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中,长诗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中间代”诗人个性写作的魅力,而且可以发现当代长诗写作开阔的创造空间。这是”中间代”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间代”长诗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间代”诗人的长诗创作是突破艺术成规和彰显诗人创造个性的诗歌写作,是对当代长诗写作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以来,“中间代”诗人已经在“诗路”上前行了20余载,与他们取得的成就相反,这拨诗人从命名到写作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使其内心呈现出难以排遣的精神焦虑与压迫感.而作为沉潜、内敛的一代,他们面对物化时代的文学生存环境,却以坚韧的性格和不断精进的诗艺手法,守护着诗歌的尊严,为诗坛树立了一面精神风旗.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以降,由于“中间代”诗人和研究者共同的努力,“中间代”诗歌也逐步走出历史的遮蔽,以丰富多样的文本世界吸引住诗坛的目光。他们秉承诗歌艺术的多元化旨向,拓宽了“及物”写作的表现空间,以口语语感的平滑流动,描摹日常生活的意趣,并汲取各种文体的优长,打造圆润、纯熟的诗艺理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中间代”这一诗学命名的意义、特点和局限 ,并对中间代诗人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写作倾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间代"诗人在命名之前,曾长期处于诗坛边缘,并被有意地漠视和忽略。作为夹缝中的一代,他们在成长时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精神的裂变,童年、少年的"文革往事"、1980年代文学的启蒙,以及1990年代后商业化浪潮的侵蚀,无不在他们的诗中打上鲜明的烙印,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精神履历。  相似文献   

6.
在"中间代"诗人的创作中,长诗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不仅可以发现"中间代"诗人个性写作的魅力,而且可以发现当代长诗写作开阔的创造空间.这是"中间代"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间代"长诗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间代"诗人的长诗创作是突破艺术成规和彰显诗人创造个性的诗歌写作,是对当代长诗写作的整体性提升.  相似文献   

7.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8.
鲁迅最初使用“中间物”一词,是他在1920年翻译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部分时所选择采用的一个语词。从其最初的语境看,为中国将来出现“真的人”做准备,是鲁迅“中间物”概念的核心内涵。在此意义的形成过程中,纠结着进化论思想与尼采“超人”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间代"诗歌的叙述多有矛盾、互相龃龉,这反映了"中间代"诗歌概念的不严密、含混与暧昧。但作为一次诗歌命名与运作,它是一次成功的逆袭,实现了其"反抗"与"凸显"的两方面的目的。"中间代"诗歌概念的生命力仍有赖于"中间代"代表性诗人的继续成长与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尖子生"、"学困生"、"问题生"很容易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而"中间学生"往往成为被遗忘的"灰色儿童"。然而这些"中间学生",可能是"优秀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是"学困生"的预备队。因此,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中间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丁俊博士的"中间主义"研究课题,是伊斯兰教研究领域中独具特色的开拓之作,他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学术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克服既有理论对城乡关系的过度简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实践悖论,本文借助"空间—过程"分析策略呈现出一个城乡关系的"中间地带",即城乡资源转移的发生学领域和结构性存在。作为一种特定的市场结构,"中间地带"表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二是充当行政壁垒的着力点。"中间地带"对城乡资源转移具有一种"双重扩差机制"。其中,市场地位优势扩大了激励性落差,行政壁垒则扩大了前提性落差。双重扩差机制的后果表明,城乡资源转移的结果并不是城市剥夺农村,而是"中间地带"对城乡两端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双向剥夺",具体表现为压缩生产主体的利益空间和增加消费主体的消费成本。但是,"中间地带"的"双重扩差机制"和"双向剥夺"对城乡居民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上述"中间地带"的理论图式不仅澄清了城乡关系的发生结构,而且为我们理解中国城乡关系的实践悖论和检视相关政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和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三代"诗歌运动结束之后,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种原因,有的诗人选择了放弃诗歌,还有的诗人则选择留守在现场,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经过了90年代这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不少诗人在新世纪又返归诗坛,重新创作。他们在新世纪的持续性写作,既可能是对80年代诗歌传统的一种精神延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以来诗歌格局的形成和诗歌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晚年恩格斯的“中间因素”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在晚年提出的著名的“中间因素”理论 ,揭示了社会意识受社会经济因素制约的客观过程和途径 ,极大地补充、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其后 ,普列汉诺夫对恩格斯提出的“中间因素”的构成、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和研究 ,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恩格斯的“中间因素”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一切都是中间物”:鲁迅对宇宙与人生的终极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宇宙与人生的根本观点。作为一种崭新世界观的"一切都是中间物"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在"链子"与"中间物"的关系上,突出"中间物"的本体地位和独立价值;从"一切都是中间物"出发,承认"偏至",拒绝"普遍、永久、完全";在"过去———现在———将来"三环中突显"现在",在"天国———地上———地狱"三世中执着"地上",在有限的"中间物"中追求终极;"走",是超越"进化"与"轮回"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泰勒公式"中间点函数"的可微性,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了泰勒公式"中间点函数"在点a处的一阶可微性,并举例说明本文结果的有效性与广泛性.  相似文献   

18.
"中生代":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诗歌发展至新世纪初,一批主要是1960年代出生(也包括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生)的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渐渐为人所瞩目。当代诗坛也出现了相关的命名问题。从这一类诗人与“第三代”、“70后”诗人迥异的精神背景和写作取向、文本价值等方面思考问题,可以探悉到他们的写作具有不能以历史时间的“代”可以划分的“非代性”,以及无法成为流派、“集体”的成就突出的个人化风格。在此基础上,“中生代”的命名更有其合理性。有意识地运用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地质学名词,表明命名者看重的不是诗人在历史时间中占据什么位置, 而是强调他们的写作状态作为诗歌写作的一种精神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赖特提出了"中间阶级"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中间阶级",但其大部分会成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两极对立的社会。分析赖特与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的内容,并进行了比较,以准确把握赖特和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根据我国初级阶段的实际,探讨更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对人性的书写,进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陷入全面萧索状态。而在主流文学之外,既有一批老作家延续着他们的文学创作生命,也有一批文坛新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从事的"地下写作"依然坚守着艺术的自由领地。"地下写作"与主流文学相比所具有的重大而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对人性的弘扬,尤其体现在对爱情的赞颂和对女性品格的重视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