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第一次“婚姻”毛泽东第一次“结婚”时才8岁。是在他父亲的强迫下成的亲。女孩子比他大6岁(14岁),当时毛泽东迫于父亲的压力,很有礼貌地接受了这种生硬而可怕的婚姻仪式,很有规矩地向每一位来宾磕头。但是,当仪式过后。他拒绝与这位大姐住在一起,并发誓决不碰她一指头。毛泽东作为农民的儿子,没有采取逃跑等方法来对付娶媳妇,而是用既默认又不顺从的独特方式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实质上  相似文献   

2.
说“优死”     
关于“优生”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虽然现在距离 全社会普遍实现优生的理想还很远。然而,关于“优死”,人们谈得还很少。 人皆有死,然又忌言死。鲁迅在《立论》一文中说,某人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极了。满月时抱来给客人们看,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家人很高兴,感谢了他们;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得到了一顿痛打。鲁迅说,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却遭痛打。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有生必有死,有死方有生。哲学中有人生哲学,却没有“人死”哲学。政治…  相似文献   

3.
(一) 一位朋友给我讲了她的一件往事。她说,他们结婚15年了,前10年两人一直很恩爱,可是这几年不行了,吵架成了家常便饭。她说,她最不能容忍的是他越来越不浪漫,越来越没有激情,和他在一起生活变得很乏味,好像他心里除了工作、朋友之外,根本就没有她。不久前,他们又吵了一架。她说,这次吵架后,便开始了"冷战"。有一个礼拜相互  相似文献   

4.
正文学家徐訏在《夜》的一文中表达过他的生死观:"看人世是悲剧还是喜剧似乎都不必,人在生时尽管生活,死时释然就死。我想是一个最好的态度。"比利时时间10月22日,残奥会冠军玛瑞克-费福尔特,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40年的人生旅程。对于费福尔特的辞世,她的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人们向她告别,她走得很平静,在亲情包围中最终离开人世。"  相似文献   

5.
先从两件小事談起: 前些时候,有一个青年同志到我的住所来閑聊,他談到了罗曼罗兰的名著《約翰·克利斯朶夫》这部书,他对书中的一个青年寡妇薩皮納十分赞賞。他說:“薩皮納写得美极了,我很喜欢她。”这話使我猛吃了一惊。为什么他要喜欢这位整日  相似文献   

6.
笑话     
无题有一户潘姓人家,长辈过世。家祭时,请来了一位乡音很重的老先生来当司仪。讣闻是这样写的:孝男:潘根科孝媳:池氏孝孙女:潘良慈孝孙:潘道时但这位老先生老眼昏花又发音不标准。当他照着讣闻唱名时,凡是字面上有三点水的或左边部首都漏掉没看到。于是就给他念  相似文献   

7.
杨成千 《东西南北》2008,(12):21-21
一天晚上,城里的一个老实人开着车在乡间公路上奔驰。突然,汽车撞上了一头黑暗中跑出的野猪,野猪当场死了。这个老实人不认识野猪,以为这是乡下人养的猪。他向四周看了看,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透着灯光的农舍,他走上去,敲开了农舍的门,非常抱歉地向农夫解释了刚才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作品的灵魂?近些年,探讨什么是文学经典作品,怎样才能成为经典不朽之作的文章和研究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当人们从多方面去探究和总结究竟有些什么重要因素与元件构成,在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大小与生死寿限时,千万不要忘记说来说去,一个作品究竟是生是死,是生气勃勃前程远大,还是萎靡不振恹恹欲绝,归根结底还得取决于这个作品有无灵魂,自身是否强健,像人一样,有灵魂人才能活,无灵魂人必然就死,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他说的是人之精神灵魂活着,人就虽死犹生;人若…  相似文献   

9.
正值风冷霜寒的严冬时节,在湖北省的荆襄大地上却激荡着一股经久不衰的热流。成千上万的城乡居民都在争相传颂着一个出租司机的惊世壮举:IN7年11月11日夜晚,3名穷凶极恶的歹徒妄图抢劫这位出租车司机的“富康”轿车,并用钢丝猴勒他及跟车的妻子的头部。这对司机在夫妻双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抱定宁死也不让劫匪得逞的念头,毅然飞车撞树,以死相搏。3个歹徒瞬时毙命。令人惊喜的是,这位司机和妻子却在这正义与邪恶的殊死一撞中幸免于难.只受了些轻伤。这位勇敢的出租车司机,就是湖北省襄樊市志达出租汽车公司司机吕建生。近日,我…  相似文献   

10.
没有后代而死等于死了两次,就像无花的植物、无果的树木一样可怕,这意味着永远的死亡。——法拉奇女人总是难免爱上所谓的英雄。尤其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女人,一个平庸男人无法和她演对手戏。爱情就像竞技一样,对手相当才有看头,否则就太没有悬念,太不刺激了。二战中,当美国飞机轰炸佛罗伦萨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孩子,  相似文献   

11.
《青岛画报》2011,(4):82-85
李肇星虽卸任外交部长已5个年头,但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他都会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媒体视野中,他的语言还是那样机智风趣、态度依旧平易近人。这位从青岛农村走出的"诗人"外交家,虽然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都留下了足迹,但他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装着故乡和家乡人。他说有一次在非洲看到一条河,就突然想起了胶南老家村里的那条河,"每当发大水过不去,爷爷就会把我背过去。不过十年前回老家时,那条河已经没有了。"从事外交工作的这些年中,从小就热爱文学的他没有荒废了写作,一直坚持在业余时间创作。他写  相似文献   

