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薛蟠在《红楼梦》中是一个鄙俗粗野、无恶不作的人物。但曹雪芹并没有把复杂的人物简单化,突破了“叙好人完全是好,叙坏人完全是坏”的僵化模式,从生活的本来面貌出发,如实展现了薛蟠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文即从薛蟠对母亲的“孝”、对妹妹的“爱”、对朋友“仗义”,对妓女“同情”诸方面,揭示了薛蟠性格中人性闪光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试论紫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鹃是黛玉的贴身奴婢 ,是“红楼”众丫环中的“这一个” ,本文从善良纯真、侠肝义胆两方面对紫鹃这一人物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薛蟠是"红学"研究中为大家所忽略的一个角色,在他身上,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美学元素,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正是以上因素建构了这一角色在《红楼梦》中的价值,让读者在接受文本时能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真实的、独特的薛蟠。  相似文献   

4.
对于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人物薛蟠的形象,前人论述较少.从薛蟠的性格核心及多侧面表现,薛蟠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薛蟠形象对其他形象的作用,以及薛蟠形象对<红楼梦>艺术结构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对薛蟠形象进行了全面的进一步的探讨,可以看出,<红楼梦>通过对薛蟠人物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典型的形象,并利用这一形象衬托了其他形象,使整个艺术结构更为完整,内容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先锋小说"中表现出的对死亡、灾难、暴力的迷恋以及自觉的文体意识,一直是评论者关注的焦点,但却鲜有评论者从他"先锋小说"中的孩子形象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实际上,余华通过对孩子的游戏方式、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成人世界的关系的描写以及颠覆对孩子纯真、善良的传统认知,实现了他奉行的"另一种真实"的创作理念,传达了深刻绝望的后现代情绪,也完成了将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深入探索,是对现当代文学中孩子叙述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并荷花一茎香”是香菱形象的真实写照。香菱对自己名字的诗意叙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香菱的诗意化形象及其丰富的艺术内涵,而且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欣赏文本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正是通向审美彼岸的一个桥梁。本文试从一定的审美境界下,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整体上把握香菱形象及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7.
20年前,我担任《新少年》杂志社总编辑,有幸成为这方纯净园圃里的护花园丁。经过“童心未泯”的耕耘,我感知了稚气未脱、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纯真、善良和快乐。  相似文献   

8.
作为延边作家中独具个性的于雷,用他充满浓郁东北山区风情的笔触,洋洋洒洒地创作的三部系列小说,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追忆,对现代经济产物的批判,对善良和纯真的哀挽,从而向人们展示了延边地域文学创作的实力。  相似文献   

9.
香菱是《红楼梦》极尽笔墨刻画出的重要女性之一,但其在小说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一直以来却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我们将从分析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反映的人物关系入手,以秦可卿为介入点,重新梳理香菱与钗黛的关系,并最终得出结论:香菱与秦可卿分别代表了“钗黛合一”的一个极点、一种可能。如果说秦可卿预示了“钗黛合一”的社会化归宿,香菱则将之导向自然化的极致,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借用道家的思想来说就是回归浑沌。香菱的不幸遭际凸现出曹雪芹对道家返璞归真理想的反思和否定。而湘云与香菱这两个同被称为“呆”“憨”的人在精神上以及作者赋予她们的形象内涵上的关联及差异亦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犯而不犯"是明清人对"犯"与"避"这一对待性范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界定,当时的小说评论家们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创作方法的审美功能.<红楼梦>中贾瑞挨整与薛蟠遭打这一对情节,也体现了这一对范畴的辩证关系,具有"对照"美.  相似文献   

11.
善良的母亲     
写人文章选材时,要注意选取事件不宜过多(两三件即可),所选的材料须能表现人物的特点。《温馨的唠叨》选取了三个妈妈唠叨的片段来写,便使读者能体会到"妈妈无限的爱就藏在这唠叨之中"。读读《善良的母亲》,想一想小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否能准确表现母亲善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香菱是曹雪芹笔下一位具有隐喻意义的重要人物,是除秦可卿外又一个“兼美”的形象。在香菱兼具“才、情、美、德”的艺术形象背后,隐藏着作者“守理衷情”的人生理想。香菱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存天理、去人欲”思想下全体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养兰情韵     
胡家焱 《老友》2008,(5):43-43
奉新县老年"花协"成立,开拓了老年人生活的新休闲空间。翌年初夏,组织会员到江西省花科所参观学习。那万紫千红、婀娜多姿的鲜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我们。从此,我与花卉结下了不解之缘,兴致勃勃地养起花来。从小我就酷爱兰花,老家山里生长着各种兰花,我爱她朴实纯真,不饰雕琢,更爱她卓尔不群的宁静之美。兰花四季常存,花香不断,春兰刚谢,夏兰吐艳,秋  相似文献   

14.
从善良的涵义及其结构出发,阐述了德育是以"善良"为基础的观点,并提出了"善良"和"爱心"为核心一个圆柱式的结构关系模式.这个圆柱武的德育目标的内侧核是由基本层次"善良"到较高层次的"爱心"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15.
《试论“香菱学诗”的教学意义》一文认为,《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学诗一节是一篇用艺术手法写出的绝好的“教学论”,它把语文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说到家了。文章详细叙述香菱学诗,黛玉好为人师的整个过程,并作了精到的评析。文章说,“香  相似文献   

16.
香菱的存在,是一个表现社会生活的多面体,读《红楼梦》我们会感觉到香菱的故事有着宽广的艺术拓展空间。正是香菱这一特殊的角色位置,与其特殊的经历和个性特点,展示出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生活层面上的各类人物,使全书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画面得到多方位的伸展。正是因为香菱的故事以及书中其他此起彼伏的故事线索的穿插,才使《红楼梦》不仅是在写一个贵族的家史,而是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而形成了《红楼梦》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品相。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圣诞节的礼物 五味太郎/著明天出版社 故事发生在圣诞节。在圣诞节,圣诞老公公送礼物,是每个孩子都知道的事。可是,在圣诞节,谁会送给圣诞老公公礼物呢?送给他的礼物,又会是什么呢?他会喜欢吗?五味太郎用可爱的画风、轻松幽默的叙事方法,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圣诞老公公的善良。  相似文献   

18.
惠国钟 《南都学坛》2009,29(3):50-51
黛玉教香菱学诗是古代教与学的典范,很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和课程学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香菱欲学,黛玉愿教;精通教材,指导有方;循循善诱,着实启发;热情鼓励,严格要求;香菱学诗废寝忘食,创出精品。黛玉教诗对于我们改进当代和今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志鹏 《老友》2010,(5):45-45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爱情激荡着活跃的情绪,它可以使死亡的心复活……"的确,爱情是生命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最珍贵、最深沉的情感。人到老年身患疾病时,更需要相濡以沫的老伴将纯真的爱化为体贴的关心。儿女们长大成人,有自己的事业和小家,不是他们没有孝敬父母之心,而是没有孝敬父母之时。古语曰:忠孝难两全。  相似文献   

20.
我随市摄影家协会去德国采风,拍到了很多精致的画面。但是,我对德国人感触最深的,却是他们对孩子的"善良教育"。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很多家庭养有小猫、小兔、小狗、小金鱼等,这些小动物并非全是家庭宠物,而是父母有意为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