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少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研究,基本上是以牛顿力学的线性思维模式为背景的。其特点是立足于物质客体,以客体为轴心,以客观性为认识的根本原则来研讨主—客体关系,从而把物质如何向意识转化的问题即认识发生发展的宏观外在机制作为认识论研究的中心。现代科学与社会实践的发展,日益暴露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局限性,迫使我们的哲学认识论研究作一次视角的格式塔转换,或如库恩(T.S.Kuhn)所说进行一次“范式”的革命。弘扬主体性,强化对认识的主体性研究,就是学术界对当代科学与哲学认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重新审度后作出的抉择。但是,对于哲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在人类的实践中,物质世界既呈现出物质形式及其规律的多样性、层次性,而无限多样的形式和规律又呈现出统一性、整体性。这两者都是客观的。这就决定着人们的认识一方面要深入到各个层次,各个特殊领域,把握其千差万别的特殊形式和规律;另一方而,又要在不同层次中寻求多样性的统一,寻求其较大范围以至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人类的认识史表明,对世界的不同层次的新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导致建立新的专门化学科,而对不同学科的综合则导致建立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正 相似文献
3.
魏抗美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5)
本文阐述了生物学模型与认识起源的关系。认为心理发生只有当其机体根源被揭示时才能被理解;结构与机能是对应的;儿童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不是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文中还对如何评价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问题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4.
生活认识论:一个实践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认识论作为我国认识论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就被一些学者所重视和提倡,但大多是从宏观上论述的,从微观入手系统论述的较少。生活认识论要想在新的世纪有所作为,不仅要从宏观上考察,而且还要深入到认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层次来探索。鉴于此,试从实践主客体关系、实践目的、实践逻辑等六个方面对生活认识论加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学史上有巨大的影响与现实意义。皮亚杰的认识论与科学心理学认识论有一致的地方 ,也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范例以CAD课程实习为例,编制了一套软件,包括实习过程的控制和实习题提交、批改及管理两大部分。利用这个软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实习题,做完后上传到网络的文件服务器中,教师即可通过网络浏览学生的实习情况,批改后将结果及意见登记到数据库中。该软件使课程实习更加开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提高了实习效率。 相似文献
7.
徐杰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5)
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区的灵岩寺,始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金、明,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海内四大名刹,它的发展史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史同步,故它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8.
论小诗:一个批评的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诗”是中国新诗发生期建构的重要型态,“小诗”的写作不仅是新诗这一体裁本身的“历史”,它更关涉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复杂而歧异的思想状态和主体表达方式。作为一个诗学概念,“小诗”的命名是和周作人的日本诗歌译介相关的,周作人从译介日本诗歌中发展出“小诗”这一诗学概念。“小诗”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复杂、岐异又激烈的思想状态以及寻找恰当的主体表达方式所致,也是早期新诗内部发展机制的需要。对于“小诗”的论述,涉及到以下几个相关理论问题:一是“小诗”的诗学特征,二是小诗与传统的关系,三是小诗与国际诗坛的关系。“小诗”作为早期新诗中的一种范型,从流行到衰落,集聚了中国新诗乃至新文学产生之初的诸多话语特征,对于“小诗”的批评,不仅源于早期新诗的自我设计和想像,更体现了现代文学的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9.
晋克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61-65
目前,村落正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栖息地,也是许多民俗学家涉足田野的地方。现代民俗志的基础是田野作业,并最终由从事这种实践的学者来实现。田野点的选择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进入田野作业,建立田野关系,实现田野互动,田野工作者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遵守田野伦理,这种行为规范不仅来自一般性的学术理念,也来自一种学术传统,它是学者个人、社会、历史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一部民俗志的写作,反映了学者的身份定位,民俗志材料的建构过程也是学者的学术追求和思想表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亓子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瑞士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一个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宏大体系,其理论核心是内化与外化的双要建构学说(包括同化与顺应的图式学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犹如天幕上的一颗新星,曾引起了认识论界的广泛注目,以至在西方国家中出现了“皮亚杰热”。他的发生认识论及其建构学说在认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今的一些哲学认识论问题上给人许多启迪,并含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宝贵思想资料,因而,它的贡献是重大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批判性吸取。 相似文献
11.
