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文学方面也是如此,古代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同时也是全欧洲文学史的源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希腊神话,来自人类幼年时期充满了神奇想象的创作,对后来欧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神话是原始社会中产生的口头创作。后来在古代希腊文学作品、历史、哲学著作等文字材  相似文献   

2.
14—17世纪,是欧洲封建关系逐步崩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成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西欧各国先后发生了市民资产阶级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其愿望的文化思想运动,出现了复兴古代文化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之为“文艺复兴时期”。新  相似文献   

3.
拜占廷:中世纪的古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学者通常都认为中世纪的拜占廷帝国存在封建制度。我认为这种意见值得商榷。这方面的基本事实是:5—11世纪古代罗马帝国的西半部由于蛮族入侵而已走上了封建主义道路,但帝国的东半部即拜占廷仍能在有效地抗拒蛮族入侵中以大大缩小了的领土而继续存在近千年之久。拜占廷的统治者一直自诩是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他们在观念和行动上都没有越出古典形态的轨范。虽然在近千年的拜占廷历史上有过许多动荡和变乱,但它们似乎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或动摇旧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即使承认拜占廷社会从7世纪或8世纪起已迈向了封建化的进程并最后完成于11—12世纪①,学者们也  相似文献   

4.
第一讲 宪法     
一、宪法的产生 宪法是法的一部分,但它不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没有近代意义的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同封建专制作斗争过程中才产生的,法律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宪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宪法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是“组织”、“确立”、“结构”的意思。在欧洲,它最早用于古罗马帝国的立法中,表示皇帝颁发的“赦令”、“诏令”、“谕旨”等等。在中世纪欧洲封建时代,出现过带宪法性的法令,规定了封建主、城市、团体等的法律地位,这些法令并不是统一的成文形式的法令,也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宪法。因此,欧洲中世纪封建国家中“宪法”这个词和今天宪法这个词,有着不同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西方艺术世界中,古希腊文化艺术处于统治地位,其文化艺术被誉为欧洲文化艺术的起源,当时古罗马帝国的艺术发展成就无法与古希腊相提并论,在古罗马帝国吞并古希腊后,其音乐实质上是古希腊音乐的延续,但其发展是迂回曲折的。文章从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对古希腊音乐在古罗马时期的发展进行了宏观论述。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世纪早期欧洲的奴隶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 《齐鲁学刊》2000,(4):122-123
奴隶是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成员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奴隶人数约占总人口的 10 %左右 ① 。奴隶被广泛使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奴隶买卖现象广泛存在。这种“人口贸易”在欧洲与周边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资料分散 ,所以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传统史观认为 ,公元 4 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方奴隶制社会的终结和封建社会的开端 ,奴隶制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 ,事实上 ,奴隶制度在欧洲直到 11世纪以后才渐渐消亡。而在欧洲封建社会早期 ,奴隶则仍是欧洲各地封建地产上相…  相似文献   

7.
瘟疫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庆 《齐鲁学刊》2005,8(6):60-64
罗马帝国时期,瘟疫频仍,这既是人为破坏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也与当时医学的落后、城市的发展和战争的频繁有密切的关系。它周期性的爆发不仅导致了罗马帝国人口的大量减少、经济的衰退、政治的混乱、军事实力的下降及帝国战略的转变,而且推动了基督教的兴起和壮大。这些都加速了罗马帝国衰亡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乃至人类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异端运动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个方面军,无疑,在促进欧洲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因而,对它的作用、意义以及历史地位给予公正的评价很有必要。基督教是在历史上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跨入中世纪的。公元四世纪后期,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督教,在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同时也就成了帝国的统治思想。这就使得帝国原来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往往披上一层宗教的外衣。凡矛头指向帝国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必然也同时指向它的辩护士基督教教会。所以凡与罗马帝国占统治地位的所谓官方“正统”教会相对立的各种教派,被官方通统斥之为“异端”而遭到迫害。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长期封建传统的大国 ,从人治转变到法治是一个非常艰难复杂的过程。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提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模式 ,仅仅是走向法治的开端。中国走向法治的机遇和困难并存。回顾历史 ,古代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完成了从习惯法向官僚法的转变 ,形成了一整套实在的、公共的法律体系。人们甚至可以从古代中国精致恢宏的法典中 ,找到与欧洲封建社会后期法律极为相似的某些因素。但是 ,中国封建法律秩序的瓦解并没有象后封建时代的欧洲社会那样发展出现代的法治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简论基督教对西方法治主义形成的影响——兼及中国古代的法治论刘成安谈起西方法治主义,人们通常首先会想到十七、十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在这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革命浪潮中,鼓吹法治成为讨伐封建专制的一面鲜明旗帜。由于教会势力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支柱之一,因而...  相似文献   

11.
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帝国的命运及走向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3世纪中期以后,罗马帝国由盛转衰,呈现出内忧外患并存的局面.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但危机始终没有消除.除了连绵的内战之外,罗马人还要应付不断渗入帝国境内的蛮族,尤其是日耳曼人.随着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境内,罗马的政治等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军队的蛮族化,蛮族将领不但控制了帝国军事,而且还控制了帝国皇帝的废立,成为帝国政治乃至命运的决定者.382年以后,日耳曼人开始在罗马帝国领土上建立自己的政权.到5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的西部已经被几个日耳曼人政权瓜分殆尽,罗马人自己的皇帝统治的局面也不复存在.这些日耳曼人的政权不但瓦解了西部的帝国,而且奠定了未来欧洲尤其是西欧历史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林海 《河北学刊》2006,26(3):102-103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3.
蒋重跃 《河北学刊》2006,26(3):98-100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4.
刘家和 《河北学刊》2006,26(3):91-94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5.
杨共乐 《河北学刊》2006,26(3):96-98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6.
晁福林 《河北学刊》2006,26(3):94-96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7.
易宁 《河北学刊》2006,26(3):100-102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商税制度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商税制度是清代极为重要的经济制度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商税制度的发展和继续,其中也包含着从封建性商税过渡到近代税课的最初形式。有清一代跨越了封建社会晚期及近代社会前半期这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商税制度也经历了复杂而又剧烈的变化。在清代前期(顺治元年至雍正十三年,即1644——1723年)及中期(雍正十三年至道光二十年,即1723——1840年),商税的基本形式是杂税和榷关税。在清代后期(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即1840——1911年),除杂税与榷关税之外,又出现了厘金与新海关税。前者是封建商税的恶性膨胀,是中国封建商税中最新也是最后的形式;后者则是具备了保护性关税外壳的  相似文献   

19.
论封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里讨论的“封建”,是关于社会性质的研究。“社会性质”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生产方式(Produktionweise)的经济学意义指特殊的生产资料与特殊的劳动力的结合关系。本文试图讨论关于“封建”意义的历史发展及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应当是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这里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供专家参考。 一、“封建”意义的历史发展 作为社会性质的“封建”,与中国古史上的“封建”一词的意义有一定的区别,这可以说是学界的共识。然而,西方的“封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欧洲不大一样,研究中国社会史的人,不论是谁都知道,中国社会分期问题意见还不一致,没有得出最后结论,但是谁都承认中国的封建社会时间很长,发展得比较缓慢.在欧洲,封建的中世纪,只不过一千年左右,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如自西周开始,则已有三千年了.就文化的发展看,古代的、奴隶制的文化遗留下来的不多,而最多的则是封建文化.所以无论研究中国文化的哪一方面,实际上是以对封建文化的研究为多,大部分是从封建时代开始或为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