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松年 《决策》2004,(12):12-13
现代法治政府的标准是,通过行政诉讼法,以及更基本的法律和公民的权利,来规范政府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有权利就要有救济",这是现代法治国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来看,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各种不法侵害后,法律应当赋予公民寻求和获得救济的渠道,如此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救济一词针对国家行政公权力,专指公民合法权益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受到侵犯而采取的救济手段。本文立足于现实中的案例,对我国现行行政救济制度的问题,笔者希望此文对行政救济制度的更加完善有些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建立和完善法治政府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电视调解类节目不断涌现并迅速走红后,由于其容丰富、生动直观等优势,深受广大观众的关注,其所具有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价值也引起专家和政府的重视。本文以电视媒体为例,深入探讨电视媒体调解的功能和做法,寻求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公众法治意识的提升来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
  一、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概述
  国内学者在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模式设计上,可分为宏观方面的“客体外生型培育模式”和微观方面的“主体内生型培育模式”。“客体外生型培育模式”强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1“主体内生型培育模式”则强调要从公民个体层面,将相关的法治理念和精神诉求深植于公民的人格系统,形成一种内涵有法治意识的公民文化,而后又将这些价值观认同或公民文化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模式。2笔者认为,无论是外生型还是内生型培育模式,在公民法治意识培育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公众的认同,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及有效的培育。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需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而认同是公民法治意识形成的前提和关键。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认同是个体对规则本身的意义认知,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唯有认同“人”才会不折不扣地遵从和执行制度规范。因此,如何实现大众对规则的认同,是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如何培养具有法律信仰的公民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中国人民在传统的人治社会生存数千年,法律权威一直服从于行政权力,因此当下的中国公民如何能感受到法治社会的优越之处,就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其中法律素质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重点分析高校中的法律教育,主要提出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6.
师素丽 《经营管理者》2011,(2X):302-302
行政紧急处置权的合理行使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公民权利保障,但由于这一权力的特殊性也导致其很可能被不当行使,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因此这一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法治、比例原则,并赋予公民抵抗权。  相似文献   

7.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这是现代行政法治原则的基本要义。在行政侵权赔偿领域,公务员行政赔偿责任制度涉及到公民、公务员和行政主体三方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法国公务员行政赔偿责任制度作一简要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相关制度构建和完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正>四中全会虽然提出了法治社会的说法,但是我觉得讨论还不够。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人和干部,把法治社会理解成教育公民守法,把法治社会仅仅当作一个守法的社会。当然守法社会是法治社会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现代社会是民主、自治、法治的社会,它不仅  相似文献   

9.
社区自治是社区建设必然发展的结果与要求。社区自治不仅仅是居委会或村委会的自治,其自治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还包括其他各种中介组织。实现社区自治的关键在于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但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区自治组织的"准行政化"及社区内的社会关联度较低,致使社区参与严重不足。克服参与不足不仅要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还要通过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发展社区意识来构建社区内的社会关联。  相似文献   

10.
权力自觉和权利自治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两大主题,其中权力自觉又是权利自治的关键依托,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诉求。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权力自觉面临现实挑战:权力工具化,出现权力寻租;权力扭曲化,呈现权力任性;权力人治化,显现权力随性;权力懈怠化,浮现权力惰性。为此,必须推行阳光行政,督进权力自觉;完善考评机制,推进权力自觉;加强官德修养,促进权力自觉;培育法治文化,增进权力自觉。  相似文献   

11.
正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应坚持自治为本、德法结合,将自治、法治、德治的原则和技术有机嵌入治理实践中,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最终达成乡村善治。自治为本,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村民自治就是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本要求,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法治框架下依法处理自己的事务。法治保障,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需要尽快完善农业  相似文献   

12.
肖伟 《经营管理者》2009,(22):270-270
行政指标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行政指标制度仍然大量存在,且暴露了不少问题。反思我国目前行政指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障公民权益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和必然要求,依法行政也是正确行使行政权的基本准则和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建设法治政府、实现依法行政这一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如何正确依法行政已严峻地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依法行政既要防止行政权的缺失,保障政府有效施行政管理;又要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本文拟从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并具有法定行政职权的基层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机关或被依法授权、委托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简称基层行政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如…  相似文献   

14.
未来中国改革,重在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创新政府"。这五大政府理念是"新行政精神"的基础架构。"新行政精神"具体可概括为十大理念。一是法治精神。要依据法律治理行政机关做出的行为而非管制公民的活动。二是理性精神。要在不同价值之间找到各自的分量,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理顺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解决基层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威问题;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解决村民自治缺少经验和各地工作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低、民主素养差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解决村民自治的社会法治环境差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俞聪 《决策与信息》2011,(11):30-30
行政听证制度作为公民参与行政的一项重要制度,已成为现代民主实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是保障行政相对人中辩权利最重要、最关键的程序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中的听证程序的不同,来阐述听证程序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行政补偿制度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与内容.目前,我们国家的行政补偿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2011年1月19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经国务院第141次常务会议通过.该行政法规的出台是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一大进步,本文通过对该法规的解读与总结来尝试探讨我国行政补偿制度发展与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李蕾 《决策咨询通讯》2007,(2):26-27,36
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在村民自治过程中,乡镇行政的过度干预与村民自治功能萎缩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失衡。要改善这一关系,一是要依法改善乡镇治理体制和方式,界定村务与政务,增设派出机构,为村民自治提供广阔的空间,二是要落实村民自治各个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村民自治结构,平衡和规范自治权力内部关系,努力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司法行政工作而言,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法治,则是永远不变的旋律。近年来,斫口区司法局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法治单位创建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健全法治监督,强化执政水平,实现司法为民,使法治成为破解司法行政发展难题、扎实服务民生、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2014年6月,我局被评为“湖北省首批法治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相似文献   

20.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在注重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同时,更加重视全面提升农民法治意识,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督促政府依法行政,实现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完善农村法律体系,呼唤法制创新,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将农村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真正当家作主;让农民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引领精神文明.总之,新农村建设,期盼法治先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