12.
把自己当人     
做人,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别忘了其中一条:把自己当人!就拿我们凡人的生活来说吧!今天我们有几个人没有遇到过揪心的事。谁揪谁?当然是坏人惹好人,小人伤君子,恶棍害百姓。瞧:你去坐车,黄牙蓬头的车方半路上把票价突然翻了一番,宰你一刀,你疼不?把被汽车撞倒的老太太送到医院,她的家人赶来揪住你脖领楞说你是肇事者,一把刀子在你心灵最深、最喜的地方域进,你心寒不?于是,人们开始学"乖了"认"宰"了,路遇灾难和不平不义之事,不管了,人心变成了一片冰地;更有人开始忍让,开始保身,开始投降,开始当帮凶,......这就不…  相似文献   

13.
一拍两散     
是在酒桌上认识她的。虽然看起来风情:皮裙、修长的腿,忽闪忽闪的睫毛。推销一种并不知名却很贵的啤酒,总有人要把她朝怀里揽。她笑着。她的眼睛却是清澈的。他突然的就在心里有了特别的感觉,就对这个女孩子好奇起来。下次有客户来了,鬼使神差的,又把客人带到这家酒店。还是那间包房,还是那个女子,他点她的酒,一箱一箱地点。  相似文献   

14.
爱的救赎     
佚名 《东西南北》2010,(6):62-63
他和她结婚整整10年了,夫妻间已经拳有任何冲动与情趣,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对她几乎就是一种程序与义务,他开始厌烦起了她。尤其是单位新调进了一个年轻活泼的女孩,对他发起了疯狂的进攻,他突然觉得她是自己的第二春。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和她离婚。她似乎也麻木了,很平静地答应了他,两个人一起走进了民政部门。手续办得很顺利,出门后,两个人已经是各自独立的自由人了。不知为什么,他心里突然有种空落落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结识了一位年纪轻轻却已身价数百万的企业家,一身素装的他被请来给几十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讲如何挖到第一桶金。这位青年企业家有些腼腆,脸上还冒着汗。他说:“大学毕业后,我看准了一个新项目,就决心自己创业。没有背景,没有社会关系,没钱买厂房,借钱租了一个二百多平方米的作坊当厂房。每天跟员工们一起干活,  相似文献   

16.
一把刀     
我们往往要求的不只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态度。他用了那么多诡计才让她乖乖地离开了他。她走时,还一步一回头给他唱句歌,傻傻地。她只会唱那一句,五音不全还跑着调,他经常笑她唱歌,可她经常给他唱,特别是在他不笑时。他以为自己终于摆脱了一个傻女孩,他的爱情和事业都会进入新的层次,他的才气和野心正在膨胀期。他没想到,没有她之后,他的一切更加败落。他没想到,不久,当他听见一个女孩唱了那句歌时,心就流血了,那句  相似文献   

17.
有些东西,无法辜负、无法背叛、无法割舍。一天,和一位朋友吃饭,她的情绪很不好,她怀疑丈夫有了外遇。当然,这只是她的一种直觉,她没有任何丈夫出轨的证据。"我不知道,哪一天清晨醒来,我就会失去他。"朋友幽怨地望着我,像是在问我,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给她讲了下面这个故事,一个听上去有点玄妙的故事:一碗鸡蛋蕃茄面,挽救了一份岌岌可危的婚姻……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时代的钟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在珍惜生命、优化生命的交响曲中,人们又不能不相信一个现实,那就是“死”。如何死?寿终正寝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世界上有多少人是长寿而终的呢?当有的人被病魔折磨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当有的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时候,他自己和他的亲人们多么希望能让他微笑而去,于是便郑地选择“安乐死”。自从安乐死耀眼醒目于报端之后,在我们这个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家,便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褒贬针锋相对,各自推出诸方面的依据,纷纷投书报刊,掀起了追踪生命、选择死亡的大辩论。一、死的“权利”之争安乐死辩论的一个主要焦点就是人是否有死的  相似文献   

19.
在城里多吃橄榄球形的橄榄。色黑、味甜而深重,一吃就令人想起南洋的腹地,有椰树般风情的地方,不禁产生种种遐想。当年看芭蕾舞剧。南洋华侨洪常青,肤色如一枚橄榄,他是一身雪白的南洋服一手持一顶盆形的遮阳帽,踏着沙滩海浪从那遥远的地方来的。当他解下逃奴吴青华,并为这位绝色少女抚平伤痕之时,我们懂得了怜香惜玉是橄榄色的,那也可以算是英雄本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她与男友五年来数度分分合合,男友先是以"两人分居两地,一起生活不现实"为借口,后来又说女方收入比自己高,觉得很没面子。当这些问题都不再成为问题时,男友又提出,想找一个二十多岁、有房有车、能受得了他那自命不凡性格的人。在同龄人中颇为优秀的女博士面对感情困扰痛苦万分:无论从家庭、经历还是事业,各方面条件都与他对等的自己,怎么一提到结婚,就总是被他拒绝呢?爱的路,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