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从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两个方面考察机构投资者整体以及包括基金、券商、QFII、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在内的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差异性,基于2005年至2009年沪深两市874家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整体对高管薪酬存在显著的影响,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有效地提高了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不同机构投资者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只有基金对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表现出显著影响,而QFII、券商、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对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不存在影响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3.
公司治理与高管薪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管薪酬是公司治理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持股人与高管双方的利益关系,重点探讨了持股人应如何对高管进行控制和激励,一方面,好的公司治理立法,可以加强持股人对高管行为的控制;另一方面,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可以促使高管发挥充分的积极性,为公司创造理想的利润。  相似文献   

4.
王谨乐  史永东 《管理科学》2018,21(7):113-126
基于2004年—2012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高管变更的视角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并尝试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解析高管变更事件对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对于那些业绩亏损的公司,机构投资者的撤离能够形成较强的外部压力,迫使当任高管离职.而对于那些业绩仍然维持盈利的公司,机构投资者的施压作用则不明显.总体上,业绩好坏始终是公司高管被迫离任的主要原因,而机构投资者则是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高管强制变更会被机构投资者解读为负面信号,新高管的上任并不会挽回机构投资者的持股信心.第三,噪音交易者(中小个体投资者)倾向于将亏损公司的高管变更事件解读为利好消息,其踊跃买入行为则构成了公司股价在高管强制变更后发生波动加剧现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朱蕾  葛颖 《经营管理者》2009,(21):317-317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高管薪酬机制的合理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个合理的高管薪酬机制既能有效激励经营者,又能约束经营者的自利行为。反之,不合理的薪酬机制则会让经营者不顾公司利益去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文主要讨论高管薪酬机制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其中我国高管薪酬机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雷霆  周嘉南 《管理科学》2014,27(6):12-26
高管薪酬激励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中国股权激励机制的推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可能影响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利用基于真实数据的混合截面模型预测公司盈余,在此基础上通过GLS模型、OJN模型和GGM模型估算权益资本成本,以股权分置改革后2007年至201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股改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高管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已成为高管内部薪酬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在股权激励作用下,高管内部薪酬差距的扩大增加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与非国有控股企业相比,国有控股企业中股权激励与高管内部薪酬差距的相互作用与权益资本成本敏感性更高。研究结论为高管薪酬激励制度的完善提供重要启示,也为投资者识别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新股发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研究认为基于会计信息的高管薪酬制度安排是高管实施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本文以新股发行过程为特定的研究背景,实证考察发行公司会计信息对高管薪酬激励产生的直接影响。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2001-2007年的新股发行公司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下,公司高管通过盈余管理显著提高了货币薪酬水平。第二,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发行公司与没有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发行公司相比,前者现金流量的平均水平显著较低,而操控性应计的平均水平显著较高,表明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公司很可能普遍存在收益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增加了其股权激励价值。近几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高速增长以及相关约束机制的缺乏很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4年—2012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高管变更的视角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并尝试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解析高管变更事件对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对于那些业绩亏损的公司,机构投资者的撤离能够形成较强的外部压力,迫使当任高管离职.而对于那些业绩仍然维持盈利的公司,机构投资者的施压作用则不明显.总体上,业绩好坏始终是公司高管被迫离任的主要原因,而机构投资者则是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高管强制变更会被机构投资者解读为负面信号,新高管的上任并不会挽回机构投资者的持股信心.第三,噪音交易者(中小个体投资者)倾向于将亏损公司的高管变更事件解读为利好消息,其踊跃买入行为则构成了公司股价在高管强制变更后发生波动加剧现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作为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的中小投资者,其重要性愈来愈受到监管者的关注,加强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对加快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从机构投资者持股角度,实证研究其对中小投资者利益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有利于维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组织因素与高管薪酬:跨层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管薪酬决定的现有研究停留在单一层面和对高管的人力资本关注不足的问题,本文获取了2007-2009年在深沪两地上市公司的17368个高管个体样本与对应的1923个组织样本,通过构建跨层次模型(HLM)研究发现,在个体层面上,高管人力资本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组织层面,公司绩效、公司规模、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监事会规模、无形资产比例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体层面因素解释高管薪酬的总变异与组织因素解释高管薪酬的总变异接近相等.