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词汇研究》是先秦汉语词汇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的价值在于:填补了先秦词汇研究的空白,对汉语词汇史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创造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词汇研究方法,这就是将专书词语的断代研究放到汉语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比较的方法;成功地运用义位理论和语义场理论来分析词义的演变与聚合,使传统的词汇研究中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始得"由非词演化为词,历经了先秦的非词结构、两汉的两义结构、唐宋的成词和高频率使用阶段以及元后的萎缩阶段。"始得"的语法化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语义的变化,外因是高频率的使用和适合的语境。唐宋时,"VP始得"高频率出现于唐宋禅宗文献和《朱子语类》中,因其后省略了"VP2",使其语义更为含蓄和深刻,这一特点正符合了禅宗"不立文字"和"言语道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先秦以来,"饴糖"类语义场在数量、使用范围、词义引申、搭配组合等方面有很大发展。"饴糖"类语义场主要呈现出复音化、词义引申类同化、成员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并受语音、语义和社会三个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以《搜神记》中之妖怪故事为考察重点,具体论述了自先秦两汉时代至六朝时代"妖怪"概念发生的变化。在先秦两汉时代,它主要指一种具有预兆性的反常现象;在六朝时代,它的概念则与"精怪"的概念逐渐混淆起来,其主要意义则为精怪、鬼魅之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考察与"看"有关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看"在先秦文献出现较少,而"视""见""观"等使用较多,且在现代的发展中义项不断增加。"看"虽然出现较晚,但是构词能力不断增强。"见""视""观""看"等常用词的相同义项之间的互相侵占、影响,共同构成新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6.
对周代六大乐舞之首《韶》乐舞的考察,可用《尚书》等先秦两汉典籍作为主要依据,借鉴现代研究理念,从名称、音乐、舞蹈,及其与周代文舞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通过文献的梳理,对《韶》乐舞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揭示先秦乐舞的原始形态和文化内涵,为了解早期乐舞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密切联系,了解早期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7.
单音节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国语》韦昭注中大量存在着以复音词解释《国语》原文单音词的现象。经过统计,韦昭注中的联合式复音词1272个,占韦昭注复音词总数的47.09%。通过从词义、词性、语序等方面细致研究这些复音词,并将之与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时期乃至现代汉语联合式复音词进行比较,得出先秦时期语义的严格限制在三国时期已被打破,语义的外延在扩展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权威著作,对后世词义训释有着深远的影响。语义场是义位形成的系统,对《尔雅.释天》语义场分析之后,进一步与《尔雅》传统训诂学中语义的分类进行比较,揭示《尔雅》词义分类的特点及其时代局限,阐释秦汉时代人们认识事物、划分事物类型的思维、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9.
"梳子"的语义场成员,先秦时期只有"栉",两汉增加"梳""篦".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竞争,"梳"在隋唐替换"栉"成为主导词,这种格局在中古和近代汉语中保持不变."篦"自隋唐数量增加,明清词义逐渐扩大,但一直受"梳"强势地位的抑制,始终没有成为主导词."梳拢""梳掠""掠儿(头)"明清时成为语义场的新成员.现代汉语方言中,"梳"系词主导、"拢"系词居北、"掠"系词居南的格局与语义场的历时发展密切相关."梳子"语义场的替换变化是词汇系统自身发展规律和外部使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诗学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发端,虽有很多文献资料都有对"诗"的议论,但先秦诗学具有显著的文献之"《诗》"的特点,而非我们现在理论强调的文体之"诗"学。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基于"认知-表达"假设,提出了"语义和谐律"理论,构建了句法层面的意义和谐系统。本文进一步论证成员服从系统是语义和谐的原则之一,并探讨语义和谐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丛子》成书于魏晋时期,作为孔氏家传文献,该书在叙事说理中,引用了大量的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材料,涉及到《尚书》、《诗经》、《墨子》、《春秋经传》、《吕氏春秋》等传世文献,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失传的历史文献及相关材料,对于补正上述文献流传中的讹误及佐证、纠正时人的某些研究结论,以及儒学思想史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既然由于文献缺损而导致无法准确定论,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诗》无达诂"的出生时域上将问题复杂化。重要的是"诗无达诂"的真实意蕴和理论取向,以及生成这一话语的前代积淀和后代影响。因此,为了研究和表述的方便,我们姑且将董仲舒定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总结者和提出者,而将先秦时期的相关理论和活动作为董氏思想的前理解史,将后代的不同称引和表述作为该命题的效果史。此外,《诗》作为文学的身份和特质在后代的渐次张显,中国古代《诗经》学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诗学以《诗》论诗的悠久传统,所有这些都注定了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从经学场域到文学场域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远看”是指人们“把目光投向远方”。在先秦—唐诗歌中,“远看”概念场成员共20个。这些成员在语义属性、组合属性、使用属性三个方面既存在共同属性,又存在区别属性。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各成员存在消长和更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考察"空"、"宇"、"天"等与传统中国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汉字在先秦时期的造字本义和语义演变以及先秦两汉关于"天"及"天下"的观念建构,可以发现,先秦两汉空间观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实践到抽象理论再到权力表征的发展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秩序逐渐被纳入空间认知中,空间秩序、空间关系逐渐成为权力的表征,尤其自秦汉始,权力的空间化不仅体现为帝制中国的疆域扩张,亦表现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秩序,并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尤其是传统文学、绘画艺术的基本内容、表现方式乃至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16.
王充是两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自然篇》的中心,和先秦荀子的《天论》一样,是谈论天人关系问题的。这一问题,在两汉时期仍然是哲学讨论的中心课题。先秦时期,围绕着天人关系问题,“诸子百家”曾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到了战国末  相似文献   

17.
自先秦至两汉,道家学说兴盛一时,其学派众多,著作颇丰。《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正是研究其时道家学术源流的重要资料,然其中所列道家典籍多亡佚,不免可惜。本文立足传世先秦两汉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文献材料,搜罗关于道家亡书的蛛丝马迹,作出材料上的初步工作,拟为进一步辨章其学术、考镜其源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子曰’类文献"即包括《论语》在内的先秦两汉等记载孔子言论的文献。"‘子曰’类文献"的研究一直没有提上日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真伪问题限制了研究工作的开展。另外,语言问题、中西问题、古今问题等也制约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不同"子曰"文献间往往有互补性,这使得合起来进行研究显得很必要。以范畴为纲,对不同文献中的"子曰"进行对比分析,突出特定的主题是可行的研究进路。研究"‘子曰’类文献"对于比较全面地勾勒孔子的哲学思想,研究孔子弟子的哲学思想,进一步明确先秦儒家和其他相关各家的关系问题,回答秦汉尤其是先秦主流文化及其流变的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概念场为背景,结合历史文献梳理了{门}概念域主要成员"门""户"的语义演变情况,重点考察了"门"成为该概念域强势上位词的演变过程,并尝试分析"门"上位化的原因。研究显示,先秦至隋,{门}概念域中"门""户"处于同位关系;唐代,"门"发生了上位化,"户"的主导义位转移,此种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门"上位化是语言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古今概念化方式的改变是最重要的动因,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类型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义域宽、组合能力强、使用频率高是"门"战胜"户"成为强势上位词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义征分析法对《唐律疏议》中法律词语的法律义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探索研究古代专科词义微观语义结构的思路。将一个法律义位分析为主体义征和附加义征,前者包括类义征和表义征,后者主要包括评价义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