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哲学主题是与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中西论争的文化思想主题相一致的。围绕着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主题,文化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古今中西的论争.它肇始于近代,延展到当代,提挈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总纲,也制约着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轨迹与走向.哲学对现代化的回应方式有文化保守主义的(以新儒家为代表)、自由主义的(表现为全盘西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对现代化的回应方式历史证明是错误的,真正有效的回应方式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包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跳出了中西论争的怪圈,主张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超越了经济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否则不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哲学应该以邓小平特色理论为指导,走向现代化这个现实,回答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超越文化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2.
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及价值体系,乃是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法律文化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实现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和保证.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轨迹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力图揭示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以及这两种异质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湖北省文联,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建材学院等联合举办的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于198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国内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和中青年美学工作者共1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是在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的美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向美学提出了如何通过对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密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重要课题。解放后,我国美学界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朱光潜,汝信,蒋孔阳等的西方美学史著作)。近年来,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也得  相似文献   

4.
古今与中西尤西林 孙建乐(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学院)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流行命题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此命题掩盖了人文精神的现代性起源背景,亦即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化的价值立场所规定的阐释学意向。从根本上说,中国人文主义及其与西方文化的“中西”比较,乃是中国进入现代化所发生的“古今”对立的折光形态,因而它反映的是中国文化自身的矛盾,亦即既追求普世性现代化又置身于现代民族国家格局而不能不持守价值论的文化本位立场,而西方文化在此仅是参照系而已。这一分析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 20世纪 80年代兴起的中国大陆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门问题,本文在对中西方传统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自近代以来之所以如此步履维艰,在根本上是由于中西传统的价值观不相容性以及传统的三大文化战略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的第四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6.
刘大先 《东方论坛》2012,(4):96-101
斌椿的日记《乘槎笔记》和诗集《海国胜游草》、《天外归帆草》突破了近代史书写的一贯"以西律中"的现代化话语模式。这一方面可以从满族/中国这一本土坐标看待近代中西交流史的这桩公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思体用二元割裂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不仅是国家近代化的重要课题和指标,也是现代化过程中最有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从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角度探索国家现代化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中的焦点,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属薄弱。本文拟从历史及中西对比的角度,考析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近代工业化、人口城市化的关系,阐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立足于“以人为本” ,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显示出非宗教性的品格特征———浓厚的人文精神。所以 ,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中西人格取向、道德价值观迥然不同。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化 ,而不是用现代化来嫁接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所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一个从西化到现代化、从非资本主义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苏联模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中间杂着“古今中西”之争、计划与市场之争、中国模式之争等一系列的重大现代化观念之争。从特定意义上,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观念,就是在对关乎中国现代化道路观念世纪之争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演进中遵循特定的逻辑,即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围绕实现民族复兴的主题而展开,为中国现代化问题所驱动,受国内外现代化观念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戊戌前后法制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东渐实质上是一个近代中西政治法律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思想启蒙的过程。在“西法东渐”过程中,戊戌前后处于转型中的新知识分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着独特的作用,对推动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摘53洋务运动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之前,中国语文教育老化,书面表达、应试文体、口语表达、语言观念、汉字形式老化。洋务运动时期,国门被迫打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语文现代化的艰苦探索,主要有:创办第一所专门外语学校同文馆,培养双语人才;创办第一家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介绍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派遣第一批幼童留洋,为国家储备人才;精深研究汉语,开创对外汉语教学先河;主办第一家中文报刊,传播西学思想。[关键词]洋务运动;语文现代化;发端[中图分类号]H1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3)01—0015—04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描绘了未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邓小平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在发展的道路和性质、发展的模式、发展的战略、发展的理念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回答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必将对21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1.它不仅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同样是2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2.它开辟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必将引导21世纪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它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费正清是美国人审视中国的一扇窗口。基于基督教、马克斯·韦伯、汤因比、年鉴学派等思潮的共同影响,费正清在其研究中从文化的视角来对中国历史发展、西方的侵略,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费正清中国史观。其著作与理论观点不仅向普通的美国人展示了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引领美国中国学研究模式的擅变,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早期 ,蔡元培热情倡导和组织了中国青年大规模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对推动中法文化教育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蔡元培倡导这一运动乃出于对学习以法兰西文明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的浓厚兴趣和迫切认识 ,为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社会改造 ,以推动我国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广州城市文化与当代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广州在与市场接轨的实践中,曾一度极大地引起国内其他城市的注目。岭南文化的传统,中原文化的传入,粤港文化的互动,中西文化的融合都使这座城市逐步迈向现代化、都市化。相对于广州传统艺术而言,广州城市与艺术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关系?当代艺术引起了怎样的波澜?文章尝试对此作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文化交融是历史的必然。本文通过对日本 3次教育改革的初步探讨 ,得出东西方交融对教育影响的一些基本特点 ,并由此对我国的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百年奋斗史,始终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经过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具有与以往现代化模式不同的突出亮点:其一,它不是套用西方资本现代化的模板,而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其二,它不是照搬苏联模式的翻版,而吸纳了“市场经济”的鲜活力量;其三,它不是重蹈国强必霸的再版,而展现出“和平友好”的复兴姿态。在21世纪“现代化剧本”的舞台上,中国坚定“走自己的路”的方案、智慧和力量,为人类贡献了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规定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占据着先行示范的特殊地位,是研究现代化绕不过去的范畴,问题在于资本主义以资本增殖为中心逻辑形成了对人的发展逻辑的强势压制,由此形成了资本财富积累和人的贫困积累的尖锐化对立矛盾,工人越劳动越贫困的社会问题严重掣肘了其现代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马克思深刻洞悉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含的矛盾,为人类纠正资本主义现代化偏离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理论。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延长其生存发展周期采取了时间、空间以及福利社会政策,但这种不触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矛盾根源的措施治标不治本,劳动者只能再次深陷资本增殖框架塑造的贫困化趋势中。为此,人类要消除悖论性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和列宁的探索进行创新拓展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历史国情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指向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恢弘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先贤对共同富裕的构想、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共富的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历史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独特历史蕴涵;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新时代的百年恢弘接续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注入和拓展了共同富裕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恢复了劳动者主体性,资本增殖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矛盾得到了和解,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为人类探索新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后发国家走新型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原创性现代化探索,未来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0.
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越益增强。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借鉴西方广告文化和继承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这是崭新时代对广告的期望与呼唤,也是有益于经济发展和建设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