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夫余是我国古代东北一个古老部族.据《三国志》和《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当时其农业、牧业均很发展,被称为“殷富的夫余国”.因而在东北史地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其活动中心,张博泉同志1980年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六期)《汉玄菟郡考》一文(下简称《张文》),发表了引人注目的见解.文中指出:“过去研究东北历史地理或民族史的,多以为夫余在今吉林农安、长春一带,这个看法应该纠正.”接着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夫余的活动中心“当在今呼嫩平原一带”.实指即金蒲与路.今黑龙江省克东县一带.  相似文献   

2.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西域国家民族与文化的重要著作,其中关于于阗国的故事记载详细生动,值得深思和研究。从书中与于阗国相关的《建国传说》《鼠壤坟传说》和《龙鼓传说》故事出发,发现于阗国的先民们对鼠与龙形象的理解存在不同。结合古代遗迹板画和敦煌壁画进行对照后,从性质、地位、情感三个方面分析差异,可知于阗国民众的“崇鼠避龙”思想主要是受到地域民族文化、敌对阶层象征和佛教思想渗透三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民间故事分类里 ,类型名称为“命中注定的妻子”的民间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所流传 ,而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则是中国的《定婚店》和《灌园女婴》 ,但就故事的合理性看 ,印度应该是这一类型故事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辽承天太后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妇女中的杰出代表.《辽史》说她:“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又“习知军事”.这是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历史人物,她的一生为辽的繁荣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辽承天太后生平辽承天太后,名肖绰,小字燕燕.统和元年(983),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关于承天太后的生年和享年,《辽史》中没有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契丹国母肖氏卒,年五十七”.《契丹国志》和《东都事略》都记载承天太后年五十七.《辽史》记载,“统和二十七年,辛卯”,承天太后“崩于行宫”.  相似文献   

5.
一、维吾尔族来源于丁零族维吾尔族名称在中国汉文史书上出现是很古的,远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关于丁零、丁灵、釘灵、狄历等不同译名记载,实际都是同名异译。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把这些名称记裁在史书的显赫地位,说明它远在公前元三世纪以前早已存在,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在春秋左传昭公元年经文就称:“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鹵”。据称大鹵就是太原地区,可见在远古丁零族就生活在我国北方了。在五胡十六国时的丁零大姓就有翟氏、鲜于氏、洛氏、仇氏、而以翟氏为最多。古代“翟”与“狄”通,可见古代狄的世系出自丁  相似文献   

6.
古代于阗国是西域著名的大国,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权。在古于阗史的研究中,于阗国都位置的问题,是主要的课题之一。笔者依据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对于阗国都的问题,作一再研究。一关于古于阗国王都西城或西山城的记载,自汉至五代,不绝于史书。对其方位和规模有如下记载: “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汉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7.
《孟姜女》故事的原型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四大传说之一,流传区域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据顾颉刚先生1927年统计,山东、江苏、山西、陕西、湖北、河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直隶、奉天等地都有这一传说流传,近年来在四川、青海也发现有这个传说的唱词、并已融进一些习俗活动之中。在广泛流传的同时,许多地方还出现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建筑。各地文献方志中多有记载,据初步统计,有孟姜女墓洞、庙或古迹近20处。自顾颉刚先生开始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也近一个世纪,大量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专集不断出版,而且迄今仍在继续。对它  相似文献   

