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籍诗人唐兴玲诗语自然流转,富有想象,陌生搭配仿佛天成,结构上讲究对比和突转,思绪跳跃,抒情绵密,有华美的片段,也有质朴的叙事。论文以她四首遗诗为例,指出沉重是诗人真实的生命体验,温情与宽怀是她的人生与写作态度。通过表现爱、存在、死亡、时间、艺术等命题,诗人营造了饱蘸爱的"棉花糖",心疼体贴丈夫的"妻子",武艺高强的"女人",凝铸死亡、时间与艺术的好东西"铜镜"等唯美意象和形象。  相似文献   

2.
选本运作与“第三代诗”的文学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公开刊物和主流诗坛的冷漠,某种意识形态的打压等不利处境,第三代诗人只能自我推销,争取承认。他们从1985年起就开始通过选本运作的方式来呈现、集结、传播自己。在第三代诗人和其诗学代言人的共同努力下,"第三代诗"的选本纷纷涌现,给"第三代诗"的发展以持续的鼓励和支持。这些选本不但建构出了一个庞大的诗歌群体,建构出了"第三代诗"的"崇高"形象,还早早地为其建构出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对后来兴起的"第三代诗"研究热以及拔高"第三代诗"地位的文学史叙述倾向都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一个诗人的持续沉默》的叙事特征的分析,总结出该诗在叙事艺术上的特点:(一)、“反意识流”的叙事手法;(二)、叙述话语与阅读意义悖反的叙事艺术;(三)以父亲意识流的主观叙述客观再现儿子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4.
蔡琰的《悲愤诗》,真实而具体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是对汉末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的血泪控诉,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统一。《悲愤诗》是叙事诗,但她是诗人通过自叙不幸遭遇,以追怀悲愤之作。《后汉书·董祀妻传》说《悲愤诗》是诗人重嫁董祀之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而作。诗人写诗的目的,决定了她叙事与抒情相随,叙事以抒发悲愤感情为依归。诗人在汉末动乱中流落南匈奴十二年,要写的事情很多,但作者只选择了三个悲愤感人的场面来加以集中描绘,即第一段写的被掳,第二段写的怀乡、别子,第三段写的回乡的遭遇。这  相似文献   

5.
诗通常是个人的抒情艺术,诗人的生存环境常常影响着诗人的抒情方式和写作方式。受俄罗斯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和生存时代的局限,特别是政治形势的制约,莱蒙托夫的诗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沉湎于个人情感,而是贴近时代、干预生活,完成了由个人化写作向社会化写作的转变;浪漫主义诗人在做人作诗上的偏激也有助于这种转变。这个转变强化了俄罗斯诗歌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传统,对俄罗斯当时及后世诗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个转变有助于个人化写作泛滥的中国诗坛重视社会化写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但是,这个转变不是绝对的,诗的功能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6.
诗和小说在叙述上是相通的。“二张”和阿来以诗人的气质进行小说创作,让诗和小说达到了灵与肉的真正统一。他们对民间文化的熟稔加强了这种融合,其小说的诗意叙事使小说拥有了一种精神,换言之,诗人的梦想在小说中得以实现。3位作家通过不同的意象进行艺术构思,让小说的叙事空间在诗意氛围里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中的文学叙事,审美性和超越性缺失,历史化被放逐,而消费性在不断扩大弥散,渗透到诸多领域。无论是出版业、小说创作、影视文学,还是批评界,全都在拼命逐利中体现赤裸的消费性。相比较而言,诗歌界是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确立以来消费文化的重灾区。“第三代诗”在彻底否定朦胧诗的基础上开始他们的突围与探索。他们高扬“个人化写作”与“口语写作”的旗帜,重视日常性原生态的生活诗,在所谓“及物”的生活流上滑行,所有诗人,沉溺于一己的悲欢离合,与时代、社会缺乏血缘关系,从而造成历史叙述过程的中断,成为无根漂泊的孤魂。70后的诗人,将韩东他们的“口语诗”改造为“口水诗”、“脏话诗”,令人不堪入目,在非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8.
从郭沫若开始,中国新诗的写作就存在以一驭多的元话语。这既是一种诗歌写作方式,也标示了新诗诗人发声的位置。姜涛诗歌中同样存在这一元话语,但没有延续元话语背后强大的主体形象,姜涛诗中的主体反而显得游移不定,镶嵌在整个社会结构的内部。姜涛的诗由此也表现出"一切只发生在一首诗里"的特征,深刻地表征了当代诗的社会结构处境。通过在诗中反复寻找和检验发声位置的可靠性,姜涛象征性地找到了"山洞"作为暂时的方案。"山洞"作为诗人自我反复位移的具象空间,透射着诗人的智慧、无奈和诡谲,生产出诗人和知识分子"沉溺于收集"、频繁地介入当代生活的可能性来。而这是一种紧贴自身的可能性,延展了当代诗的政治强度,使其不再需要去向哲学和政治诉求援手,诗与艺术即已自足。在这个意义上,讨论姜涛诗歌的可能性问题,有助于重新衡量当代诗的价值和意义,重新理解当代诗在新诗史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写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结合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坚决地贯彻了诗人"三美论"的艺术主张.正是这首诗,让读者同时看到了诗人的伟大灵魂和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诗歌创作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往往和诗人的思想意识、审美观点和艺术追求相连接.徐志摩诗通过描写星、月、光,表达诗人有关社会、人生与艺术等观点;着力营造诗的意境、强化抒情色彩、力追新格律诗的"三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一) 臧克家的诗多含叙事成分,他写叙事诗更花费了多年心血。从自传体长诗到民间故事诗,从诗报告到诗体小说,乃至三千行,五千行的长篇史诗,对于叙事诗的体裁与体式,诗人作过多方面的长期探索。这种种探索,丰富了新诗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也对诗人自身艺术个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叙事诗既叙事又抒情,恰符臧克家现实感与身世感并重的审美心理结构。以事写心的艺术形式技巧,反映了诗人情事并包的审美心理内容。他偏爱叙事诗,正是由亍叙事诗是情事  相似文献   

