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理工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工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是 :1、重理轻文 ,文化知识教育和素质培养不同步 ;2、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建构一套适应理工院校的科学、系统、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 )课程设置原则 ;(二 )课程定位 ;(三 )课程设置的三个层面 ;(四 )课程设置的三个板块  相似文献   

2.
总结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文化性特征,并在确定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保持各校特色,其中的基础课程应定位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总结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文化性特征,并在确定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保持各校特色,其中的基础课程应定位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我国理工院校经过10多年文化素质教学实践,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因此,对理工院校文化素质课程设置进行审视与思考是必要的。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文化素质课程的理念及定位、文化素质课程内容的组织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冷静思考,以期提升理工科文化素质课程的厚重感和课程质量,引导文化素质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充分发挥文化素质课程在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构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始于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也因理工科院校后续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的不舍理,理工科大学生入学前后的人文素质欠缺问题呈累积性的延续状况。必须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的理论原则及综合性原则,构建新的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地配置学科课程体系(必选)与活动课程体系两大板块,再通过高文化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本土化创新,作为"全人教育",除了对理解的偏颇之外,主要存在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教与学和机构设置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只有逐渐积累核心课程的教育,改进教学环节,建立管理机构,通过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才能逐步建立并完善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实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通识类课程的建设足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认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该走科学与人文融通之路,同时应偏重人文类课程设置,并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课程设置是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从课程设置目标、设置原则与课程领域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力图使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设置是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从课程设置目标、设置原则与课程领域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力图使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概念、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比较,提出探索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新模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力图探索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观点 ,诸如对素质教育所极力推崇的教育的人道协作原理、内部动力原理、前景乐观原理和个性民主原理 ,并认为素质教育在这些方面的大胆探索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培养知识丰富、结构合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目标和任务。构建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综合大学应当从自身的学科优势出发,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保证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文中主要以西南大学为例,从探讨综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原则、内容及其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不仅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有着坚实的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分析考察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状况,揭示出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并在总体上决定教育内容的事实,总结归纳出了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指导下,文章将“交往”引入德育研究的视阈中,认为高校德育是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精神交往,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尝试提出了高校交往德育模式,并着重阐述了模式运行的四个原则:主体间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平等对话原则;互动交融原则。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其自身的价值预设,这种价值预设需要道德原则的引导。伦理作为一种软约束力量,对个人与群体的作用效果显然是不够的,它缺乏强制性。把相对抽象的伦理要求、道德命令具体化为群体成员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可操作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形成一种伦理制度,它就具有群体性、他律性与强制性的特点。因此,从道德这一维度入手,我们需要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伦理基础,这种伦理基础就是以教育公平、教育正义原则为圭臬,以人道主义与共享原则为内容,以个性发展原则为最终目标,这些原则的和谐统一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伦理品质。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学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各种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思想、群体意识、行为模式、制度规范、道德准则、教风学风和物质环境等的集合,依靠文化的力量加强教学质量建设已是大势所趋。按照由内到外、由里及表的变化规律,将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结构分解为物质行为层、组织制度层和精神道德层三个层次,并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提出了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七大原则——人本化原则、全面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熏陶性原则和示范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大学素质教育以来,不论是素质教育理论还是实践均有不少成功的探索,但问题也非常突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本教育,而世界上一度风行的种种教育目的观却并非有利于素质教育,包括我国现行教育方针也是偏向社本的。只有明确教育目的观,只有教育回归人本,素质结构、课程设计、实践组织以及考试评价等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大学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步入坦途。  相似文献   

18.
远距离教育交往理论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应树立互主体意识、教学设计意识、角色转换意识、民主意识和人文教育意识,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不断强化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及对话技能等素养。  相似文献   

19.
高校合并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合并办学为实现高教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办学效益和质量.由于合并后教育资源重组和配置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要解决好这些制约因素,实现高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教育资源重组和配置过程中必须坚持动力性原则、增效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