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程涛 《南方论刊》2007,(7):20-21
孕育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和谐世界思想,是对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以力致中(和)"、"天下为公"、"实现大同"等和谐理念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是建构和谐世界的总体原则;"以力致中(和)"的和谐理念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保证;"天下为公"、"实现大同"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2.
和谐世界理念的渊源、蕴涵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世界"理念是一种充满民主精神,具有全球眼光的全新的世界发展观,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赞同。它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既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思想,又是对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的升华。"和谐世界"理念内涵极为丰富,蕴含着从实现国家利益之间的和谐、世界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到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从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它是理想主义为实现国际社会的公平与善治而设计的新范式,也是为满足世界不断变化需要而创造具有东方意蕴规范理论的一次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3.
王刚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213-217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解都存在正读和误读的现象,这给和谐世界理念的国际认同带来很大困难。对和谐世界理念理解的差异预示着不同文化对和谐世界理念的认同差异,而认同差异背后又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缩小认同差异,扩大认同基础,才能建设和谐世界。这需要我们努力做到:内部求同,即凝聚国内对和谐世界理念内涵理解的共识;外部求同,即找准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与世界各国价值观的共鸣点;内外存异,即坚持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寻求认同,即树立科学的文化外交观,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和为贵"思想是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将"和"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具体展现,是现代社会化解人际矛盾、平衡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两千多年来,"和为贵"已然成为一种价值标准,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且,这一思想理念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乃至世界的和谐相处,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的"和"文化可以启发我们提出外交理念上的"促和观"。中国外交"促和观"包括经济、文化、安全、外交等方面的要素,具有独特性、包容性、时代性、价值取向与实践的一致性等特征。中国外交"促和观"的实践指向,体现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促进全球治理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王玉红 《兰州学刊》2012,(6):201-203
在2005年9月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并用来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中非关系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世界"这一新外交理念的指导下,中非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一些不和谐问题和声音随之出现,如西方人眼中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和非洲版的"中国威胁论"等。面对新的变化,我们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发展,剖析中非关系的实质,用理论和实践反驳西方对中非关系的片面看法和主张,在"和谐世界"视角下进一步建构和谐的中非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应,又给予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党先后提出了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两个概念。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谐文化包含在先进文化之中,建设和谐文化是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立足当代实践,体现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构成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底蕴一致、实践基础一致、方向一致,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人水和谐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共同诉求。不管是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还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追求的都是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应强调文化传承的作用,突出人水和谐的理念,凸显科学发展的理念,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渊源就在于儒家以"无试"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现.主要论述儒家和谐观中的"无讼"思想,及在儒家和谐观指导之下的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和手段,旨在探讨"和谐"与"调解"这两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思想与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和谐世界:人道思想与世界秩序的综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进入转型期的人类社会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富有启迪。中国的先哲追寻"仁"的人道思想与"礼"的现实秩序之间的平衡,人生哲理与社会机制的综和。这是一条仁礼之道。以"仁"为核心的人道思想着力解决身心、人我、天人之大和谐,以适应建构和谐世界急需的道德要求。"礼"则内含实现世界和谐秩序的重要原则。两者的最终价值取向都是"和"。贵和思想涵盖"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中庸之道,最终归结为"中和"之和谐世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社会稳定是具有深刻蕴义的文化问题。中国特点的社会稳定取决于人民 ,由人类的自身和谐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亦即通过修身实现人际和谐 ,通过治国实现群体和谐 ,通过平天下实现天人和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价值取向 ,是其中心价值系统的现代转化 ,即对优秀传统实行弘扬超越 ,实现文化价值观的升华 ,成为中国特点社会稳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强调在平等互尊的基础上,在国际交往中坚持诚信互利,从而达到各方的和谐共处。这种"和合"观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重大积极影响,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3.
建构和谐社会是新的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它不仅要立足现实也离不开对历史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如主张“和实生物”的宇宙和谐论;“和而不同”的人际和谐论;“以和天人”的天人和谐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实现三大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黄桂华 《理论界》2014,(6):47-50
在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和谐共处,既是各国政府倍加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大局的题中之核心要义。通过教育手段促进民族和谐共处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实践表明教育的确对各民族和谐共处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实现民族和谐共处,不仅需要教育的支撑,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普及化,使民族和谐共处成为贯穿民族文化的一种理念,获得各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社会是文化表演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和谐。早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概念,但其思想都指向“社会和谐”,可以说是今天“和谐社会”在观念上的最早萌芽和文化渊源。其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是古人的天下观和天人合一思想。其思想内涵包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修身正己的社会人格;义利协和的社会准则;务本节用、重农富民的生计原则等。这些思想对于形成文化中国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之一。发掘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所涵盖的如崇尚和平、追求变革等诸多内核对于现代社会意义深远。面对世界一体化与多元化共存的局面,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挖掘,尤其是祖国统一、和谐中国、和平共处、与时俱进、智慧共赢、责任意识等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表现,诠释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价值和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和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我们党处理同爱国宗教界人士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助于在思维方式上纠正过去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上过分强调“斗争”的偏差;有利于化解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一道,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伦理与道德都是历史范畴。在传统家庭中,家庭代际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核心,维护这种伦理核心的家庭道德规范便是孝道。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传统孝道建构的"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历史价值。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孝道面临有悖"善事父母"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继承和创新传统孝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重新崛起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新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壮大会对亚洲的稳定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挑战。我们在研究中国重新崛起现象的基础上,回应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从中国的历史记录和当今的表现,均找不到足以支持“中国威胁论”成立的基础。追求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和平,树立“绿色GDP”观念,内建“和谐社会”,外构“和谐世界”是中国重新崛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