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线话题     
怀念2006《摩客生活时报》2006年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这一刻,所有的欢笑或是眼泪,都是为了纪念过去一整年里所有的收获、所有的失去。2007年在路上《城市画报》《在路上》,垮掉的一代、一本书、一群人、一种生活方式,今天我们提起这个话题,主要是想从一个已经存在的完整案例中,试图认识一个群体和一种思潮如何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相似文献   

2.
贝淡宁  洪浩 《求是学刊》2007,34(2):5-14
与大多数宗教或哲学体系相比,儒家学说是相对“此世”的,它的目标是提升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此外,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它接纳了我们这些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被加以塑造的人,并旨在尽可能地减少我们难以根除的缺陷。“礼”的一个重要功能正是教化人们相互影响的方式,礼的缺失就会导致个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艰难,尤其是对弱者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和社会学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人们在日益广阔地向外在空间开拓的同时,不断深入地开拓内在空间。所谓内在空间,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指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在社会学研究中发展着一个重要分支,即关于自我和个性的社会学,对自我和个性的深入探究,不能不接触到这样一个现实的科学问题:人的内在世界是否具有生物界限?这个意思换成通俗的话,就是:八十岁学吹打真是可能的吗?如果从个体来说确存在着智力和体力的年龄制约性的话,那么,对于群体和社会,是否同样内含着一个生物学的世代周期问题呢?也许提及这一点是毫无新鲜感可言的了,但是,困难的是,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群体和社会,究竟是生命周期制约性大呢,还是社会周期的制约性大?社会周期能否塑造和重建人的生命周期?这是近几年来世界性的尖端课题。这一度被人们作为生物社会学的伪科学课题而搁在一边的问题,随着人的自身生产以及创造性儿童培养等现实任务而被重新提到了科学的讲坛上。可以说,这个看似玄虚的问题,却构成了几乎所有社会工作的一个理论基础。离休的年龄档子是否必要,应该定在那一点为宜;青年婚龄究竟以多大为好,从而不至于造成早婚影响人口计划,又不至于过晚结婚造成“性饥饿”和“老姑娘”;社会应该不应该容纳和鼓励“天性特别”乃至具有某种生物性的特异功能的“天才”,还是把他们看作离规的怪人……。当然,当一大批数量达到人口的几分之一的人们由于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原因,而使正常的生物性的人生周期和就学就业创造等社会性的人生周期发生脱节的时候,更应该冷静地考虑:社会为了弥补这一点,应当采取怎样合乎科学的措施来帮助这些人们“重建”他们的人生周期?个人为了弥补这一点,又该取怎样的科学态度呢?徐茂昌写的。“‘老三届’:人生周期和历史周期”一文,试图用三个个案来提出这一问题,他的理论构思是蕴含在形象化的叙述之中的。粗粗读过恐怕未必看得出这一点,所以,我们写了这一段稍嫌长了点的按语加以挑明,并用一篇译文加以匹配,以期适当地深化一下这个课题,引起大家的兴趣。幕开了,敬请大家一起把戏唱下去吧。  相似文献   

4.
关于拉丁美洲哲学,对那些不具体了解拉丁美洲人思想发展的人来说,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它是否存在。他们会问:“拉丁美洲哲学存在吗?”或“哲学在拉丁美洲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哲学一般是不与任何特定的民族与文化限定相联系的。在论及拉丁美洲哲学这一题目之前,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是:目前盛行的哲学概念包括哪些东西。也就是说,必须首先分析我们对哲学本质的理解。否则,我们关于拉丁美洲哲学是存在或是不存在的主张就可能被混淆或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5.
目前,西方历史学界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所发生的转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如法国年鉴杂志编辑部主任葛涅在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历史研究的重点已经从个人所属的阶级或群体的属性转向个人本身,从历史的必然性走向偶然性、从历史的决定论变成为关注历史情境之下的多重选择.这样的一种研究转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在这一转向中,西方历史学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目前正在思考着什么.  相似文献   

6.
困惑的一代     
他们出生于H.马尔库塞发表《乌托邦的终结》一书的那个时代。他们是由在1968年5月愉快地推翻一切模式的父辈培养起来的一代。现在,他们迈进了失业社会,指责其父母只给他们留下了一种装璜门面的遗产。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广告员都在观察他们。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想做什么?他们对未来的法国有何影响?在美国,这个年龄段的人被称为“X的一代力,即未知的一代。这一代人有一种时尚,即“grunge”,这种时尚已跨越大西洋。  相似文献   

7.
个人和文明的关系是我们考察文化心理学的人类学起源的一个总结性题目。在这个题目之下,我们可以浏览一下有关个人与文明之间既存关系的一些理论。从我们的目的出发,可以区分出四种不同的理论。然而,这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我们可以恰如其分地把它们看作是同一理论的四个方面。1.社会宿命论——第一种理论是关于社会命运的理论。这种理论尤为强调文明的起源和变化的重要性。相信社会命运的那些人把文明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绝对的整体,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力量和影响。这样,文明被看作是超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或人类生活的具体事件之外的一系  相似文献   

8.
“总而言之,得使她感到自己是一个女性,是一个真正的女性。” 苏姗说得很对。我同许多妇女交谈过,她们都说有同感。一代妇女所需要的并不是原始的性生活,而是“同男性一起互相欣赏各自异同的体验。”这话究竟是指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技巧、仪表和体态才能引起女性的兴趣呢?或者换句话说,妇女期望人从男人那里得到些什么呢?经过调查,我发现妇女对男人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下列三种气质:  相似文献   

