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或以为是土地私有制,或以为是土地国有制,或以为是土地私有制和国有制并存。两汉土地所有制性质问题,随着对两汉社会性质的看法不同而分歧。或以为是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或以为是封建制的土地所有制。我认为经过战国秦汉,土地国有制是瓦解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已基本确立。但是两汉时期封建政府仍控制着相当数量的国有土地,这种国有土地包括可耕地,封建帝王游乐、狩猎、牧养的苑囿(苑囿里也有可耕地)和资源丰富的山林川泽。本文着重探讨国有土地中的可耕地问题。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依个人愚見,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國家土地所有制并存,而以前者为主導。在兩稅法頒布以前,北方某些地区曾經时断时續地实行过均田制,封建政府通过均田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但是,均田制的实施在原則上是以不触动地主占有土地为前提的,所以,随着社会經济的發展,私人地主便進一步侵吞土地,由民田及官地,至开元、天宝之际,地主庄田即在在皆是了。这样,作为國家土地所有制的均田制澈底破坏了。兩稅法頒布以后,虽然官庄仍屬國有制,但封建政府通过官庄掌握的土地数量远較均田制实行时少,而且官庄本身由于采用一般地主庄田的經营方式,國有性質也日益削弱。因此,中唐以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統治地位進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官田这种封建国有土地形态,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之中。南北朝以前,其主要形式为屯田制;北魏至隋唐,主要形式是均田制。到了宋代,大土地所有制迅猛发展,国有土地急剧衰落,成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仅就宋代官田衰落的状况和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均田制在中国中古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土地制度。这一制度从北魏太和九年(四八五)开始实行,至唐建中元年(七八○)完全废止,它差不多存在了约三百年之久的时间,经过了北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代。关于均田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去年,邓广铭先生在唐代租庸调法的研究一文中,重新提出唐代均田制根本没有实行的意见,并认为租庸调与唐代的均田制之间并无甚么关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准备结合唐代均田制是什么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租庸调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5.
试论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讨论,迄今尚无一致认识。笔者认为作为封建制生产关系核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形式,因此对各阶段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进行具体地研究,有益于讨论的深入。本文仅就封建生产关系初步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及其演变过程试作探求。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代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秦汉土地所有制的形式问题,中国史学家的意见分歧很大。侯外廬先生认为秦汉时代的土地所有制是“皇族壟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他说“自秦汉以来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一条紅线贯穿着全部封建史”,[注一]并且明确的指出“皇权壟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法典化,在汉武帝时已经完成。[注二]同时侯先生也提到在“皇族的壟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之外,也有“许多领主占有制以及一定的私有制并存在的,首先是所谓豪强地主的“占有权”,其次是农民当做自己的土地的“使用权”,甚至有一定的土地买卖权。[注三]等土地占有形式相并存,侯外廬先生的论点,得到了李埏先生的支持,李先生虽然批判了侯先生所提出的“皇族壟断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名词用得不够恰当,而应当用“封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夏商两朝不是奴隶社会,而是王权专制的雏形氏族部落国家;中国的封建社会,应从西周起到战国末为止,秦统一后,秦始皇全面开创了皇权专制的政体,打破封建壁垒,这对于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所以两千余年的皇权制社会应叫它皇权社会,而不应称之谓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8.
战国是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汉书·地理志》对秦国的土地制度曾有明确而简单地记载:“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笔者认为,“制辕田”和“开阡陌”,是在两类土地上推行的两种不同的土地制度。前者大体在国有土地包括大量未开垦的荒田草地上推行的,实属封建国家扩大生产范围,把广大农业奴隶和游民固着在土地上使之转化为农民,确立封建国家统一经济体系的一种土地制度。后者大体是在旧封君、贵族地主所占有的原已开垦耕种的土地上推行的,实属改造旧农田,铲除奴隶制基础,建立封建生产方式的一种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明代女真氏族制瓦解过程中,在经济发展、私有制与阶级形成方面的主要特征。作者认为,女真社会与毗邻先进社会间的差异构成其发展的基本前提,这种差异既表现为经济类型上渔猎与农耕的区别,又表现为社会形态上氏族制与封建制的并立。基于以上前提,作者还论述了导致女真氏族制瓦解阶段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央指出,我国的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所谓“自我完善”,笔者认为,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改革,不是全面西化,蜕变为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能自觉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要求,按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运行,使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这种“自我完善”,也不能理解为我国的经济实体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越公就越完善。自我完善的标准应该是适合生产力性质。就全社会来说,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在各地区、各部门也发展不平衡;就各经济企业来说,全国一万左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高于其它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公有化程度就应高于其它企业。这样,从全社会到各部门、各企业形成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合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状况的。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自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1853—1854年间,石达开奉命到安庆“抚民”,所谓“易制”一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对这个问题,史学界有过争论。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石达开安庆“易制”篡改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改变了革命的性质,是一种倒退行为。近年来不少同志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的代表性看法是,石达开安庆“易制”改变了“东贼苛制”,所谓“东贼苛制”,“实际上就是指《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各项制度”。石达开安庆“易制”,“果断地撇开《天朝田亩制度》”,成为太平天国“照旧交粮纳税”政策的最初提出者和实行者;“易制”不仅不是倒退,而是推进农民革命事业的行之有效的积极行动。①我基本同意第二种意见,但对其中的某些提法持保留态度。我认为,石达开在安庆“易制”,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果断地撇开《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各项制度,而是部分地实行、部分地变更,因时制宜,收取实效。  相似文献   

