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在对"六经"的认识中,司马迁具体阐述了"六经源于史"的观点.他对"六经"性质的认识接近儒家弟子的观念,而不同于道家的说法.但"六经"并不是他心目中的史书,他明确提出<史记>与<春秋>的区别,<春秋>是借"史"而"言道"的经书,<史记>是载道之"史",从而在中国古代最早提出了"经史有别"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浸假"始见于<庄子>,辞书对其用法所作解释颇为分歧.本文对此进行讨论,指出<庄>书中的"浸假"原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其中"浸"为副词,表逐渐义;"假"为动词,表假借义.文章对"浸假"凝固成词表逐渐义的原因也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萨特文论的理解,从"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浅谈了萨特自由观在其文论中的意义.并通过戏剧<苍蝇>,<禁闭>以及小说<自由之路>加以具体解读.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择取<敦煌变文>中表"举擎"义的五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5.
论《易传》之“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对<老子>、<庄子>所论"象"范畴描述的基础上,集中对<易传>中的"象"范畴加以分析.指出<易传>中"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模拟象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审美意义,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美形象.因此<易传>中的"象"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转化的中期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世界"论涉及主题、主线、结构等许多范畴,它作为对作品叙述内容的整体审视与把握,有着颇为重要的研究意义.从传统的评点派到新红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论.两个世界论、三个世界论、多个世界论可作为其典型代表.这些"世界"论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层进演化,显示出努力挖掘<红楼梦>精髓的可贵探索.这些"世界"论的深层心理认知机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言意、虚实等哲学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双构性与多维性.  相似文献   

7.
19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理论,这是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概括.我们既不应否认也不应夸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在"两个必然"中的作用,因为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实际上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新新人类”和后现代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新新人类"在东方地平线上的凸现,《大话西游》在大陆校园里一下子"火爆"起来.文章以后现代文化为诠释架构,说明<大话西游>在大陆一个亚文化群体中地位的蹿升和"新新人类"的浮现二者之间的关联,并借用<大话西游>中各色人物的自我分裂、至尊宝与普提的话语冲突,批判了现代性理性原则的形而上学,同时对"新新文化"的8个特质即世俗、媚情、独立、特行、稚嫩、直觉、同理和自残及局限性进行了解剖.文章力图把学院文化和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和世俗时尚结合起来,把严肃的理论工作通俗化.  相似文献   

9.
僧肇是南北朝时期大乘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所著成的<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等著名的佛学文章中,集中对这一时期中观般若思想作了最为明晰的阐述.他提出"惑智"与"圣智"两种不同智慧,并对这两种智慧作了对比分析.同时,为了使人们能够抛弃"惑智",获得"圣智",僧肇还提出了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巴金晚年散文与“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巴金晚年散文<随想录>和<再思录>内容介绍,分析巴金晚年散文的写作特色,即"春秋笔法"中的"实录"、"一字褒贬"、"微言大义"等三大特色在他的散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论题试图从“NP+在+处所词+VP”结构的语法分析、“在”的历史演变和“在”的方言用法三个方面论证副词“在”是从介词“在”衍生而来的.演变的轨迹似乎是:从唐代开始,人们用“在这(那)里+ VP”表达在这(那)里某种动作正在进行,由于其在口语当中被大量经常地使用,出于表达简洁的需要,在长期使用当中“这(那)里”逐渐脱落,至近现代形成“在+ VP”的表达正在进行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留学生中介语语料为根据,考查中、高阶段留学生对介词"在"的使用情况,对其作简单的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拟学生习得介词"在"的顺序,结合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探讨留学生习得介词"在"的特点和规律,并针对偏误现象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朱熹认为古本《大学》首句“在亲民”当作“在新民”,并在“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的整体关联中诠释了“新民”的理论意蕴,即以“明明德”为根基、以“止于至善”为意义指向、以政教为手段实现社会整体的归化。若以周文王典范,“新民”则成为道德主体由内而外自我开显的历时性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若以孔子为典范,“新民”则成为主体成德过程中一个受时势限制的偶然性事件,只具备纯粹的外王意义。相互否定的“文王之道”和“孔子之道”在朱注中的并存凸显出高度的内在紧张,并消解了成德的确定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因灾虑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因灾虑囚是统治阶级消弭灾害的重要措施,它源于"天人感应"的"灾害天谴"论。唐代因灾虑囚主要有皇帝亲虑、遣使虑囚、州县自虑等几种形式,它客观上可以清理冤狱淹狱,改善狱政吏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安定人心和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5.
张载是宋明儒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继承儒家自强不息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民胞物予情怀和天人合一精神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不仅体现了张载传承儒学道统的决心和信心,而且包含了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的不断追求和实践,并且这种追求和实践融入了中国士大夫无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今天仍然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载关学新探--论关中文化边缘化后的哲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学"创始人张载不谙官场,不求于商界,虽所建学派速衰,但他继承"易理",用"气一元论"统驭"天道"、"人道"的哲学本体论,确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新境界;其"大心认识论"更开拓了从"俗世"考察认识的新思路,未可等闲视之.张载这种新哲学是在批判佛道之时,又借鉴了其合理因素而形成的,并表达了当时一般民众追求平等的要求.张载关学有长于实用短于思辩的特征.其后的"关学"虽往往成为朱学、王学的变型,但关中一脉文化,却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认为宋明儒学有程朱理学一派,陆王心学一派,还有从张载到王船山的"气学"一派。牟宗三先生则认为在理学和心学之外有从胡宏到刘宗周的"性学"一派。实际上,气学一派与性学一派可合并为一,他们都从周敦颐以诚论道、以诚论性开其端绪,其特点是理气合一、性气合一的天人合一观念;他们都以"诚"作为其哲学宇宙本体论的最高范畴,由此,可以称其为宋明儒学的"诚"学一系。  相似文献   

18.
苏轼“题西林壁”庐山诗共4句、28个字,是一首通过形象手法,揭示人生重要认识哲理,并具极深内涵、极大探索空间的古诗。诗人早在千年前就注意到主观对象在事物认识升华中的地位及作用,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道出了事物变化不仅在客观事物的本身,而且还在观察者所处的不同地位的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提出了认识论中“山内看山”与“山外看山”差异的命题。诗人采用形象思维空间的跳跃思维方式,断然指出,类似“庐山”这么复杂的事物,你要想认识它,只有走山外看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侗族对特定生计资源的规序化配置,主要就是通过社区的"栽岩立法"对"资源边界"的划定取得各方的认可。这是侗族社区社会运作的文化策略。其实质在于,运用文化的方式,将社区生计资源的丰沛与匮乏,在制衡格局中得到有序的配置,集中体现了侗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0.
张载上书范仲淹的时间当以《宋史》所载"年二十一"为准;张载并非范之门人也无师承关系,范对张载思想的转变的确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张载之学是在与二程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京师论《易》"对其易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张载与邵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宋代易学气学派和数学派的对立;张载卒时以吕说为妥,主要卒因是病逝,虽然政治失意对其心理和身体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