到的是…  相似文献   

5.
没长眼睛 一天,5岁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后,便和爸爸说头疼。爸爸急忙问怎么了,儿子说,脑袋在幼儿园磕了。爸爸赶紧看看儿子的脑袋,没啥事,然后接着问他,脑袋磕到哪了,儿子很不耐烦的说:“我脑袋顶上没长眼睛,没看着。”  相似文献   

6.
“字正腔圆”这一中国戏曲声乐术语差不多人人皆知,而且多为声乐界人士所引用。从广义上讲“字正腔圆”是世界各个民族所共有的对声乐艺术的美学的要求,即语言的纯正、清晰和美好悦耳动听的嗓音,加上感情的准确表达。世界上哪一个民族对声乐艺术不是这样要求呢?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声乐传统理论特别强调它,并且由“字正腔圆”而引发出一系列声乐理论:如“以字行腔”、“腔由字生、字正而腔圆”等等。这里不仅把“字”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也提出了“字”与“腔”的关系问题。而“腔”的含义又是什么?长期以来,中国声乐界对“字正腔圆”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说法各异,我认为作为学术探讨各抒己  相似文献   

7.
教妹妹识字     
我妹妹今年才四岁,上小班。今天,阿姨要我教妹妹识字。就这句话,我在脑袋里打了个大问号。这可怎么办呢?我又没有在“老师”这个行业实习过,我怎么教她呀?再说了,我妹妹的绰号叫“日本鬼子”,我看,我就是把她的头揿在书上她也不会定神的。你看,我在讲“西瓜”的“瓜”,妹妹却说  相似文献   

8.
《新天地》2007,(5)
我退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剃光头发。不是要当“光头明星”,而是为了长出新的头发。我不再染发了。  相似文献   

9.
青龙偃月刀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煽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相似文献   

10.
“9·1l”事件以前,中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还不是重点。“9·11”事件后反恐成为美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中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骤然上升。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不仅对中亚的战略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已具有全球战略意义。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海外战线越拉越长,中亚恐怖主义的回潮,以及布什政府积极支持“民主改造”和“颜色革命”,又使美国的中亚政策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每当我要骑自行车时,总会想起那件往事。前年暑假的一天,我和伙伴们骑自行车到郊外玩。来到一个山坡上,一位伙伴说:“谁敢骑着车从山坡上下去,谁就最勇敢。”我仔细看了看眼前的地势:这山坡虽然不是很长,却很陡。一向好胜心强的我,这时又要逞能了,说:“我敢!”说完便推着自行车来到坡顶上。我左脚踏在脚踏上,右脚一蹬,坐到车上就往下冲。虽然口说不怕,但手脚却抖得不停。开始时,我摆着车头直往下滑。随后,车速越来越快,车头开始摇摆不定。我的手越抖越厉害,头也在冒汗,心里像揣了个小兔子,扑通扑通跳个不停。突然,自行车失去了控制,“扑通”…  相似文献   

12.
宁白 《社区》2013,(5):28-28
最近。有人告诉我,只要人能活过70岁,身体尚健,思维正常,都可能成为“哲学家”。当然,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论哲学家,因此给加了双引号。对这个说法。我是颇为同意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进入新时期,文学象安泰和大地一样更加显示了它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创作也明显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潮性:从控诉“四人帮”的“伤痕文学”,到回顾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文学”,到反映当前社会变革的“改革文学”。这是题材的扩大,是主题的深化,也是文学的升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大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场变革的历史性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要比推翻反动的政治统治更复杂、更艰巨,因而也更伟大。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曾经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象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我以为这并不是诗人的抒情,而是一个历史的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说要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写作文也是一样从观察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巧妇有米可炊”。那么,如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呢?一、用眼睛看。用慧眼认真观察人物、事物、景物。要抓住特点,观察出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不同的特点,如观察荷花:“荷花的花瓣像大大的柳叶,顶端尖,中间宽,靠近花托的部分逐渐变细、变平,越是长在里面的花瓣就越小、越嫩、越艳。”这样观察就抓住荷花的特点,把荷花形状写“活”了。  相似文献   

15.
一、从“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说起 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爱国活动中,我们不能不缅怀历史上一些对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起了积极作用的杰出人物。这也使我想起了与我们今天要维修或修复的这一段长城有密切关系的明朝的“救时宰相”张居正。 原来,今天通常所说的长城,并不是指的秦长城。秦朝于公元前214年完成长城,乃是把战国时秦、赵、燕原有的北边防御工事,加以修缮并使之连贯,“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资治通鉴》卷7)这就是早期的“万里长城”。而  相似文献   

16.
创业板将放宽涨跌幅度至30%,平均入市水准提高到30万圆,每笔交易至少要在5万圆以上。有形资产800万圆以上、注册资本在1000万圆以上就可以上市。众所瞩目的创业板还未上市,就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企业、券商和股民跃跃欲试,都欲在创业板一展身手。创业板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中国版“纳斯达克”已为时不远。众说纷纭创业板  相似文献   

17.
古月林 《社区》2011,(6):39-39
“今年太冷了!”“简直冻死人了”……这是最近一两个月来,人们最常谈论的话题。从2010年10月初开始,连续到来的冷空气,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还飘起了雪花。尽管冷空气过后,气温已略有回升,但人们对“冷冬”的担心依然存在。“千年极寒”的说法,更是加深了人们对冬天的恐慌。不过,我国气象学家已指出:“千年一遇的寒冬’说法并不科学,但人们对“寒冷”越来越敏感却是事实。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南半部存在着有别于华夏族的楚、越两大民族。它们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从其有着共同的祖先崇拜和相似的习俗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史载:“越,华姓,与楚同祖”,或说“越,华姓”。楚越出于同一世系的说法,显然渗进了后人附加的夸大成分。  相似文献   

19.
人们之间的一些美好祝愿——“祝您越活越年轻!”、“愿您青春长驻!”在生活中也的确有人把它变成了现实。假如这些美好祝愿是梦想,那么这些梦想也有人使它成真。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舒适就是其中的一位。 曾经拍摄过八、九十部电影,成功地塑过《清宫秘史》中的光绪皇帝、《红日》中的张灵甫等众多角色的舒适先生,我与他素不相识。然而,当新近登门拜访,与他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长谈后,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永葆青春、越活越年轻的人。  相似文献   

20.
1993年是毛泽东同志百年诞辰,“诞生”、“诞辰”这两个常用词在各种传媒、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用法不同,说法不一,主要看三种:“诞生100周年”、“诞辰100周年”和“100周年诞辰”。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诞辰100周年”的说法或赞或弹,看法截然不同。由于“诞辰100周年”系“官方用法”,目前几占上风,因此,进一步弄清这一说法是否合理,确有必要。“诞生”与“诞辰”不是同的。首先,从词义,词性上看。“生”的本义是草木长出,引申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如(人)“十月而生”,在这个意义上应是动词;“辰”有一义项:时间(时刻)、日子,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