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修辞心理学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修辞学的研究在中国由来已久,研究成就亦较大。但目前修辞学界还囿于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描写总结的旧有模式,而对修辞诸现象生成的深层心理因由的探讨则少有关注。为了使修辞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我们必须实现修辞学研究从说明“当然”到阐释其“所以然”的转变,也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修辞心理学体系。为此,本文就修辞心理学体系建构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并勾勒了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田佳 《国际公关》2023,(16):191-193
古希腊以及中国古代的修辞哲思为现代的修辞流派走向提供思路基础。古希腊对于修辞“说服”的强调以及中国儒家“诚与礼”的要求,使中外公共关系的修辞学派关注形成差异化发展。新修辞学在古典修辞学的基础上展开批判与哲学性思考,形成了新的修辞学研究范式,公共关系不断地汲取修辞学中的养分,助推公共关系修辞学派的发展。在对文献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发现:公共关系修辞学派研究边界存在模糊性;仍无法摆脱“说服”困境;在多元范式的背景下,公关修辞伦理处于动态变化中。未来,中国式修辞学派亟须探索。本文通过梳理中外修辞学派的历史渊源,考察新时代背景下的修辞学认识论方法论,进一步明确修辞学与公共关系的链接与其发展方向,同时,对目前公关修辞流派发展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3.
经传谈修辞     
在拙著《中国修辞学史稿》第二篇(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先秦时代)的《楔子》里,我说“《诗·大雅·板》的‘辞之辑矣,民之治矣。’……等还只是不自觉地偶发的修辞意识。”可是在《中国修辞学史稿》的第十篇(结论)的第一节,我却又比较肯定地说:“这《诗·大雅·板》第二章下半章所说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修辞意识,而且是中国最早的修辞意识。”  相似文献   

4.
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是国外修辞研究引人注目的热点,在过去五十年间主要围绕“中国古典修辞有无论辩”这一传统议题展开。通过探讨中西比较修辞的核心主题、新路径及对话可能,本研究发现中西比较修辞的主要研究点在于中国古典修辞的论辩与非论辩观,提出“争”与“不争”两个概念同时是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的起点和焦点。中西比较修辞研究应超越西方修辞学传统,通过“不争”理念这一落脚点,使中国古典修辞与当代西方修辞理论中的邀请修辞进行跨时空的互动与对话。这一路径能够继承中国修辞传统并突出中国修辞的主体性,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任何“修辞文本”,特别是一些较为复杂的“修辞文本”,是依照一定的结构层次建构起来的。因而在破译“修辞文本”创造者的修辞思维过程及其“文本”的艺术性时,就必须注意修辞结构的层次性问题,以便正确“解构”其“文本”,把握其“文本”的精蕴所在。为此,本文首次提出了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的观点,并对两者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详尽地论述,以期促进修辞学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与形式化。  相似文献   

6.
西方修辞学以修辞为手段,寻找“最佳”的劝说方法,目的是说服听者,彼此沟通。达到同一,是一种方法论。西方修辞学核心内容——修辞即劝说方法研究。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PAC分析理论与西方修辞学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修辞主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修辞策略的影响,以期为提高高校心理辅导员的修辞技巧,增强心理辅导的说服力及影响力寻找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修辞主体论     
一、修辞主体的概念所谓“修辞的主体”,也就是“修辞者”。说得更明白浅显些,也就是说写者。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修辞者”与“说写者”严格说来是有区别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说写者’郴是或都能成为“修辞者”的。所谓“修辞”,就是一种力图使达意传情尽可能圆满的语言调配活动。很明显,既然“修辞”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活动,它的目的是要使达意传情尽可能的圆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说写者作出一番语言调配的努力,并不是任何人不作任何努力都能使达意传情得以圆满的。因此,我们说,只有那些能使自己的达意传清朝着尽可能…  相似文献   

8.
论韩愈、柳宗元的修辞观刘虹中国古代的修辞学,根据修辞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训诂修辞学与文论修辞学两大派。训诂派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修辞现象,研究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好阅读古书时在修辞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好古代书面语中...  相似文献   

