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北宋熙丰变法时期的市易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易法是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变法派的重要“理财”新法之一。历来史学家对熙丰变法(旧称王安石变法)研究较多,然而至今无一篇关于市易法的专论。为了进一步弄清市易法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并对它作出恰当的评价,本文试图对市易法作一次初步的探索。 一、市易法立法的宗旨 市易法(包括免行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要弄清这一问题,就必须对推行市易法的原因和市易法本身的内容进行考察。 在制定市易法以前,商业领域中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京城开封和其它较大城市中的商业经营,多波大商人把持。他们勾结官府、垄断市场、操纵物价,大搞投机倒把,“较固取  相似文献   

2.
宋神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革新皇帝.对于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帝王,究竟应当如何评价,不仅涉及他与王安石的关系,而且涉及他变法革新的指导思想.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宋神宗改革的得失成败.  相似文献   

3.
(三)从“足国用、增吏禄”方面来看。 熙丰变法有否达到“足国用”的目的?从众多史料的记载来看,这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如陆佃在其《陶山集·〈神宗皇帝实录〉叙录》中说:神宗时,“储积如丘山,屋溢不能容,又别命置库增广之”。后来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时,知枢密院事安焘也追述说:“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但是,有关理财的新法项目很多,其中市易法推行后,对北宋财政的增收究竟起了多大作用?这就需要作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4.
冷辑林、乐文华在《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撰文指出,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那次著名的变法运动,历来被称为“王安石变法”。言下之意,这场变法的主宰自然是王安石。自80年代起,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此名称难免以偏概全,因而慎重地以“熙丰变法”取代“王安石变法”,作为这场变法的称谓。很显然熙丰变法比旧称更接近史实。但要进一步指出这场变法的主宰是谁,却似乎很少有学者感兴趣。名不正则言不顺,一场变法的主宰往往决定着变法的命运。分清变法的主宰对于熙车变法的研究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宋…  相似文献   

5.
宋神宗是熙丰变法的主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那次著名的变法运动,历来被称为“王安石变法”。言下之意,这场变法的主宰自然是王安石。自80年代起,不少学者已注意到此名称难免以偏概全,因而慎重地将“熙丰变法”取代“王安石变法”作为这场变法的称谓,很显然熙...  相似文献   

6.
7.
苏辙(1039年—111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熙丰变法时,他曾任制置司条例司属官,参与变法。在脱离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后,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变法,对变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此,苏辙一直被认为是保守派阵营中的主要人物,这是以邓广铭、漆侠等为代表的历来的传统观点。本文认为,对苏辙的反对新法必须作具体分析。苏辙的主张并非全错,其中仍不乏合理因素的存在,应作实事求是的评价。他对变法的态度主要反映在其对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的看法上,而对变法的其它内容如科举制、学校制等方面则很少或没有涉及,故本文只就他对青苗法…  相似文献   

8.
熙丰变法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为“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在变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重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学者们逐渐更正了这一称呼 ,并开始重视宋神宗与熙丰变法关系的研究。宋神宗因其锐意革新、且独具发动变法的权利 ,任用王安石筹划变法而成为变法的发动者 ;当变法遭到阻力、当宋神宗对变法措施产生动摇和怀疑时 ,宋神宗的态度与决策便决定着变法进程的进退缓急 ;宋神宗通过参与变法措施的讨论、做出新法的决策、监督变法的进行、亲自主持变法、调控变法派内部及其与反变法派的关系来全面指挥变法的实施。因此宋神宗是熙丰变法的主宰者  相似文献   

