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高速发展,高职教育改革有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国家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将“互联网+”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方法、模式的创新,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基于此,该文分析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视阈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难点,然后对其改革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普及与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大众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我国社会发展也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要积极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助力。笔者针对“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机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互联网+”视角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3.
“四新”经济形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为关键,高校需做好统筹规划,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承担起优质人才培养的任务。以“互联网+”大赛为依托,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方向,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各行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该文首先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然后探讨了“互联网+”大赛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以“互联网+”大赛为抓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及“中西医并重”的背景下,创新创业不仅对个人成长有深远影响,对国家发展及中医药传承创新也有较大推动作用。该研究着重从理论教育、实践训练及二者结合三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教学设计、以赛促学促教、丰富资源、转变认知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以期为社会输送“互联网+中医药”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挑战杯”系列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都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以竞赛作为载体,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长效机制的形成。该文旨在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竞赛的特点,比较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异同,为参赛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互联网+”大赛加快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进程。煤炭行业高校由于行业受限、资源匮乏、对比赛重视程度不够等主客观因素而导致大赛成绩欠佳。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系统、教育资源不丰富、孵化平台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借鉴头部高校的“双创”教育经验,该文提出了将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创业的重点领域,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创新创业的核心使命,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动态选育体系、创新创业项目全流程指导体系,完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新机制,助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培养具有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三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该文分析了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三创”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等针对性的措施和解决方法。这些措施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目前其他还处于探索阶段的高职院校“三创”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地适应医学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该文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为例,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事业谋事业”的品格、知识、思维和实践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实施创新创业“1234培育工程”,开展构建医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该文在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将现有教学模式与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模式、“PBL+TBL+CBL”三轨教学模式、目标导向教学模式(OBE)、个性化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相结合,提出高职创新创业“金课”构建策略,以期为加快“双创型”人才培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改革的重要措施,而教师是“双创”教育的实施主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文基于“双创”背景,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现状,并从创新创业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通过此研究,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角色转换路径提供借鉴或参考,从而更好地提升高职教师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的需求、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四三模式”和创新点,最后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阐释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四三模式”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北京地区6所高职院校4个年级的在校生进行调研,了解了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使用SPSSPRO列联(交叉)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参加“双创”大赛的兴趣非常高。使用SPSSPRO频数分析得出,“双创”课程较少且缺乏专业知识、跨专业团队组建的渠道不够通畅、“双创”大赛参赛信息了解不及时和缺乏有吸引力的奖惩制度是目前影响学生参赛的主要问题。在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如何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赛促教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畅通跨专业学习渠道为学生团队提供更多的组队平台、健全学校的参赛奖励机制和“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对“双创”大赛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本质是融合创新。以互联网技术为纽带,借助互联网平台生态环境,通过拓展互联网渠道的方式,对传统企业的种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更新其业务体系,重构其商业模式,最终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互联网+”与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尤为重要。该文主要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现状并对其重要性进行研究,点明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探究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时代,各高职院校要想在教育工作上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就必须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育工作中,而创客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能发挥作用。该文首先阐述了创客教育理念,然后分析了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创客教育时面临的问题,最后,基于现有问题,提出创客教育的构建措施,以期为广大高职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该文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创灵Dream Works众创空间为例,研究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以及在高职院校建设众创空间的意义,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建设众创空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两者相互促进发展的方式与途径,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众创空间良性发展“双融合、双促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该文以国六标准下新型高效柴油车尾气脱硝催化剂的合成及产业化构思为载体,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通过比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信息搜集与分析整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科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高质量“双创”人才培养是体现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实施“双创”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是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格局的举措。该文剖析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思路及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为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力军,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通过打造高度开放的创新协作体系、建立新型产学研关系、打造“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等策略科学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高职院校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而“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该研究从“1+X”证书制度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分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现状,通过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开发多元化新型教材、贯彻落实“做中学”理念及引企入校共同培育高职人才,深入推动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技双修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大赛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的重要赛事。理工科高校——L大学由于师生对大赛认知不足,参赛项目与专业耦合度低,参赛项目缺少必要的培育、完善和转化等原因,导致历届大赛中参赛人数占比不高,高学历人数少,参赛项目获奖率低,组别、类别分布不均衡,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少等。理工科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对大赛的认知度;挖掘项目的理工科特性,提升参赛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内外合力,强化项目的培育、完善和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