9.
美学的前途如何,这是目前美学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都很关心的问题。几千年来,人类对审美问题绞尽了脑汁,创立了五花八门的学说,造成了一个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古至今,大家各说一通,没有一种观点无懈可击,也没有一个美学家能被不同学派说服。称为“美学原理”的东西不断出现,但除了作者本人及其学徒之外,谁也不把它们当原理看,因为它们实际上也不过是某种假说。同时,尽管在美学领域不断重复“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却至今收效甚微,美学基本上仍停留在纯理论上。在许多人看来,它不仅对国计民生毫无意义,就是对艺术创作也没有什么大关系。每当它要指导艺术创作或其他审美实践时,便立即显示出无用、可笑和讨厌。于是,很多人发生了疑问:美学是一门科学吗?它能继续存在下去吗?未来的社会需要美学吗?美学将是什么样子?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为了摆脱困境,现在应当怎么办?这些问题尖锐地摆在美学工作者面前,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0.
刘同昌 《社会》2004,(12):20-24
研究背景及方法 1.研究背景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的一个阶段,它通常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空巢"是一个寓意深长、形象生动的用词,它十分贴切地表达了现代社会家庭周期中代际关系的演变特征。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  相似文献   

11.
对一个国家来说,有怎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有怎样的生活消费水平.对个人来说,有怎样的收入水平,就会有怎样的生活消费水平.收入分配是连接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居民个人消费状况的纽带.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那么,究竞怎样看待这些现象?它与收入分配有什么关系?我们应当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调整来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发展呢?对此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张桂农 《生存》2020,(11):0223-0224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一种非意识的不自觉的行为,它是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而持久的动力定型。因此,“文如其人,字如其表。”字写得如何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性格、气质、风度等。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写字的过程与方法,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与强化才能形成动力定势,进而成为学生受益一生的良好写字习惯。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愿意相信并认为自己有过心灵感应的体验。我们为什么相信心灵感应?心理学家的解释是:我们需要相信它!数据:多少人相信?非常相信和有些相信:36.0%;"不太相信"和"完全不信"的比例总计为42.2%;有20.1%的人选择"说不清楚"。数据显示,公众相信心灵感应的比例相当高。——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2年,《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的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4.
(一)对当代南亚的跨学科研究有关南亚的许多最令人感兴趣的、最重要的问题都涉及多种学科。决定人口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的文化因素是什么?生活在南亚地区的人何时依据其所属阶级、语言或种姓集团或宗教而确定自己的身份?影响生产率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是什么?什么决定政治抗议的时间和地点?人们什么时候向政府提出抗议,或彼此互提抗议?我们如何解释南亚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15.
虽然美国目前的经济经常被称为“信息时代”,但是,至于信息时代意味着什么或信息业由什么构成,事实上并无明确的解释。我们从事信息活动的人当然确信自己的努力是对我们的公司和国家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们都遇到这样的挑战,即如何使人们相信与我们活动相联系的计算机系统、远程通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确实能对公司的利益或公共的福利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脚步是如此迅捷,历史的前进又是如此激动人心。《学习与探索》在我们中华民族空前的历史进步时期里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年的时间不能说短,但对于一个刊物来说,十年便只是它的幼年岁月。《学习与探索》是要继续存在和成长的,要有它的20年、50年、100年……同如此漫长的时间相比,十年难道还不就是幼年岁月吗? 然而,《学习与探索》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在这十年里它和我们国家一起经历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并在这个转折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理论贡献。这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它成熟  相似文献   

17.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自己的语言怀有特殊的情感;人类不但使用语言、依赖语言,同时还惧怕语言和崇敬语言。但是,人类对语言的畏惧和崇敬能否归结为人类对语言的图腾崇拜呢?人类文化中存在“语言图腾”现象吗?本文试图就人类对其语言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情感以及这种情感的内容、形式和差异做一个尝试性的探讨。一、图腾与“语言图腾”图腾系指保护人或其祖先。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某种物,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狭义上讲,图腾仅指原始部落人相信某物(实体或  相似文献   

18.
王璇 《社科纵横》2008,23(1):169-171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难以令人忘怀的一部小说之一.尽管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明白他们仅仅在读着一个虚构的故事,仍旧相信这是最真实的心灵语言.读着小说,我们仿佛也活在那一瞬间,和主人公一起应对顿悟、冲突还有突如其来的转折.叙述者所有的描述都基于过去的时态,可过去的在小说家笔下变成了现在时.可认真想来,为什么历经沧海桑田,这本小说还散发着它的不变的魅力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当我们在阅读<简·爱>时,我们就成了简·爱,不仅因为我们沉浸在两位主人公知己的惺惺相惜的罗曼史中,而且是因为我们早已被女主人公简·爱的美丽性格深深感化了:我们学着怎样是自尊自爱,怎样是独立平等,还有怎样去爱,这些都成为了全世界共享的永远探索不完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9.
回溯文学艺术发展的长河,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发展的长河之中,创新总是一个闪光的跳跃。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一谁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实现这种跳跃?谁不希冀自己的艺术作品魅力长久、恒古常青?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现实:在进行着主动性创新活动的艺术家也许有几百、几千、几万,然而能够获得创新成果的人却微乎其微。莱辛说是五十个中间有一个,实际上还达不到这个比例。这是为什么?难道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个人的原因?难道建立创新功勋的艺术家,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才华出众、先天条件特别好吗?当然,我们不是想忽略或否定个人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是想通过社会学的分析,为认识文艺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20.
请永远相信,这世界一直都是有付出才有回馈。"哦!我们正经历此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我越来越憎恨这一类型没有意义的美国白人谈话。我们的时代真的那么糟吗?以一位犹太人的坐标,如果年岁50以上,他的父母亲便是被丢到毒瓦斯炉烧掉的那一代;而以一位中国大陆家庭的后代来看,今天物质生活丰饶,大冰箱冷气汽车,不少人每日最大的烦恼竟是肥胖……这要让人如何想象像伯南克的这句话,"此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