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交际能力”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最初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恰当地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包括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以及姿态语言(手势、身势)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勇 《现代交际》2010,(6):44-44,43
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里,词语的运用,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在当下人们的日常交际用语中,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语言运用现象。而所有的这些都和语言运用的大环境,即“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便试从“语境”的角度来谈当下,在语言运用中,影响词语运用的语境中的一些因素。如心理、文化、社会等因素。并就运用中的话语的特点谈下看法。  相似文献   

3.
说“老婆”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文化是语言演变发展的推动力。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反映到语言中,表现为词义的演变发展。本文以“老婆”为例,通过古今妻子称谓的对比,探究“老婆”的词义源流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4.
席晓波 《职业》2012,(14):98-9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马卡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技巧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姜会敏 《现代妇女》2014,(11):389-389
这篇文章从社会的文化、宗教、经济、历史四个方面论证了语言是社会的镜子这一观点。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的载体和容器。作为社会的镜子语言深受社会的影响。同样,语言也对社会施以作用。因此,语言和社会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杨丹 《现代交际》2010,(8):105-105,104
“政治正确”起初用在政治领域,之后逐渐演变为语言文化词汇,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产物。本文阐述了“政治正确”的涵义和来历,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歧视现象,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初以来,在现代语言学领域,关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性别差异才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言语标记,说话人的性别应当同其年龄、地位、角色身份这些内容同等对待,因而应当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立研究变量。语言性别差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本身性别歧视,说话人的说话方式显示出他们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态度;一类是男女使用语言的差异。本文主要是针对男女使用语言的差异展开谈论的。男女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句法和语用方面。通过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分析,发现它对外语教学有很大帮助。了解男性与女性语言的诸多差异,在外语教学领域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了解以英语为本族语的男性与女性的说话方式。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似乎是一个不可置疑的命题。其实,这不过是看待语言和社会生活关系的视角之一,从另一个视角可以提出一个同样难以驳倒的命题: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源于语言的变化。社会学对待语言研究的态度变迁,其中包含了这种对语言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视角转换和命题替代。  相似文献   

9.
“相亲”是现代人择偶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它以“电视相亲”、“交友网站”、“婚姻中介所”等多种形式出现,但是它都不同程度的反应着当代青年的择偶观,尤其是两性在这一社会互动中的地位。社会性别理论主张透视个人行为与角色的社会性别意义,试图把社会性别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考察,以把握社会性别是如何制约人们的社会互动并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强化或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老人天地》2010,(7):56-57
静坐700小时破行为艺术纪录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从3月14日开始,现年64岁的行为艺术“祖母”塞尔维亚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艺术家在此“的个人回顾展.约50件作品追溯了她40年来的创作生涯。  相似文献   

11.
现在日常生活口语中,有大量的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明显的就是"X哥""X姐"的盛行,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是从语言和社会阶级,语言和环境,语言和社会交际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口语和网络语中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透过行为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前景,从中发现对于行为艺术,这门现代争议最大的艺术,也应去深入的完整的了解它.而不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3.
陈国强 《社会学》2007,(1):14-17
语言是社会资本的一个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结构。上海新市民的出现,给上海文化结构带来了变动的契机。普通话以其表达的准确全面、全民性、普及性受到了新市民的广泛推崇,上海话作为“身份象征”依然在起着重要作用,方言是新市民永远不会忘怀的自己心灵的归宿。新市民与上海市民之间的语言文化正日益处于交织与融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曾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没有语言就无所谓文学。最好的文学作品都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语言与文学又不可避免的会带有社会历史发展的烙印。因此,本文拟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浅析民粹派文学的语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具有的一些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语言的本质以及对语言教学的意义,通过对英语学习者语言忽略所导致的一些错误进行修正,并提出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语言减灾是指及时恰当地通过运用语言来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过程。在众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措施当中,除了抢救生命、消除隐患之外,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减灾途径。语言减灾是通事所需和通心所需。不同话语主体的语言有不同的减灾效应:责任机构的回应文袒露真诚,专家的权威语普及实情,逆行者的请战辞彰显担当,民众的暖心话抒发共情。语言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迸发出积极正向的强大力量,有效地完成了应急工作,有效地达到了减灾消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色彩是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色彩更是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那么反映这种现实的文学作品显然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文学作品是用作者用语言描绘的色彩世界,与绘画一样,也追求色彩美。在文学中的色彩语言,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美感,更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于雪梅 《职业时空》2008,4(3):20-21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产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关键,加快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为目标,突出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为此,新的《基本要求》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整个教学过程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相似文献   

19.
潘孝军 《城市观察》2011,(6):173-180
由于中西方语言环境的不同,对“urbanization”一词缺乏有效的中译词,进而导致中国对“urbanization”的理解之争。对“urbanization”的“训诂”研究,探究其拉丁词源及英文相关词语的文化内涵,使我们得以全面认识这一概念,即:“urbanization”就是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社会联系由分散孤立式向集中密切式,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小弦 《女性大世界》2006,(7):160-161
向来对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有些感冒,因为概念模糊。这门发韧于60年代末期而多相衍化至今的一种国际化的艺术形态和样式,在历经西方行为艺术的经典70年代。(尤其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的欧美国家)。西方艺术界新形象运动使然,遂趋于偏锋地们的80年代,直至90年代在亚洲获得无可替代的先锋精神位置,并重回国际艺术格局中激发新的命题,如今的行为艺术,终得以在诸多国际艺术大展中成为独立的展示类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