12.
叙述与抒情协调统一构成梁上泉现代叙事诗创作诗美观的基础。叙事抒情结合的比重和形态不同,梁上来现代叙事诗可分为戏剧性场面型,情绪、情调型和情节、性格型等三种类型,各类型还可再析出若干艺术结构形式。研究梁上泉现代叙事诗的类型有助于将梁上泉的诗歌放在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的熔汇点上进行审美把握。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一回"按那石上书云"之前的文本依次交代小说旨义、作者本事、虚构故事的源起、小说传抄流播过程、宝黛情缘的神话来历,整体是关于其书由来的叙述。这些叙事文本又是以诗词韵语为节奏分段的。作者以诗语总结前面的文本段落,开启后文叙事,树立一个分界点,同时表述创作梗概和心情,自叹不得志,渴求被读者知音,提示"真假有无"的隐曲写作手法,在不断改换叙述者角色口吻的隐晦节制的叙事中以诗语自由地抒情,体现了作者的苦心经营。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著名的两篇弃妇诗《氓》(卫风)与《谷风》(邶风)是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典范,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叙事艺术和写实抒情相统一的艺术风格,堪称《诗经》"双璧"。从叙述视角、叙述方式、主人公性格塑造、对比修辞以及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比较探析两首诗歌的异同,会带给人们许多文学和美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古典诗歌不外乎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或者是叙述某一人物、事件、场景.或者是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和感情。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一类诗歌,它既不同于叙事诗,也不同于抒情诗。这类诗中叙述方法用得很多,但它并不立足于叙事,而立足于抒情。诗中有很多具体人、事、景的描绘.但它描绘人、事、景并不为了表现具体的人、事、景而是为了表现折射在其中的人物的心情。在这类诗中抒情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它表现的是人物的心情,但又不是单纯地抒发自己内心情感,不是单纯地以抒情为侧重点,叙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这种诗既象叙事诗又象抒情诗,但又既不是叙事诗又不是抒情诗,准确地说应该是叙情诗。  相似文献   

16.
中古时期的咏史诗艺术表现情理结合,创作成就远超前代。中古诗人借史咏怀,寄托理想,殷鉴兴废。咏史诗熔述史、达识、抒情为一炉,与诗人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具有现实意义。在文学自觉的大背景下,“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主张,促使咏史诗在艺术表现上力求丰富。中古咏史诗在这一点上正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各有侧重,深邃的历史感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结合,理与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霍俊明 《南都学坛》2008,28(1):76-81
在"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研究和新诗史叙事中白洋淀诗群业已成为经典。白洋淀诗群的经典化过程与朦胧诗、前朦胧诗、新诗史写作模式、新诗史研究方式的转换都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注意白洋淀诗群在当代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到白洋淀诗群是如何被经典化以及其中的女性诗人是如何被去经典化的。在白洋淀诗群的相关研究中,还应该注意对那些仍被历史叙述所忽视的诗人进行关注和挖掘。基于此,白洋淀诗群中的几位女性诗人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新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抒情诗如何具备"史"的内涵,亦即诗人要运用怎样的方式使叙事成分在他的文本中发挥其功能,这需要作一番考察,以苏轼为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他制作诗题的方式了。不过,呈现于通行本《苏轼诗集》的诗题,实际上有不同的形成途径,需要通过文献学的考订,来确定其当初的原貌;在此基础上,联系北宋时期逐渐丰富的"诗史"观念,可以看出苏轼撰拟诗题时的主观意识。利用题、序、自注等"副文本"与正文适当配合,使"副文本"凸显"史",而正文仍维持"诗"的抒情传统,是宋人"诗史"观念付诸写作实践的基本方法,知见所及,大约是苏轼有意识地奠定了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中,长诗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中间代"诗人个性写作的魅力,而且可以发现当代长诗写作开阔的创造空间.这是"中间代"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间代"长诗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间代"诗人的长诗创作是突破艺术成规和彰显诗人创造个性的诗歌写作,是对当代长诗写作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诗人柏桦的《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是一部独特的文本,它兼具自传、随笔和论文的文体特性,具有独特价值。它对于当代诗人所做的叙述使其客观上为我们研究"第三代诗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全新的视点;作为自传,它对阅读和理解柏桦本人的诗歌又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