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编辑美学原则与编辑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编辑活动中,编辑总是根据其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对编辑对象进行编辑加工处理,使之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反映和表现自然与现实,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编辑美。编辑审美创造活动与其他审美创造活动一样,亦须遵循其自身固有的活动规律和一般的审美行为的共同准则,即编辑美学原则。它们贯穿于编辑活动的整个过程。一、编辑应遵循的美学原则1.简约原则  简单性是客观事物及其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也是其美学特征之一。正确把握和体现编辑对象的简单性,亦是指导编辑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准则,我们称其为简约原则。…  相似文献   

2.
编辑美学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编辑美学是研究编辑实践中审美关系和编辑美表现方法的科学 ,是编辑学和美学、科学美学、工艺美学、科学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以编辑实践中的审美关系为基本内容 ,具体研究编辑的审美心理、编辑对象的审美标准、编辑物化产品的编排美学原则和装帧的美学特征、编辑美的创造活动和编辑的美学素养等。通过研究 ,用这些理论去把握编辑工作的规律 ,以进行更美、更丰富的科学文化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3.
美是来自三维性的一种合力:主观的个人审美心理,客观的审美对象属性,社会客观性的社会审美经验。这种合力固然在美学理论研究上可以得出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一元论的结论,但在审美实践中,由于三种力并非经常地作均势的构合,因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审美评价,最终得出不同的审美结论。  相似文献   

4.
传统翻译美学的理论根基薄弱,而符号学与翻译美学的联姻则可以弥补其不足,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关注语言的表征性、符号的逻辑结构、翻译标准的客观性以及符号学的包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提出符号美学的三大原则,即标记性结构原则、弱隐含原则和意义的多项性原则,旨在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用以指导翻译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试述期刊编辑的审美理念及审美展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们根据自身感受与偏爱对某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价值评判,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审美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点;具有时代性与历史传承性相统一的特性;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性;审美又具有直觉性。期刊编辑应具有正确的政治审美理念、至善的道德审美理念、求真的科学审美理念及独特的艺术审美理念。编辑要在策划、组稿、文章编校、出版等几个阶段应充分展示其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6.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审美主体间性的基本构成.理解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认识论上得到沟通,同情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价值论上得到沟通.审美主体间性弥合了二者的分离,实现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达到了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的同一.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导致重视审美理解而忽视审美同情,中国美学偏向审美同情,二者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7.
“理性”是关系到西方古典美学的审美原则的关键词,对理性概念的解读存在多义倾向。论文对古希腊具代表性的美学理论和观点加以梳理,把握理性美的显性特质——客观性、真实性、道德性与和谐性,并进一步探寻这些显性特质下的理性的潜在逻辑。文章试图通过对理性概念的注解,提出古希腊美学中理性特质的层级关系模型,从而使关于古希腊美学乃至西方古典美学的审美活动,在更为完整、多元、立体的“理性”语境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古希腊的美学理论为蓝本,以美学的视角,把握理性美的显性特质——客观性、真实性、道德性与和谐性,并进一步探寻这些显性特质下的理性的潜在逻辑。旨在更为完整、多元、立体的语境下丰富和完善"理性"概念,并尝试为古希腊美学乃至西方古典美学中"理性"审美原则的理解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浅谈编辑美学风格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编辑美学风格的形成与培养郭秀芝何谓编辑的美学风格?准确地说,编辑美学风格是指编辑审美能力对象化实现而集中表现在编辑审美客体上的稳定的、富有个性化的审美指向和美学特征的总和。它包含着编辑审美主体所反映出的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倾向,也包含着编辑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10.
论编辑美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美学是新兴的交叉性学科 ,也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审美观照的产物 ,在编辑工作实践中得以确认和形成 ,并从编辑工作实践出发 ,对编辑活动进行审美反映 ,思考编辑活动中的美学现象或审美规律 ,把编辑活动与文化创造活动结合起来。从编辑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本质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提出了编辑美学的意义就在于以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1.
席勒是近代启蒙主义的美学家和文学家。对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审美主义第一人,也是超越主体性的主体间性美学的鼻祖。席勒虽然是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框架内建立美学理论的,把审美作为达到理性的手段,从而使审美附属于理性,但是,他的美学思想最终突破了理性主义的藩篱,摆脱了美对于理性的依附,走向了审美主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先进的审美意识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在理论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并在斗争实践中实现这种统一,是毛泽东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肯定生活美与艺术美两种美的不同形态的客观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阐释两者的关系,强调文艺家的主体能动性及创作主体与历史主体(艺术对象)的同一性,并对艺术美的创造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原则,深刻揭示了艺术美的审美本质。毛泽东的美论和美感论服从干他的社会革命论,他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他的审美理想铸造了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形态——崇高美。  相似文献   

13.
西方美学是时间性美学,而中国美学是空间性美学;中国哲学不是时间性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而是空间性的,这个空间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气,气流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天人感应,仁民爱物。西方美学通过审美理解消除时间距离而达到自由,因此是理解论美学;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是空间性的活动,通过审美同情(感兴论)超越空间距离,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情景交融)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美善相乐),因此中国空间美学是异于西方的同情论美学。在西方后现代主义重返空间性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空间美学为世界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可望在存在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基础上,确立审美超越现实时间和现实空间的性质,消弭时间和空间的分裂,使理解与同情无别,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重建时空一体的美学,才是中国美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离不开三个理论支点,这就是:一、必须对美与美学研究有一个新的基本定位;二、必须有一个新的美学方法论;三、必须有一个新的具有解释能力的美学基本观点。根据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科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命题:美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是关于美与美学研究的新的基本定位。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功能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提出美学重建的一个新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不问对象“是什么”,只问它“做何用”。根据无数审美实践活动的事实,可以提出“社会关系论美学”的一个新的基本观点,这就是:“示差性”是社会上一切审美价值的最终来源。示差功能、愉悦功能、移情功能,依次构成了美的功能形态发展史上的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一个新的视角,即从新闻理论原则入手,从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时效性、传播性等方面阐发杜甫诗歌的新闻价值、实践意义及深远影响,认为杜诗达到了文学、历史和新闻的统一之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一生都在努力探索男女之间怎样才能达到完满的婚姻关系,即男女双方肉体的和精神的完满结合,体现出他在性爱问题上的美学原则。因此,其作品对性行为的直接描写,也便是对性符号的超越。本文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劳伦斯的审美理想是要追求女性形象的完整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7.
简论客体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应当有审美的要求并遵循一定的审美准则.主编作为编辑工作的负责人,在编辑工作中应遵循政治性、真实性及规律性的审美准则,弘扬审美个性,实现个体审美情趣与社会审美意识的统一,并用美的形式表达美的内容,使期刊达到求真、劝善和示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美学在学术论文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一是对文稿主题的审美批评;二是对文稿表现形式的审美批评,学术论文主题的真实性和新颖性是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学术论文结构的严谨性、取材的真实性、语言的流畅性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美。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和形式美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有机体,它们的有机结合便是学术论文审美表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虚—实关系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其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艺术长于表现性、抒情性的根本性质紧密相关,也是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生长的胚基,反映了中国审美活动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浑融的有机性特征。虚实范畴在揭橥中国艺术审美意蕴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和途径,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和开掘的宝贵的美学思想矿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