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魏晋语言艺术清谈的兴盛,体现了艺术游戏意识的自觉,对言理亦即抒情的文学内容特性的重视,对与物色相结合的文采辞喻表现特色的追求,以及对口语艺术的首次自觉。这种文学自觉时代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口头雅文学自觉,当然会积极影响文学发展,成为激发口语审美规范化而关注易读好听的永明声律热的客观条件。魏晋清谈启示:在言、文高度统一、发达的现代传播条件下,应当重新重视口头创作,探索口头与书面文学对立互动规律,繁荣当代“大文学”。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化风尚,魏晋清谈之兴起,有其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等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约有以下数端:其一,魏晋之际,政治险恶,各政治集团的争斗日趋激烈。士人稍有不慎,极易招来杀身之祸。故士人由原先的弹劾朝政转而口吐玄言,东汉末年的清议也由此转为清谈。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与政治上的分裂动荡形成鲜明比照的,是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不论是在政治思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还是在对人生的探索、人性解放的追求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势头。两汉以来,占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衰落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筑起来的旧传统,在黄巾起义的冲击下,濒临崩溃,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开始是法家思想的引入,曹操重才轻“德”,以法治军。继之是老庄思想的抬  相似文献   

4.
孙立涛 《东方论坛》2017,(5):113-119
关于汉末“清议”与魏晋“清谈”的关系历来争论颇多.考察魏晋时人的看法,并征诸于汉末清议名士郭泰、汉末述德性碑文及士大夫“题目”文辞品议人物的特征可知,“清议”与“清谈”在某些方面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清议”一词概出现于魏晋时期,而“清谈”一词在汉末即见记载,他们之间的演进并非是简单性的发展与承续式的衔接关系,而是一个交错发展、主次升降的过程.魏晋时期,“清议”的式微与“清谈”的兴起,其外因是政治暴力对士人的打击,而内因则是士人学理思想的演变,而士人学理思想的变化又主要受到道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不断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晋清谈的几个重要品题都与庄子哲学相关.庄子思想也借助清谈而广为传布.这不仅是对于玄学,进而对文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加深了文人对言、意及性、情等的理性认识;二是启迪文人的创作思维,促进了魏晋文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文化生态,魏晋清谈虽然与现代意义的公共传播有所差异,却具有古典公共传播色彩。在魏晋清谈的公共传播机制探讨中,可以发现:其传播主体集中于士大夫阶层,重视技术的传播策略建立在独立话语开展基础之上,并且,清谈活动通过以公共话题为介质,拓展了自身传播空间。讨论魏晋清谈,亦能从侧面窥视中国古代公共传播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7.
一代文学 千古独步——魏晋清谈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魏晋知识精英创造出的口头文学清谈,其内容超越析理玄学,而带有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倾向和言理咏怀、体物审美的特质;又表现出诗歌艺术形象意境之美,典型的清谈对话更表现出心生言立、情以言迁、创作随意识流动的口语艺术特有之美,有的还表现出正统文学罕见的俳谐美。这千古独步的口头雅文学,应是足以媲美汉赋的“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朝的清谈与经学的玄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两汉时期,经学大盛,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但自东汉后期以来,随着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封建割据倾向也日益加强。东汉王朝对于全国的控制力量日益削弱,经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日益激烈。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发展为桓灵之间的“党锢”之祸,大学生大批被杀。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危机,加速了统一的意识形态的瓦解,经学盛而转衰,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汉末士大夫阶级臧否人物,品题高下中产生出来的意识上的虚诞清谈,终于代替了汉代的烦琐经学,而在思想界成为主要潮流。黄巾起义后,天下分崩,东汉王朝瓦解,儒家经学受到打击,这对清谈的发展更为有利。经学大  相似文献   

