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朗读学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朗读理应成为中文师范类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它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而朗读学就为学生掌握此种技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学生今后走上教师岗位后运用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朗读实践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2.
从教多年,经常听到有些师范生说:“我如果有倪萍、赵忠祥的语言魅力,和甜润的嗓音,当教师可谓绝了。”是的,那些有造诣的演员们,在朗读上语言清纯、韵味浓郁,确实很有吸引力。要使我们的语言变得清纯而有韵味,首先要练习朗读,做好吐字收音,如果能做到朗读发音清晰有力,收音完整有机便是字正腔圆,这就使语言充满了活力。朗读是教师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朗读的过程是包含着复杂的心理、生理的过程;朗读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朗读要有美学的情趣和修养。同时,朗读与语音的关系更是密切不可分,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朗读…  相似文献   

3.
朗读技巧是每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要求朗读者规范运用普通话语音创造性表现汉语的语言美、文学美和思想美,把静态的书面语转化为动态的富有艺术特质的有声语言,积极创造美的听觉形象,从而使接受者在丰富语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文章在方法论的平台上,暂且撇开普通话语音的相关问题,归纳出提高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水平的几个基本思路,以求得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4.
德国小说《朗读者》是德国反思文学的一部力作,风靡全球,包揽众多文学奖项。它的成功得益于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故事架构中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爱情故事的背后蕴藏着对德国第三帝国历史和罪责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朗读可以改进语音、培养语感、增强理解和记忆、提高表达能力。文章从朗洼的重音、朗读的停顿、朗读的语调、朗读的节奏和朗读的气息等方面论述了朗读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朗读者》没有所谓调侃和诙谐,有的是严肃的思辨、庄重的叙事甚至古典的氛围,却能"让人一夜读完"。以贯穿小说的米夏.伯格为汉娜"朗读"的书目为例,就出现了"《奥德赛》之西塞禄反击卡提林纳的演讲"、《爱米丽亚.迦洛蒂》、《阴谋与爱情》、《战争与和平》等名著的标题,这种庄重的文风让当今中国读者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而其中反映出的普世人类共性最本质的声音,在民族文学一味追求所谓思想深刻的当下,是值得作一番思考的。笔者以小说《朗读者》为个案探寻  相似文献   

7.
谈朗读     
读可以分默读和朗读,朗读特别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以前感觉朗读就是念出声来,最多带点感情色彩。实际上过去对朗读功能的理解有点狭隘,过去比较注重对朗读的表现,通过朗读表现某种情感、某种氛围、某种情境.但这仅仅是朗读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朗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和理解,影响到教学效果。所谓朗读,就是指出声地读。朗读是借助语言把无声的文字还原成有声、有思想内容和感情的语言。朗读不同于说话,有其专门的技巧和特点,但朗读又不应有读书腔。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畅、达意、传情、自然。  相似文献   

9.
国内已有的二语朗读研究主要从音系的物理特性和二语习得中介语的角度来探讨学习者音系发展水平,却忽略了言语感知和输出对二语朗读发展水平的作用。研究表明,学习者是二语朗读的主体,二语朗读受到发青器官、认知水平和母语感知方式的制约;二语朗读在语音感知、情感感知和概念感知方面与母语者存在差别。二语朗读的本质是生理和认知的体验性,这一特性正是二语朗读听读说叠加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抓英语朗读训练 促英语素质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抓好英语朗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这可从4个方面理解: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英语素质;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听力;朗读有利于快速理解内容,提高阅读素质;朗读有助于提高英语写作素质。强化朗读训练的方法及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强化朗读意识、注意朗读的感情、脑口心三位一体、正确运用朗读技巧等。  相似文献   

11.
论英国哥特式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的英国文学研究方面,哥特式小说因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发展的支流而受到忽视。哥特式小说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催生因素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哥特式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了特有的美学特征和影响。自华尔浦尔首创该类型小说后,哥特式小说就以哥特式历史小说、恐惧派哥特式小说和恐怖派哥特式小说三条线索并行交错地发展。本文探讨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意图及其美学意义,哥特式小说与早期恐怖小说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几位作家的哥特式小说代表作,阐明了哥特式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哈桑所强调的“共时”概念,从“迷宫”、“学术平民化”、“死亡意象”、“人本主义”等属于后现代文学的流行代码来重新解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在创作上与当代西方文学保持的某种契合即前瞻性,阐释红学研究中诸多自相矛盾的现象,解构《红楼梦》文本的多元性及其历久弥新的审美奥秘,为其审关选择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曾庆仁的长篇小说《虚度一生》,潜心构思30多年,深刻反映了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在小说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作品风格鲜明独特,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长篇巨著。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理论界和批评界一直存在分歧。中国本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影响以及文学自身的经验积淀和革新要求为“新历史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是其生长之根,它有中国本土小说发展流变的特色。而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文化诗学”,从它自身的理论建树以及在中国被引进、介绍的情况看,“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学界研究张爱玲小说多偏重于阐发它的现代性文化特质上,而忽略了其文本其实还存在着浓郁的市井意识,即便论及,也是浅尝辄止,论文深入阐述了市井意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这种市井意识主要源自本土文化遗产的传统市民文学,世情、言情、闺闱、“传奇”文体谱系等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虽然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但由于它人物特征鲜明,形象千奇百怪,情节妙趣横生,曲折离奇,语言明快活泼、幽默风趣,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真世界,表现出了童真稚拙之美、谐趣欢愉之美、变幻神奇之美等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无穷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也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的文学体裁描写人物异化为动物及其异化之后的生活遭际与精神风貌,这是欧洲文学的一大艺术传统。在表现人的异化处境的文学体裁中,小说当属执牛耳者;在小说中间,最早也最完整地表现人的异化处境的鸿篇巨制,则首推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金驴记》在题材与技巧等方面实现了对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在欧洲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的文学体裁描写人物异化为动物及其异化之后的生活遭际与精神风貌,这是欧洲文学的一大艺术传统。在表现人的异化处境的文学体裁中,小说当属执牛耳者;在小说中间,最早也最完整地表现人的异化处境的鸿篇巨制,则首推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这部杰作在文学题材、创作技巧等方面对后世欧洲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在欧洲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印度之行》作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源自它独特的创作技巧,即扩展意象。作品通过小黄蜂和水两种意象物的阐释来揭示当时印度社会环境中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心态所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等问题上的不安与困惑,并以此唤起读者对人生哲学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国市民小说创作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意识”,已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正视中国市民小说的这些特质及其独有的某些形态、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而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概念和范畴来定义和分析现代中国市民小说,应是文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