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加强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内涵要求,是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与高职院校的特点相结合,与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诉求相结合,抓住“职业精神”的核心要素这一主线,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增添系部的建设活力、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五条具体路径入手。  相似文献   

2.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基和灵魂,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砝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应用性、服务性、职业选定性、特色性、文化地域性和开放性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
餐饮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餐饮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餐饮服务的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高职餐饮专业职业伦理教育是形成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职业情感的根本,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餐饮专业职业伦理教育,设置相应的职业伦理课程,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无缝衔接,加强人文教育,提升饮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结合其职业性特点,营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应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其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内涵,要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同时开展具有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的职业人文反思,唤醒学生内在的职业人文需要,培养其基本的人文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职生的就业仅从就业率来看令人满意,但高就业率背后存在就业质量不高,跳槽频繁等问题,其中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尽快的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加强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是解决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内在要求。从高职生就业角度来看,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激发高职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就业做好知识储备,有利于高职生培养良好品质,塑造美丽心灵,为就业奠定素质基础,有利于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6.
徐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5):174-175,20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实施"校企合作",要与企业文化充分融合与贯通。高职校园文化在与企业文化"联姻"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借鉴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在校企文化互动中强化职业道德素质的有效路径,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剖析职业精神内涵,分析职业精神培育对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结合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四种形态,提出运用校园文化建设培育高职院校职业精神的建议,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精神文化建设涵化职业精神、制度文化建设培育职业精神、物质文化建设渗透职业精神、行为文化建设彰显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意到职业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特征,将职业技能性和文化内涵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职业元素,突出职业教育的文化特色,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高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搭建一个精神与文化建设的育人平台,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个育人平台的重要手段。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必须明确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于一体的高职文化,在培养学生职业理想、职业素质、职业修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高职文化为引领,通过校企合作认知企业文化,在工学结合中实现角色体验,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以塑造职业心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技能训练水平,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认为我国研究生整体文化素养偏低,研究生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和文史哲知识上存在不足,不同层次高校研究生文化素养存在较大反差。针对这些问题,认为要树立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研究生整体文化素养,牢固树立研究生培养是高校中心工作的办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建设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成都市部分城乡社区展开抽样调研,分析总结该市部分城乡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各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基础差异较大、社区文化活动缺少有较强业务能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活动形式、内容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作者认为,针对成都市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可以大力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加强校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同时合理规划、分类指导,针对社区大众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3.
高校文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终极竞争力,而高校文化的提升和培育须建立在对高校文化发展的困境分析之上。鉴于我国高校文化发展存在的困境,主要从高校组织的冲突,高校组织可能导致的离心力,国家权力的消极影响力来分析我国高校文化发展的困境。其中,组织成员群体间的价值冲突、组织内各学科的冲突、符号系统的冲突、国家政策及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对高校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影响甚远。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建立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既有利于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和年轻学子的成长、成才。学报作为高校的学术期刊,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可发挥理论引导作用;学报形式多样的编辑活动也可对高校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学报这个公开的媒体可促进高校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只要学报编辑敢于创新,开拓进取,就能让学报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独立学院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刻不容缓.当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存在文化底蕴相对缺乏、文化体系不够协调、文化的形成受参与主体制约较大等不和谐之处;在构建中应体现校园文化的主体地位和以办学理念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凝练母体校园文化精髓与建设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全员参与性原则、坚持民主与法制相结合原则,从三个方面构建特色、品牌、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6.
高校网络文化是一种由高校师生共建、传播、共享的以大学校园为聚合点的网络文化,具有舆论引导、理论阐释、力量凝聚、思想教育等意识形态功能。当前,由于存在主体参与缺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高校网络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文章从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网络文化工作的领导、大力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品质、构建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体系、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强化高校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业科学家,也是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杰出专家,从事教育工作近60载,不仅发表了数百篇科学技术论文和教育管理类论文,还发表了上千篇诗词、散文、序函类文章,是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首倡者和有力推动者之一。欣闻杨院士今年80华诞之际,由杨院士的数十名弟子选编的《杨叔子槛外诗文选》、《杨叔子教育雏论选》、《杨叔子科技论文选》、《杨叔子散文序函类文选》四种文集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全部出齐。江苏大学杂志社社长带领本刊编辑趁赴武昌开会之际,特约请杨院士就其文集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访谈。访谈中杨院士对青年学者教育的核心思想、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进行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教师职责、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讲解。杨院士指出,高校要构建适合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青年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是文化的经典。文化强国战略下,大学要以新的认知担当应有的文化责任。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文化责任范畴;引领与示范是大学的文化责任定位;坚守与自觉是大学的文化责任担当。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大学应该肩负起使命,履行好职责,以坚守和自觉担当起文化强国的文化责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着眼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从认知、范畴、定位和担当几个方面对中国大学的文化责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高校形象直接关系到高校在社会中的美誉度、知名度,形象文化建设对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文化挖掘和建设意义重大。文章从高校形象文化的内涵、价值、建构途径等方面对高校形象文化建设进行了介绍和探讨,并且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重点从地域文化借鉴、自身内涵挖掘、文化载体完善等三方面厘清了高校形象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期对高校的形象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高职院校的定位与其人才培养特色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紧密,有很多相通之处。企业文化不仅能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能为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培养的有效范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尽早适应企业要求,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