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文翔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57-60
小说中常以饮食来刻画人物。透过《儒林外史》中丰富的饮食描写,读者不但可以对饮食之人有直观生动的了解,更可由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进一步觇见清初儒林之世情。书中对于世情的描摹、人性的表现,能令读者——尤其是身处今日之"儒林"者在读此书时,皆能依稀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2.
本篇在初论的基础上,将对《儒林外史》解构主义特征的探讨扩展到圣贤形象、名士风流、礼贤下士等诸多方面。吴敬梓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儒林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士人世界。小说颇具独特的解构手法(技巧)。 相似文献
3.
本篇在初论的基础上,将对《儒林外史》解构主义特征的探讨扩展到圣贤形象、名士风流、礼贤下士等诸多方面。吴敬梓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儒林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士人世界。小说颇具独特的解构手法(技巧)。 相似文献
4.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5.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贵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不只是表现手法 ,而是总体构思和具体描写中有反思明史、总结明亡历史教训的用心 ,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怀念明朝的民族主义思想感情。这在清初至清中叶汉族士人创作的小说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中以盐商为背景的落伍文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崇筼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73-77
《儒林外史》不是经济教科书 ,但我们可通过它对社会风尚及人际关系变迁的描述 ,领会到经济结构的变革。该书自第九回起 ,以盐商为背景 ,描述了中国封建晚期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变革过程中 ,一些茫然不知去向的落伍文人形象。他们不乏善良子弟 ,但受旧观念的束缚 ,未能顺应潮流 ,踏实为社会或家庭做积极上进的事情 ,而是自视清高 ,自成一体 ,高不攀、低不就 ,漂浮于社会 ,以所谓的“名士”自居。还有一些假名士、假文人也混迹其中 ,干欺世盗名或对商人敲竹杠的勾当。有人甚至编排故事嘲笑和诽谤商人。但从发展趋势看 ,商人和各类小市民阶层是逐渐扩大 ,而旧习惯势力则日趋没落 相似文献
8.
阳达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7-61
《儒林外史》中多处描写了士子选刻举业范文的活动,如马纯上、匡超人等选家为我们所熟知。明清科举考试内容、考试文体的程式化,使得士子们探寻到了钻研时文的规律,刻本也就为他们学习举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商人刊刻程墨所派生的经济效益推动了选刻活动的发展,而与科举相关的文人结社更是起着重要作用。小说中的选刻活动既反映了选刻风气在明末清初的盛行,也折射出明清科举文化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朱恒夫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3):87-95
《儒林外史》描写戏曲演出活动的目的 ,或是为了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 ,或是由此来刻划人物的性格。优伶鲍文卿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之一 ,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目的是将他与一些儒士作对比 ,从而突出读书人的行己无耻。“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是《儒林外史》最有特色的结构 ,然而此结构并非独创 ,是对《四声猿》之类的明清杂剧的仿照。《儒林外史》常以人物命运与行为的突转来增强讽刺效果 ,这显然是运用了戏剧性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与《儒林外史》人物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贵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1):17-22
《儒林外史》人物考论,应不仅“以雍乾间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从明清笔记搜索之,还要重视从儒家原典和前代小说等传统文化广大背景上的发现与发明。蘧景玉,周进、范进与王冕,马二先生与匡超人等等人物的命名取义,性格刻画,情节设计等,就都分别与《论语》、《水浒传》等典籍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些考证对于更好地理解全书有用。“知人论世”是不仅要从作者身世、生平、著作等看问题,更要顾及他读过的和可能读过的书,接触过和可能接触过的文化,在尽可能广大的文化背景上作深度考量,然后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相似文献
12.
崔中良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
根据明喻的定义,找出了《儒林外史》中的所有明喻,并根据对应的翻译策略将这些明喻进行分类和统计,最后得出在明喻翻译中直译是主要的翻译策略,其次是解释和转义。根据这些统计的结果分析译者使用这些翻译策略的原因,期望能给以后的明喻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许富宏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53-56
《儒林外史》题名中的“儒林”和“史”字都透露出它与史传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在人物出场的线索设置、人物退场方式以及主旨确立等方面受到《汉书·儒林传》的诸多启发。《儒林外史》虽日“外史”,却是依托“正史”进行艺术构思,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汲取历史营养进行小说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14.
章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吴敬梓的论经著作《文木山房诗说》重现后 ,《儒林外史》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本文从《诗说》及其与《儒林外史》关系研究 ,创作主旨、总体构思及吴敬梓与全椒、扬州关系探讨 ,人物形象意蕴的发掘及情节本事考辨 ,艺术特色及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总结了 2 0 0 0— 2 0 0 2年《儒林外史》研究的状况及其业已取得的成果 ,并指出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5.
王丽珍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88-91
以士人形象转变为切入点,在分析<儒林外史>、<孽海花>、<围城>三部小说中士人形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形象改变原因.指出八股取士的没落、民族危机的深重、中西文化碰撞的加剧,使得许多士人远离了传统的士人精神,把追求的重心转向于利,他们的社会角色从操控国家政治、文化命运的传统士大夫转变为渐次游离子国家政治权力中心的新兴... 相似文献
16.
朱俊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46-50
鲍文卿、鲍廷玺义父子是《儒林外史》中两个重要的戏曲演员形象。他们在书中的出现 ,与作者吴敬梓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及其道德理想密切相关。鲍文卿的宽厚品质是作者道德理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但作者自身思想道德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使鲍文卿这一形象在客观上具备了讽刺意味。鲍廷玺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似 ,作者意在通过鲍廷玺的蜕变过程 ,多方面地反映其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塑造的萧云仙人物特征较为复杂,表现在侠客、武将、循吏三个方面,而循吏是其重要典型特征,从这一特征出发可以考证出卢道悦为其主要生活原型。吴敬梓熟知卢道悦生平事迹,将其作为书中人物原型符合其创作习惯和思想主旨,对这一原型进行改造并创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亦充分展现其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8.
李荣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34-36
胡屠户是《儒林外史》中身处社会底层身份卑贱的小商人,是作者刻画得较为生动鲜活的形象之一,作者通过对他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的价值观的扭曲,深刻揭示出促使儒林士人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攀登、至死不悔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9.
桑甜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8-30
《儒林外史》通篇充斥着真与假、穷与达、显与隐、雅与俗以及巧与拙等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同时小说在社会生活画卷的铺展上,从国家上层政治文化制度一直到底层百姓生活现状,也是无所不包。如此精彩纷繁的人物出场和丰富深刻的社会生活画卷展现,充分显示出吴敬梓在构建小说叙事时空上的巧妙艺术手法。正是这种叙事时空的巧妙构建,也使得小说在复杂繁琐的叙事过程中得以自由吞吐、容纳万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