9.
魏晋清谈之风对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至魏晋时期,名教危机极其严重,学术由最初对儒学的顶礼膜拜转向对老庄思想的遵从,形成一股弥漫整个魏晋的谈玄论道的清谈风气。在这股清谈风气影响下,处于闺阁中的女性们纷纷任情而动,率性而行,做出一些与封建礼教要求不合的行为来。她们或尊重人物个性、性情,崇尚人物之超脱、风流;或喜好通辩能言,讲求逻辑思辨的清谈方式;或品藻、鉴赏人物,注重人物的精神天才;或率性而行、任情放达、不拘礼法轨仪;或追求精神超脱、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展现出魏晋时期妇教衰败、儒学不振的社会状况和魏晋玄学对当时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清谈与九品中正在选举上的血缘关系起于东汉末年的清谈,是品人物、办乡举的清议,自始就跟选举制度分不开。《魏志》卷七注引《九州春秋》云:“初平中,焦和为青州刺史。黄巾寇暴……和不能御……入见其清谈干云,出则浑乱,命不可知。”《魏志》卷一注引张璠《汉记》载郑泰说卓云:“孔公绪能清言高论,嘘枯吹生。”这是清谈起于东汉末年的证据。《后汉书·史弼传》注引《先贤行状》:“清论所加,必为成器;丑议所指, 没齿无怨。”《魏志》卷十一注引《邴原别传》:“是时海内清议,云青州有邴、郑(玄)之学。”  相似文献   

11.
如所周知,以老庄虚无之论为核心的清谈风尚,盛行于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中。这些士大夫,不沦日常个别交往或有时宾朋聚会,都以清谈为事,清谈已成为他们的癖好,几乎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他们沉溺此中,有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清谈必有交谈的对手,有对手就不免引起争辩。争辩的方式,就《世说新语·文学》(以下引文,凡出自《世说新语》者,仅举篇名)所载的零星材料中,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种:一种是一人提出自己的论断,征求对手的驳难;一种是在听众面前自己设问,自己答辩,即所谓“自为客主”,如:  相似文献   

12.
魏晋人尚清谈,此风倡始于魏何晏、王弼之流,至晋而大盛。后人谓为清谈误国,成为这一段历史中一个显要的问题。清谈究竟是怎么一会事,《世说新语》中保存不少这方面的资料。玆拟根据这些资料,勾画出清谈活动的各个侧面,以显示出其具体风貌来。至于清谈的时代背景、哲学思想等问题,本文不拟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的语言对后世作品颇有影响,明人吴瑞征曾有详论,本文从《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及其所受影响等几个方面,比较详尽地论述了清谈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4.
“向内转”既是汉末魏晋文学总貌的新质素,也是该时期辞赋发展的基本趋势。该趋势在东汉后期已见先绪,在辞赋价值理论以及表现领域均有体现。情感化与玄理化成为汉末魏晋辞赋“向内转”的两个具体向度。汉末魏晋辞赋的“向内转”,继承楚骚传统,创造了一片有别于汉代辞赋追求外在世界的审美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的语言对后世作品颇有影响,明人吴瑞征曾有洋论,本文从《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及其所受影响等几个方面,比较详尽地论述了清谈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朝鲜”一词的含义 ,学界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阿斯达”的直接意思就是“早晨的高山” ,是“圣山”的意思。“朝鲜”可能就是“早山”一词的讹译 ,或是早期的韩国人在汉字词中 ,找了两个无论是发音还是意思都和其固有词相似的美词“朝鲜”对“阿斯达”一词进行的汉语翻译。“白”和“山”两大因素构成了韩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认同 ,反映了韩民族对其远古起源的模糊记忆。  相似文献   

17.
盛行于魏晋士大夫之间的“清谈”,与汉末“清议”并无先后的承继关系,人人清谈并且清谈易、老、庄的玄理,只是出于士子展现才性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正与两汉选举乡里路线的废弃、选举之权落于名士之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魏晋清谈是魏晋时代士族读书人, 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 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是当时文化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应该给予历史的公正的评价, 而不应盲目否定, 一概贬斥  相似文献   

19.
祥虎 《山西老年》2009,(9):42-42
"中南海"是北京的一个地名,也是著名的风景区,但是,北京居内陆,为何有"海"?"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花园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自身审美意识的充分自觉,魏晋时代的文学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高度的成就。魏晋文章以析理绵密见长,得益于其时盛行的玄学清谈风气;其辞藻之清雅优美,则得力于“江山之助”。可以说,以论理辩难为主要内容的玄学清谈使魏晋文章显得犀利明快、攻守有余,而士人们对于山水清音的重新体味与由衷叹赏,也赋予了其时文学清新自然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