依据国有股比例分类,本文通过构建HLM发现,当国有股比例在50%以上时,公司规模、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无形资产比例(负向)与高管薪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之间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机构持股与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薪酬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国内学术界目前研究涉及较少的领域。但随着实践发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检验了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薪酬的影响。结果发现从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薪酬机制关系的角度,仅有微弱的证据可以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能够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并影响上市公司的薪酬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机构投资者、流动性与信息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考察了机构持股、流动性以及二者的交互项对信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3种不同的信息效率测度,机构持股比例的增加以及流动性水平的提高均会促进信息效率。进一步,通过引入机构持股与流动性的交互作用,发现中国证券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流动性水平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信息效率。这可能是因为伴随着高的交易量,机构投资者利用私有信息增持股份的信息被更多的投资者获取并加以模仿,导致股价有偏(如羊群行为)且所承载的私有信息减少,从而减弱了信息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因素,本文将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和散户投资者的情绪结合起来,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为背景建立模型,对IPO破发或抑价产生的微观机制给出一种理论上的解释。模型结论表明:IPO是否破发主要取决于散户投资者的情绪,而不是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并且散户投资者情绪越乐观,IPO破发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发现IPO首日回报率与散户投资者情绪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负相关。以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披露网下具体报价情况的477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了模型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如何提高IPO发行效率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机构投资者一直以具有较好的选股能力立足于资本市场。本文利用2004-2007年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信息透明度角度检验机构投资者的选股能力。实证研究发现:与预期一样,在信息透明度评级较高的公司,机构持股比例会较高和持股机构数目会较多,短线机构持股比例会较高;在信息透明度评级上升的公司,机构会调高持股比例和增加机构数目,短线机构会调高持股比例,长线机构投资者并不会基于信息透明度评级的变化调节其持股比例;与预期相反,在信息透明度评级较高的公司长线机构持股比例会较高。因此,提高公司持股机构化的同时拓宽机构投资者信息获取通道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论述其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系统全面地对比分析了古典———经理主导———机构股东主导的三种公司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成熟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现状和国情,阐述了通过发展中国机构投资者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17.
攀登  施东晖 《管理评论》2004,16(11):16-22
在对投资者订单主动性科学定义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上海证券交易所180指数的180只成份股票在2003年10月初到2004年3月末六个月共117个交易日的逐笔申报和成交数据.对我国上海股票市场中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订单主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投资者的平均订单主动性为负值,说明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提交的订单给市场提供了流动性.而机构投资者的平均订单主动性为正值,为证券市场中流动性的需要者;交易价格变化,价差、订单的不平衡、订单规模这四个因素都对订单的主动性有显著影响.但是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订单主动性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罗付岩 《管理评论》2015,(3):174-184
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期限与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关系视角,分析不同投资期限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使用Gaspar等指标,把机构投资者分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和短期机构投资者,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3-2011年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预期一致,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体现其公司治理效应,即与盈余管理及正向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短期机构投资者比例越高,越能体现其投资的短视行为,即与盈余管理及正向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长期机构投资占优和短期机构投资占优分别体现其公司治理效应和信息交易效应,说明只有长期机构投资者才能参与公司治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提高长线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建立长线机构投资者的激励机制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利用日内交易数据构建订单流不平衡指标,考察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应计信息的即时反应情况及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意外盈余为正的前提下,根据应计利润水平采取反转交易策略,买入(卖出)低(高)应计公司股票;受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低应计(高应计)公司股价在盈余公告后短期内上涨(下跌),在公告后长期则下跌(上涨),股价在整个区间内经历反转;通过构建套利组合研究发现,公司应计对股票盈余公告后长期收益的正向预测能力,不能完全被基于风险的资产定价模型所解释,说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造成股价过度反应,导致市场对公司应计项目错误定价.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2005-2010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分析了基于经营活动特征的高管舞弊机会对薪金差距和股权激励差距两类高管薪酬差距设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经营性舞弊机会增加时,薪酬设定者倾向于提高高管薪金差距,锦标赛理论的预测有效。但与此同时高管间股权激励差距却缩小了。针对舞弊机会的增加,企业在薪酬设定中体现出激励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