12.
发生认识论的哲学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76-79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而是一个关于认知的结构及其发生与发展的理论。发生认识论的建立有其深厚的哲学根源:它是在批判传统认识论中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皮亚杰看到,无论是经验主义方法,还是理性主义方法对于认知的结构及其发生与发展的解释都是片面的,因为前者忽视了结构,后者假设了结构而没有注意到结构发展的自然进程。皮亚杰在对两者辨证综合的基础上,提出“发生学的结构主义”,指出认识的发生与发展是因为我们作为生物先天地就包含着这样的结构,而且是因为我们作为生物对结构进行主动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吴琳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5,18(1):76-79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而是一个关于认知的结构及其发生与发展的理论。发生认识论的建立有其深厚的哲学根源:它是在批判传统认识论中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皮亚杰看到,无论是经验主义方法,还是理性主义方法对于认知的结构及其发生与发展的解释都是片面的,因为前者忽视了结构,后者假设了结构而没有注意到结构发展的自然进程。皮亚杰在对两者辨证综合的基础上,提出“发生学的结构主义”,指出认识的发生与发展是因为我们作为生物先天地就包含着这样的结构,而且是因为我们作为生物对结构进行主动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杜雄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本文将《论持久战》作为运用科学假说理论的范例,指出毛泽东同志主张抗日战争“持久必胜论”是以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经过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而提出的科学假说。 相似文献
15.
谭斌昭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29-34
本文阐述了玻尔根据微观世界的特点所提出的认识论思想:坚持用统计描述方法来描述微观规律;用互补思想来整合互斥图象;由于主体参与客体,在描述微观现象时,必须说明认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常征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4):41-4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 ,我们就必须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因此 ,笔者认为 ,今后一个时期 ,政治学界应加强政治参与方面的研究 ,而日本学者蒲岛郁夫的《政治参与》一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值得加以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徐法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5-63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个以"打工生活方式"为特征的农民工群体。虽然社会转型视角和社会运动视角下的研究将中国农民工视为一种暂时的过渡现象,但是中国农民工却存在了三十多年,而且其数量一直在增加。中国农民工群体为什么会长期存在呢?生活方式理论可以对中国农民工群体长期存在的微观基础进行具体说明:首先,以各种打工动机为依据,农民工倾向于对打工生活持有接纳的态度;其次,农民工的动机和态度又是由他们的生存状态所形塑的。因此,农民工群体长期存在的微观基础是其生存条件和动机态度的"同构性"和"互构过程"及其产生的接纳态度。生活方式理论在微观层次上对中国农民工群体长期存在的解释,也说明了生活方式理论在描述和规范价值之外所具备的解释价值,从而扩展了生活方式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李若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点就是实践第一的观点。通过实践认识真理,又通过实践验证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人们就是这样在不断认识真理的长河中前进。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反复实践中逐渐达于合乎实际,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一次两次实践不能了解其全貌,不能认识其本质,往往要经过许多次实践才能完成。对一个人,对一个政党的认识,要经过长期的考察,既听其言,又察其行,才可达到真正的了解。总结历史,就是要从人们过去的实践中反复比较、研究,从现象到本质,找 相似文献
19.
董驹翔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
我国清代医学家王清任(1768年——1831年),一生中重视实践并独立思考,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医林改错》一书,集其医学理论成果。更难能可贵的是200多年之前,在我国还没有近代医学的情况下,王清任还能够理解到掌握人体脏腑解剖知识,是医疗实践的理论依据,从而注重人体解剖的观察和研究。这方面的成就是《医林改错》一书的重要内容,所以王清任在“自序”中说:“余著《医林改错》,非治病全书,乃记脏腑之书也。”他强调“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从而才能避免“本源一错,万虑皆失”。我们在今天看来,这些话也是很有见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