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词(诗歌)的意境分为两大类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紧接这一则之后王氏又说: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概括起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由动之静时得之”的一种“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宏壮”境界;无我  相似文献   

2.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提出,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贡献。“有我之境”一般争论不多。“无我之境”的“以物观物”因为与叔本华美学观点纠缠在一起,使人们的解释产生了分歧。虽说如此,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概括了中国大量的写景咏物诗单纯以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诗歌的某些规律,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在周梦蝶”是《庄子·齐物论》篇末的一则寓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以物观物”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境界说”的著名观点。王国维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市我之境,以我现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庄周梦蝶”是由梦觉状态的不分来象征认识主体与客体即‘我’与物…  相似文献   

4.
探讨古典诗学中"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特点,认为这两种境界都是诗学所需要的,在艺术上难分轩轾.如"诗史"作品多"言欲"的"有我之境","简古"诗风时有"无欲"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在东方,中国的王国维(1877~1927)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①的主张。在西方,瑞士的布洛(1880~1934),在他的美学著作《作为一个艺术中的因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说:“当人与艺术接触,或者仅仅作为欣赏者或者作为创作的艺术家,而对艺术发生一种无我的但又如此有我的关系时,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上就代表着此种关系所固有的一种特质。”②“无我”,就是主体同客体无心理距离,合二为一,也就是…  相似文献   

6.
“归物”不是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自然化,人类要以观照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就是自然的“自然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物”。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共在,达到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就必须保持一种使自然“自然化”的距离。王维笔下的山水是超越功利,摆脱主体情感的纯任自然的山水,是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境界。以“无欲之我”观物,方能达“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王维笔下的自然是以物观物的自然。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的自然,是“天机清妙者”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臻于优美之至境。  相似文献   

7.
陈春敏 《兰州学刊》2011,(2):149-151,168
王国维的“物我观”,始终坚持“物”“我”对举,“物”只有在与“我”发生联系才具有存在的依据与意义,而“我”在“物”的经验感召下唤醒“我”关于“物”的普遍意识从而抵达“物我”合一,并将此思想运用于文学,提出景引发情情寓于景的“情景说”,在“有我之境”以“我”之自由意志观“物”和“无我之境”以“我”之物化心理观“物”中突出了在“我”的把握下达到的物我相契。  相似文献   

8.
从南朝到唐朝,从道家到儒家,“文贵形似”和“形神兼备”属于两个朝代不同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追求。唐朝诗人孙逖的山水诗中不但体现了从“文贵形似”到“形神兼备”的诗风之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哲学和审美追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济慈诗学常作为东西方学术互参的对象,王国维的“境界”论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的产物。以叔本华的美学理念作枢纽,济慈“两个房间”说又可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相比照,通过阐发济慈诗论中“无思之室”和“初觉之室”与王国维诗学中“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对应关系,或可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涵义。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境界”说之系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各种研究文章和论著已多不胜举,本文试图以确认其“境界”的实质是什么为前提,进而对“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造境”、“写境”的内涵及审美态势作出不违王氏本意的界定,最后则揭示此境界理论的体系结构,以期对它有一个较为明晰和完整的认识。是正是谬,愿聆教于海内外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1.
认为“意”、“景”相融而相生,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传统。诗人主观翻空易奇的“意”只有在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中才能获得被认识的基础。所以,根据意(情)景(境)相生的艺术现象,探讨在情景相融的艺术境界中诗人如何达“意”,如何取境,始终是我国历代诗论家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那么,对这个问题,姜夔(白石)有什么认识?白石说:“体物不欲寒乞。”所谓“寒乞”,据我理解,殆有二层意思。一是模仿古人——套用前人诗歌描绘过的景物,将前人已体验过的生活感受改头换面,在古人诗歌中乞讨生活。二是牵强吟咏。——这即包恢《答曾子华论诗书》中抨击的创作态度:“盖本  相似文献   

12.
刘亚斌  郭赫男 《兰州学刊》2008,(6):139-141,53
自王国维提出“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以来,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至今争论不断。从中西文化融汇的角度去梳理这段色彩斑驳的学术历史,对于深化当前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论诗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之说.在诗歌中,"有我”易于抒情,所谓"以我观物”,带有明显的作者主观色彩;"无我”则纯为写景,所谓"以物观物”,作者不介入,却有利于读者身临其境,实现物我交融.小说亦与此相类.近代小说中"有我”之作品大多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说教色彩浓厚,但艺术感染力稍逊."无我”之作品纯以客观之笔表达作者的创作意识,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陈琳 《云梦学刊》2002,23(3):86-87
诗中创造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似我之境”三种不同层次的时空境界 ,三种境界统一于一个具体时空环境之中 ,使诗人和读者置身于具体可感的宇宙之中思考着人类和自身的终级意义 ,这就是该诗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高庆荣 《船山学刊》2008,(3):139-141
以“内圣外王”为主要特色之孔子思想,是以“为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最终却落足于“为我”的个人修养。以“为我”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的庄子思想却走上了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孔子与庄子在“为我”上有一交汇。但这一交汇却构筑了其思想更加激烈对抗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是“无我世界”吗? 近些年来,主张绝对“自我”的人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迷失了自我”的世界,是一个“失落了的自我世界”,一句话,是一个“无我世界”。正因为“无我”,所以,要“寻找失落了的自我”。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作"无我"、"有我"二境界分别为"优美"、"宏壮"的判断,不仅与我国古典诗词创作和欣赏的实际相乖违,而且从学理层面看也存在两大理论误区:一是片面解读叔本华的"优美"、"宏壮"论,并以此为前提,单凭把握"无我"、"有我"二境界的主体心理特征分别与"优美感"、"宏壮感"相似之一端而遽下断语;二是在移用西方美学概念来讨论我国的文学现象时,忽视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古代文论偏重审美欣赏,《诗品》的“品”字本意就是品味即欣赏之意,欣赏出来的感受就是诗歌理论。古代文论家总是把诗歌的审美欣赏看作是一种复杂甚至艰难的精神活动。司空图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与李生论诗书》)。这里所说的“难”,就是指欣赏之难。之所以说“诗之难尤难”,是因为中国古代诗歌是高度提炼、高度含蓄、极有韵味的艺术。司空图是位高明的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提到“境界”二字。他又把“境界”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认为欧阳修《蝶恋花》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踏莎行》之“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也”这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激动的思想感情,加到客观景物上,赋予景物以感情色彩,即用修辞学上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把花人格化而去问他,进而写花不语,不但不语,而且飘零飞过秋千去。以此表示自己的感触:人愈伤心,花愈恼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足作者受排挤、遭贬谪,把自己的苦闷心情通过所看到的景物表现出来。馆而  相似文献   

20.
嵇康哲学的超越之途是嵇康哲学的归结点。嵇康认为,不论是养生还是处世,都应该因循各自所禀受的自然本性,使其恰如其分,然后进一步超越性理,达到“越名任心”的无我之境。嵇康的思路,一方面暗示了嵇康试图沟通理性认识和精神境界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显露出嵇康在理性精神和审美要求之间的模糊与徘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