9.
修辞与编辑     
吕叔湘先生说:“编辑的任务是把关”。“在编辑要把的关之中,首先是文字关”,刘叶秋编审说:“无论作什么专业的编辑,都需要审稿、改稿、写稿,处处离不开语言文字。”可见,编辑的首要任务是把好文字、语言关,而修辞是直接讲究语言、文字运用的科学,因此,编辑与修辞学有着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10.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提供了注脚。基于媒介文本、实物文本与空间文本的视觉分类来思考视觉修辞现代衍化的三种进路,这不仅是对巴特“图像修辞学”之后的“接着说”,更是以视觉对象为标的修辞实践的精约与细化。如果说媒介修辞澄清了一度以来为修辞实践所忽视的媒介动因,也为技术视觉的修辞学介入找到实践依据,那么实物修辞与空间修辞则将修辞对象拓展到一切可视性场域,在更为隐性的视觉立场探寻修辞意指的可能。这三种向度的修辞实践不仅架构了当代视觉修辞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深入理解当代视觉问题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1.
“三一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体系,包含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语言的本质认识,关于语言的功能价值认识,关于修辞理念的认识。“三一语言学”四个世界理论中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关系,言语修辞的社会和道德教化功能,以及所包含的“修辞以立其诚”的精神,等等,都丰富发展了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2.
"诚"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和审美范畴,它是天道与人道沟通的纽带,是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和心灵交融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美学以诚为美的实质就是以至诚为美,就是追求自由之源、自然之真、本然之善和中和之美。揭橥至诚的审美理路,厘清其文论流变规律,研究至诚之美的丰富文化内涵,不失为当下文论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法学命题(概念)的提出,在法学方法视角,可予以多层面的分析和观察。其中语境视角的条件和预设、修辞视角的摹状和设问、逻辑视角的判断和推论等是在方法论立场上分析该命题能否成立的主要途径。基于如上三种方法和思路,尝试对汉语法学命题成立与否的语境、修辞和逻辑进行三维的处理和论析。在语境方面,汉语法学的文内语境涉及语言运用、语言运用者、华人法学和汉语运用者法学、本土表达和继受表达等问题的界定,而其文外语境则涉及汉语世界的法学家对汉语法学有所创造的功利一价值期待。在修辞方面,对汉语法学一词,可以借用摹状、双关和设问三个方面的修辞格进行深入剖析。在逻辑方面,汉语法学无论从概念(内涵和外延)、判断(真假),还是从推论视角,都有其独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电影语言通过图像、声音等手段,经过编剧、导演、演员、剪辑师等的艺术创造,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而电影修辞使电影产生一种逼近于真实世界的存在感。文章通过对比电影语言与小说语言、电影修辞与小说修辞的差异,利用语言学的理论,探讨电影语言的修辞。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对修辞学基本概念作出界定,然后就修辞学学科品性阐明看法,最后论述了从事理论研究必须遵循的两条原则,即“系统原则”和“实践原则”。在讨论过程中指出,修辞学界许多争论肇始于“研究对象”一语的多义性,论及研究对象必须注意“目标对象”、“资源对象”和“参考对象”的区分。  相似文献   

16.
诠释学与修辞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像逻辑学一样,修辞学在古代曾经是一门"显学"。但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逻辑学在科学中占据显赫位置,而修辞学则渐次失去昔日的重要性。诠释学的兴起,使得修辞学恢复了真理要求辩护者的身份。修辞学不仅谈论美,而且有益于真理的探求和善的获得。修辞学因此正在经历着一场盛况空前的复兴。科学逻辑独霸学术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修辞学在当代已从哲学的辅助性学科上升为主导性学科。  相似文献   

17.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修辞学研究视阈宽广;理论修辞学研究成绩显著;实用修辞学研究成绩斐然;修辞学史研究盛况空前;修辞学流派逐渐诞生;中国修辞学研究传统受到重视。未来修辞学应在如下几个方面继续开拓创新:理论探索需进一步深入;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需进一步结合;现象描写需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建构;国外修辞学研究成果的引进有待拓展;传统修辞学研究成果的继承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9.
儒家“慎独”思想的现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作为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德性,一直备受儒家推崇,其最初的含义为“诚意”,指内心的一种精神状态,后理解为个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做到思想和言行的谨慎有德,后一种含义多被广泛接受。“慎独”有其一定的境界,即应注重不睹不闻的“隐微”处,“隐”和“微”即为“慎独”的两端。儒家“慎独”作为“入德之方”在个人修身中占据了显著地位,但其最初实为儒家出于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推崇的德性,其塑造人民道德高度自律性的性质,是统治阶级管理人民的有效方式。今天我们既要发扬“慎独”注重自身完善的内向思维品质,又应将其从对人的情感压抑中释放出来,伦理存在的价值应建立在真情之上,只有真情投入的道德才会带给人幸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受众对待艾滋病的态度长期以来受媒体的影响很大。文章认为,我国早期媒体报道修辞方式,总体趋于保守、封闭,担心新闻报道会抹黑国家、政府形象,引发社会动乱,报道修辞的着眼点往往是隐匿某些情况,这不利于百姓正确、科学地面对疾病。在今天信息公开的社会背景下,媒体仍需要讲究修辞敏感性。只有及时沟通信息,尊重当事人隐私,监测疫情变化,排除社会隐患,才能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