12.
自唐中叶均田制破坏后,迄至两宋,官田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官田普遍采用租佃制,对农民和士兵进行地租剥削;二是官田私有化,即官田变为私田.官田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经营方式的这种变化,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充足发展的必然结果.秦汉以来,官田就开始采用租佃方式经营,只是到了两宋时期,佃耕制才成为经营官田的普遍形式.在占田制和均田制下,不管农民是否占有法定的田亩数额,国家依据农户的丁口情况,强制农民一律按照法定的数额缴纳租税,这种剥削方式显然具有瑶役制性质,并且是在经济领域里所实行的一种政治的、军事的统治形式.在佃耕制下,国家根据佃户租种官田的多少,向佃户收取不等的租额,采用实物地租,这是一种经济的统治形式.官田由政治的、军事的统治形式,转变到经济的统治形式,用经济关系的强制来代替政治、军事的强制,这显然是一种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自秦汉以来,皇位世袭、皇权无限、“官无定守、民无定奉”,庞大的官僚群组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历久不衰,专制和集权的趋势愈来愈强。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赖以树立的经济基础究竟是什么?多年来,史学工作者为它寻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封建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小自耕农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这个基础的补充。以上五种观点其实可以简化为三种,即封建土地国有制、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我认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专制主义经济基础的提法是比较科学的,现将理由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石高分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中国和西欧都是一种土地制度和基本经济单位从一而终,而日本则不然,它相继存在过三种土地制度和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德川时代的封建立地所有制形式—~采邑分封制,更是独具特色,与其说它是土地分封制,还不如说它是稻米分封制,即石高分封制准确些。本文拟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土地分封制和土地分封制的特征三个方面.浅析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一、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封建时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贯彻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小农:西欧是封建…  相似文献   

15.
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与土地私有制并存的,不纯粹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经北齐、北周、隋朝和唐前期,终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颁行两税法,历时达近三百年之久。在上述这些朝代中,隋朝是否实行过均田制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均田制度“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官样文章”,而“隋本是一个短命王朝,国势动荡,再传而亡,也屡次颁发均田法令”(傅筑夫:《中国封  相似文献   

16.
商鞅“开阡陌封疆”并不意味着土地所有制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史学界认为封建社会始自战国的论者,把商鞅的“开阡陌封疆”看作是重要的论据之一。如说:“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即在秦国范围内废除井田制,进一步承认所有的土地都可以私有和买卖,由国家统一收税。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变革,它标志着秦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本文不打算论述封建制形成的时间问题,只是要谈一谈商鞅“开阡陌封疆”是不是意味着土地所有制的改  相似文献   

17.
“黑暗时代”的雅典国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暗时代”的几个世纪中,雅典是贵族政制的国家,其政制是从迈锡尼时代延续下来的。由于雅典国家是从氏族中直接产生出来的国家,因此氏族组织长期存在,氏族与土地关系密切,氏族贵族垄断政治公职。这一时期,难民的流入加速了氏族制的崩溃,公民与氏族的斗争为其后德拉古立法、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基础。这个时代既不是氏族刚刚开始瓦解的时期,也不是国家、文明全毁灭之后的黑暗大倒退;它是从氏族直接产生的国家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西周春秋时期存在的氏族民主制度。作者从西周春秋时期“民”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出发,论证当时的“民”不是奴隶,而是自由民,并进而阐明了当时氏族民主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及氏族民主的形式和作用。笔者认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氏族民主,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这篇文章是对北魏均田制的一次初步探索,主要想了角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实施的概况。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打算先从均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起。一、均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均田制实行前,北魏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种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尤其是种族矛盾。拓跋政权建立后,便对汉族和其它被统治部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屠杀与压迫.宋书索(?)传战: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长期存在 ,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长期延续。在这种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之下 ,实行严格的土地属最高封建领主一人所有和严密的份地制 ,限制了农民内部更大的阶级分化 ;实行的领主庄园与农村公社同体的制度 ,模糊了农民对土地所有制的观念 ,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土地的私有 ,使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成为不可能 ;采取平分土地与平分负担相结合的制度 ,严重的限制了农民离开领主土地的自由 ,使农民世世代代地被束缚在领主的土地之上 ,极大的阻碍了商业、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阻碍了商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商品经济更难以兴起 ,结果使新兴的生产关系—地主经济难以产生 ,导致封建领主制的长期存在 ,使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处于迟滞发展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