8.
《哈》剧的骨架是欧洲古老的民间故事,莎士比亚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艺术成份,使其成为反映17世纪初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哈》剧融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传统,通过诸神的意象表达莎氏关于“人”的理想观念及其所遇到的危机。《哈》剧中插入的《圣经》故事所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层面反映了“人”的堕落与罪行,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欧洲的文化积淀使哈姆莱特由一个古代传说中的复仇英雄演变成为反映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不少学者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是从两周都城的布局规划中提炼而成,从而推断其形成年代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广泛考察有关两周都城的考古资料发现,本时期都城布局实际与《匠人·营国》的内容相去甚远,由此可证明《匠人·营国》之制形成年代不早于两周时期。西汉都城长安城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后新建的都城,它的布局特色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布局特征与《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的都城布局规划思想完全相同。由此可知,《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都城布局规划完全是按照西汉长安城的布局事实附会加工而成,其形成年代应当在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10.
论诗为“活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明代后期曾经风靡文坛一时的“竟陵派”,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提出了诗为“活物”的全新命题,这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文学鉴赏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惺的重要文学批评论文——《诗论》是它的杰出代表。《诗论》见于《钟惺批点诗经》一书卷首,文末署写作时间为“明泰昌纪元岁庚申冬十一月”,后被收入钟惺《隐秀轩集》(列集)。通过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流传、迁变诸多情况的深入探究,钟惺在理论上作出了诗为“活物”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1.
壮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我国古代史籍如《淮南子》、《史记》、《汉书》中均有“百越部落”的记载,今天的壮族可能是“百越部落”的众多分支中的一个。而后来的“西瓯越”和“骆越”,则可以肯定地说是壮族的较接近的祖先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壮族人民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著名的花山崖壁画就是这种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样,古代壮族人民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璀灿瑰丽的神话传说。而且,如果我们注意到壮族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他的不朽之作——《史记》,两千年来,得到了古今中外广泛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在苏联早期编纂的百科全书中,曾称赞说:“中国古代的历史知识,较其他古代东方各国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公元前六——三世纪,古代中国就有了最初的一些历史著作.叙述从远古时代到纪元前二世纪的中国史的第一部著作,是古代最伟大思想家之一司马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丰富的古籍中,保存着不少有关非洲国家的史料。这些史料,对于研究非洲古代史和中,非交通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在《我国古籍中关于非洲的记载》一文中,曾对“正史”(“二十四史”)以外的我国古籍记载的非洲史料,作过一个概略的评述;“正史”中的记载,则未涉及。在“二十四史”中,虽然并非每一部都有关于非洲的记载,但有关非洲的材料也保存得不少。因此,这里打算再将“二十四史”中有关非洲国家的记载,加以介绍,作为前文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卍及禹步考     
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符号 ,本文利用中国古代文献及出土文物 ,详细考释了符号与北斗旋天四游之间的渊源关系 ,并阐明了古代巫师所操之禹步及典籍屡言之“万舞”皆源自此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母系社会,女子形象一定是人们赞颂的中心。《淮南子·览冥训》所记载的流传至今的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那么奇特,那么美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法力无边的救世主形象。《风俗通义》中所描写  相似文献   

16.
古代聚居在黔东北万山、铜仁、松桃与川东南秀山、酉阳,以及湘西广大地区的苗族,自隋以后逐渐形成在服饰上的崇尚红色的特点,并把这种特点保持到清朝末期。于是,这部分苗族便得了“红苗”的他称。红苗不仅都使用苗族东部方言,而且风俗习惯也相同。关于它的来源,目前有西来说、土著说、北来说等三类。在这里,笔者试图从红苗的风俗来探讨它的族源。1 有一个红苗广泛流传的故事叫“官母犬父”,有的学者把它称为“神母犬父”,苗语是叫“乃拐玛苟”。这个故事的前半部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所载的盘瓠故事,可以说同出一辙。官母犬父故事在红苗中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是个居住于祖国北疆严寒地带的少数民族。当他们跨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更懂得了人的尊严与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在他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后,往往要唱一曲古老的歌谣,陈述一段远古的传说和故事,以抒发他们民族的悲壮的情怀。这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鄂伦春族,就靠无数的歌谣、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记载”自己民族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进程。他们总是把这些口头文学“作品”经常“挂”在嘴上,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鄂伦春民族中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叫《恩都利》。说,起初世上没有人,只有“恩都利”主宰世界的万物。当初,只有一个浑身长毛、有两条腿的动物。这个动物住在山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游士們策謀說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編,书中也有不少关于当时俠义之士(如魯仲連、豫让、荆軻)事迹的記載,分十二国纂輯,共三十三卷。《战国策》是我們研究战国历史重要文献資料之一,司馬迁著《史記》关于六国史事,曾大量取材于此(不过当时的《战国策》尚未編定成书,还只是初步集中起来的档案資料)。《战国策》自經西汉末刘向編定成书之后,在其长时期的流传中,曾遭受学者們的  相似文献   

19.
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我国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文学巨著的产生,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两部作品的成书,都是由宋代说话演变而来。《三国演义》成书前,作为故事已在社会上流传较久,早在唐以前就有有关记载,只不过是些片断故事,不见系统的讲述。到宋代说话兴起,说三分成为说话业的一个专项。当时著名的说话艺人霍四究便以擅说三分出名,可知这时演说的已是有头有尾的全部三国故事了。在当时的说话业务中,“三国”属于“讲史”。  相似文献   

20.
1 占筮是古代易学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系辞上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指出了占筮在古代易学中的地位。现在流传下来的较早的有关占筮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和《国语》。两书中共有涉及《周易》的记载2条,其中有6条是引用《周易》以说明或评论事理的,关于占筮的有16条,其中有14条涉及卦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