9.
以往宋史学界在探讨熙丰变法时,常偏重于对王安石变法思想的研究,而对于决定着整个变法命运的宋神宗在变法前对变法的酝酿与准备,则少有论及.本文试就熙丰变法前宋神宗变法思想产生的背景、变法思想的萌芽和最终形成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熙丰变法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0.
综观宋神宗统治的十七年,宋朝整个政治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除部分新法条文被因时因地加以适当的调整外,新法仍被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这种局面当然与变法派的政治活动有关,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神宗无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四个时期探讨了熙丰变法中宋神宗之皇权与王安石之相权对变法影响力的消长情况,认为宋神宗在熙丰变法中不但拥有主导权,而且其主导权是由弱到强,逐步强化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介绍了三份关于熙丰时期宋夏横山之争的文献 ,这三份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希望能够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熙丰时期“东联高丽”战略研究孙建民顾宏义为了对抗来自北方的威胁,彻底纾解外患,北宋长期奉行“东联高丽”的战略对策。但其真正全面付诸实施,却是在王安石领导和影响的变法运动期间。可以说,联丽制辽作为熙丰对外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变法派富国强兵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4.
1498年葡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沟通了东西方贸易之路。20年后,葡人又把贸易航线扩展到中国南海地区。从1517年至1553年间,葡人曾分别在粤闽浙沿海的屯门、浪白、上川、月港、浯屿、走马溪、双屿港等地居留贸易,但这些都只是短暂居留而已。由于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允许,最终都被赶走了。1553年,葡人贿赂广东海道副使,获准进入澳门贸易,其后又交地租纳商税,遂得以在澳门长期居留下去。于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澳门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贸易特区。与此同时,澳门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成为举世知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明清时期,大…  相似文献   

15.
与前代不同,宋初宰相不理财,但在王安石创置制置三司条例司、领导变法之后,宰相理财制有所恢复,并使宋朝财政制度由三司一元理财体制,转变为宰相领导的制置三司条例司(或司农寺)—提举常平司理财和户部尚书所领的户部—转运司理财的二元理财体制.在宋代中央财政制度变迁中,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创置和罢废是关键,而制置三司务例司置废过程中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更是推动北宋中央财政制度变迁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康熙时期,清政府采取了较为积极的对日贸易政策。康熙开海,为处于夹缝中的中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日贸易随之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为了加强对日本的了解,康熙帝还派人密访日本,这为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提供了依据。康熙帝还试图对日本采取进一步的外交行动,从而打破两国之间的外交僵局,虽然这种努力未获成功,但这种积极的外交态度是值得肯定的。1715年,中日贸易发生信牌风波,两国贸易一度陷入停顿状态。康熙帝力排众议,坚定地支持中日贸易,使这场风波得以化解,中日贸易得以继续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推行雇役法、征收免役钱,是北宋熙丰变法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役钱,由此成为稳定基层统治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熙丰尤其是熙宁时期,宋神宗、王安石等坚持役钱作为地方财用的基本定位,使得朝廷在役钱征收方面赋予了地方较多的变通权限,中央主要通过仲裁、赏罚与推广地方经验等方式,来维持对地方行为的适度调控与引导。在役钱计征环节当中,州县对役钱的起征点与计征依据的权限尤其突出,而役钱立额则是中央与地方互动较多的部分。地方官府在确定役钱"立额"时,除了雇值等必要支出之外,差役时期乡差役人的隐性支出转变为财政显性支出,所增加的地方州县费用,以及役钱计征本身所造成的行政开支,也都被纳入其中。这是实际役钱宽剩率高于朝廷所规定"二分宽剩"的主要原因。这些开支大都是必要的,推动了宋代地方财政理性化、行政专业化的转型,不宜将之视为纯粹的聚敛,进而非议雇役法。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时期,章太炎通过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刻思考,提出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变法主张。过去,史学界将这一时期章太炎的变法思想仅仅当作康有为思想的一个翻版来看待,‘’‘这种看法有不妥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戊戌时期章太炎的变法思想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一戊戌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一个最重要变法主张,即是企图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政体制为参照系,在中国建立一个不同于传统专制政体的全新的君宪政体。民权、议院、宪政,是他们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3。然而,作为维新派健将之一的章太炎,其变法思想体系的构建,却首先…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就是这样一次可歌可泣的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在发动和领导这次运动的过程中,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自觉精神,批判精神、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历程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也给各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北宋熙丰时期的吏治体系改革是一次国家经济能力扩充和吏治体系建设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其学理根源来自于王安石饶之以财、约之以礼和裁之以法的养士观念,而背后的经学基础则是《周礼》泉府开阖敛散之法。通过政府的顶端设计与规划,搭建良性循环的财政体系,将官吏纳入国家财富生产、汲取与再分配的大局中,采取向各级胥吏发放俸禄,并用严刑峻法进行约束,同时增设祠禄官作为官员的淘汰退出机制等种种手段,提高政府运营效率,增强其在经济中的统筹管理能力,降低总体管理的成本。其目标是通过吏治体系建设,使公私一体,以法度匡正风俗,实现吏士合一的王道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