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文学是旅游者以文学形式吟咏、记述旅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描绘壮关河山、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内容,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多民族在一块土地上长期共同居住、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形成了红河特有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红河独特的民俗风情特征。这些民俗风情有利于建构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玲 《兰州学刊》2005,(6):224-224,341
民族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范畴,是一笔十分宝贵的旅游资源.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文明的今天,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民族意识在历史学上是一个比较模糊、颇难界定的概念。在心理学上它是指“由共同经济生活、居住区域、语言习惯及传统等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对自己民族的归属、地位、责任、利益及历史使命的认识”。本文所论述的日本近代民族意识即使用的心理学概念。民族意识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生活条件所决定,它的形成与变化影响着该民族的国家发展。探讨日本近  相似文献   

4.
论民俗风情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行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风情旅游消费行为是指旅游消费者收集信息、购买、享用、评价用以满足需要的旅游项目和设施所表现出的一切体脑活动.它是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需要的激发或购买动机的形成、了解、选择、购买、评价所购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给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已任的文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它要求文学为开发、宣传旅游景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服务,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的文艺工作者不负时代的重托,创作了大量的描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的优美篇章,形成了以反映旅游景观为轴心的文学作品序列。本文拟从旅游景观的角度,把这类文学作品序列,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看待,并与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 一:景观文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景观文学,是指以旅游景观为摹写对象或与旅游景观有关的文学作品及其文学现象,它是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众多的作家资源、故事情节资源、小说场所资源以及山水诗歌资源,它们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而丰富的文学旅游资源。这些文学旅游景观或独立成景、或作为陪衬,与其它人文(或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大大地增加了旅游地的吸引力。明白文学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旅游经营者是至关重要的。在旅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旅游经营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先发制人的魄力,文为景用,借文生金,探讨文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文学对旅游者文化精神需求的影响作用,在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和促销上大做文章,以期取得…  相似文献   

7.
民族品牌是民族经济提升和赢利的重要组成因素.旅游品牌的差异化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注重民族地区旅游品牌策划的差异性设计,突出自然景物的地域特质性、旅游产品的地理标志性、民俗风情的文化特色性等,是凸显民族旅游品牌个性形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风情旅游是以观光、休闲、体验与参与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广泛散布于乡村和城市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储备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旅游与生活一体化的构想为建立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保证,也为民族民间文化指出了实现自我拯救的有效途径。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中必须打破中心与边缘、旁观与参与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表达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主体在从事文学创作时,为达到既定的写作目的和效用,必然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和篇幅、组织结构等,这样,就使文学产生了不同的类别,也就是各具特征的文学体裁.与世界各民族文学开始产生时的情况一样,在彝族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在彝族古代诗学中,诗歌是最主要的、而且几乎是唯一的书面文学体裁类别.这与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的发展态势和彝民族自古以来的诗性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诗歌体例成为彝族诗学家们普遍关注、共同探讨的重要论题.在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等诗论著作中,都对彝族诗歌体裁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详尽的分析,形成了他们各自独到的诗歌体裁论说.  相似文献   

10.
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生活着120多万哈尼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哈尼族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了独特的梯田稻作文化,并形成一个人地和谐共处的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营销比较薄弱,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因而,研究元阳梯田的旅游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拓展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市场,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红河州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树建旅游支柱产业,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越字古代写为成,是中原华夏族对东亚南部使用成的人们共同体的专称。随着汉民族对越民族群体了解的深人,并针对越民族群体分布广、支系多这一历史特点,汉族史家便将越民族群体称为“百越”。南朝时期,百越后裔分布区成为有显著特点的两大片,一片是红河三角洲及红河以东地区居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俚、僚;一片是红河以西以鸠僚为代表的掸泰先民,这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以百越民族群体为主发展而来的壮侗语族各族的分布格局。从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及语言来看,海南黎族不是苗族。  相似文献   

13.
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宁 《东南学术》2004,(2):155-156
在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意义上,提出多中心主义的、跨越国家界限、以文学想象为疆域的"文学中华"概念.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世界华文文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世界华文文学,指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所有用汉语写作的文学,它形成一个精神共同体,使用同一的语言,源于共同文学传统的审美价值,拥有共同的作者群、读者群、媒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社区构成其现实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为华文文学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整体主义视野内研究世界华文文学,无论是中国大陆文学,台港澳地区、东南亚或欧美与澳新的华文文学,均为这一整体中具有功能意义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世界华文文学的不同侧面与特色,代表着世界华文文学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4.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有蒙古族、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达斡尔族等17个民族,是黑龙江省蒙古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境内以蒙古族民俗风情游为主的民族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显著。如何合理地开发民族旅游资源,更好地统筹旅游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杜尔伯特县打造龙江旅游名县、构建第三产业发展战略新高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展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藉此可以探视"乡土中国"的生存本貌。现代文学文本中的民俗风情呈多样展开态势,诸如观照暗陬的宗法制乡村社会的"乡村风情",描叙"古老"和"现代"都市的"都市风情",探究神秘原始世界的"边地风情",表现在近代文明大潮中蜕变的"沿海风情"。凡此种种,都从不同角度昭示着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提升了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罗敏 《江西社会科学》2012,(12):219-221
王西麟“三位一体”的创作思维是指创作紧紧围绕情感表现、技术手段和语言来源三个重要因素来进行,并将这三个因素相互融合,形成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思维.“三位一体”创作思维的形成,要求在努力学习西欧先锋创作技术的同时,更多地学习和研究本民族的音乐语言特征,并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音乐表达作曲家自身独特的感情和思想,这无疑对当下创作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满族作为东北少数民族中一个卓越的代表,以自己特有的民族贡献丰富了关东文化的内涵,推动了关东历史文化的发展。在满族文化与关东文化的互动交融中,满族文化的很多特点和风情已经内化为关东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关东文化深深地打上了满族文化的烙印。文章结合满族的历史贡献,从关东历史的发展,冰雪文化的形成,饮食文化的创造,民俗风情的展示等方面探究满族在关东文化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表达既结合作家的体验和想象,又含纳和表现民族特质的族群体验,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核心命题.族群体验统一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性认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表达族群体验时,选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类型,接受了潜藏在其中的制度、规范等,裹挟了和现实生存境遇贴得较近的时代观念和精神,同时力图运用各族群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或者本族群古老文化传统中的精魂等.这些策略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民族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情感。“它反映着每个民族自身的祖宗崇拜、族属感情、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共同的文化习俗,以及特别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气度等内容。”就其性质而言,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变迁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学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全球化启动的全球化系统工程刺激着中国文学消费功能急剧凸起,以性、金钱、暴力等为主题的故事和传奇性情节的集体仿同,是商业主义文化向全球渗透的结果,也是中国作家应对全球化的被动策略;民俗风情沦为作家们猎奇逐异的消费原料场,打着"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的幌子"走向世界";仿同与猎奇成就了文学的消费功能,也营造出当代文坛的虚假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