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职教法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职教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时代诉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彰显类型化教育根本属性是其应为之由。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梳理职教生态系统发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处于生态位、人才培养生态链和外部生态环境失衡的难为之境。基于此,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能为之策: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扩宽生态位宽度,精准院校办学定位和培育特色专业以进行生态位的分离;重构人才培养生态链系统的输入、转换和输出过程,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制度供给支撑并增强自身吸引力,以此优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运用人类生态学、组织生态学理论,建立了人才种群的新概念,论述了人才种群的增长方式,得出了人才种群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种群生态位及该生态位中资源的数量和有效性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结论。进而对人才种群的生态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才发展事业的环境,并提出作为制定和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主体的政府,应注重于构筑有利于人才种群栖息的生态位的载体,特别在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建设上,应重视参照和学习硅谷模式。同时,提出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创新人才人事制度、建立和培育人才市场、完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等人才(种群)优先发展生态化制度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系统整体性、有机性、多样性,不仅提供了一幅和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迥然不同的世界图景,而且在这种生态世界观的内部孕育了一种强调生态的工具与内在价值同在的价值观。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已经证明,生态学是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现代生态思维为传统的价值内涵进行实质重建和拓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植物的生态反应往往与其分子水平的适应和调节密切相关.在介绍分子生态学的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分子生态学在森林植物生态学中的应用,即森林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森林植物种群生态适应和进化、森林植物种群抗逆性、森林植物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展望了分子生态学在森林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种群关系理论,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划分为不同生态位 企业种群。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资源基础、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激励水平和环境动态性 5 个维度出发,探究不同生态位新能源汽车企业种群商业模式创新的联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低生态位 企业种群存在“技术创新-激励水平”“技术创新-环境动态性”两种高水平商业模式创新联动机制;中生 态位企业种群主要通过内部资源基础和企业家精神驱动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发展;高生态位企业种群存 在“企业家精神-环境动态性”“企业家精神”“激励水平-环境动态性”三种商业模式要素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教育生态学强调对教育和教育环境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环境,推动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但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可发现诸多的生态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最适度性失衡、整体性失衡和多样性失衡三个方面。要实现该系统的生态平衡,必须从改革课程范式、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和评估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其本质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基于组织生态学视角,国有企业可视为独特的组织种群,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直接受种群生态位变化的影响。文章运用组织生态学的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制度环境变迁和国有企业组织转型关系的理论框架,然后据此对2003年以来辽宁省国企改革的路径进行探讨,并从宏观层面提出当下辽宁省国企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依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以调查问卷方式考察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现状,用SAS处理后的数据表明:大学英语课堂物理、社会和价值环境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社会环境和价值环境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通过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利用资源创设语言环境,优化师生生态位,平衡性别和班级规模,激活第二课堂,强化内在学习动机,改革教学模式,融洽师生关系,完善评价体系等生态培育策略,可以改善英语课堂生态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社会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从生态位理论的视角审视我国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发现社会创业教育与商业创业教育生态位重叠"过高"、社会创业教育生态位的适宜度"过低",这些问题严重阻滞社会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亟需打破对商业创业教育的路径依赖,推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位分离,加快社会创业教育的生态位扩充,推动社会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向高级形态的演进。  相似文献   

10.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反映了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以教育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平衡的视角分析教育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对于深入洞察教育的本质及其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多维效益、确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迈入重化工业发展新时期的广东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依旧存在。广东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不可分。作为整体的广东高职教育应采取区域化、品牌示范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而作为个体的高职院校则应采取差异化、弹性化和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以便在更好地服务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自身得到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2.
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它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但这一职业教育形式目前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与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交叉竞争的局面,在资源利用上与普通本科教育也产生了新的矛盾。通过对辽宁省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分析,提出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因利势导、因时就近"的原则和三个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果,办学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特色院校和专业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质量水平不高、社会认可度较低等。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不断促进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坚持走“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道路;进行多渠道筹资;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宣传,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积极推进开放式办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将在结构、体系和层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并且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突破。文章以广州城市职业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为例,探讨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理论支持,并提出了合作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大陆高等职业教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猛发展,成长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经济社会人才建设和智力支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期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广东白云学院是其中佼佼者,在五六年间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发展成为一所中国大陆知名的一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自身成长以及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的要求,开始意识到必须走国际化道路,接轨现代国际职业教育,融入全球职业教育体系,开展全方位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全球化专业人才。而这一追求与高等职业教育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几大问题及其危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高校盲目竞争并与社会期望不相适应这一严峻现实,改变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思维,使大学符合社会的多元期望,培养现代社会里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主要动因。而现代社会需要的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广阔知识且能适应未来社会变化,他们将职业视为自我实现的基础。与此相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就离不开科学研究,因此应用技术大学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应用科技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还要避免几种危险:避免应用技术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避免高等教育中的新马尔萨斯倾向,避免以服务地方为由减少政府投入,避免地方本科转型沦为“表面文章”。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量极大、增速极快;逐渐形成两端弱小、中间强大的“腰鼓”型层次结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与经济发展尚不协调。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总量相对不足等问题,广东需要适度超前扩张高等教育规模。  相似文献   

18.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文章分析了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的多样化,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本文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方面作了比较研究,以发现一些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律性东西。  相似文献   

20.
教学评估对于学校: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本文针对我院从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向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转型的状况,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标准要求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我院本科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途径,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