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人文交流的中流砥柱,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最佳方式.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广西民办高校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目前也面临一些挑战.未来几年,中国需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为中国和东盟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俄罗斯建交七十年来的政治外交关系不断发展,现已逐步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中俄借助国家间的互补关系开展了诸多合作项目,并在悠久的合作进程中取得较为瞩目的成就。但在新型大国关系合作理论视阈中考察两国合作,可发现其在合作能力、合作机制、合作维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拓展了两国在海洋领域的合作空间,亦弥补了现行合作的不足,在其建设过程中可从宏观规划、地方合作、互联互通等领域拓宽合作维度。随着两国蓝色合作进程不断推进,建立以"冰上丝绸之路"为新起点的中俄蓝色伙伴关系势在必行。蓝色伙伴关系理念可为深化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内涵、构建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可持续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探求》2017,(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及其城市合作机制建立起来的国际沿海经济带。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深化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南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重点方向。南太平洋地区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之一,南太平洋岛国具有典型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属性。近年来,美国强调重返亚太,澳大利亚试图巩固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台湾地区试图扩大其在该地区"邦交国"的影响等,该地区各方博弈态势加剧。考虑到南太平洋地区小岛屿国家的特殊性和各方在该地区的博弈,"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实施应充分发挥多边外交和首脑外交的作用;重视援助效果评估,实现精准援助;加强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促进海洋与环境合作。中国应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与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东盟的安全合作政策,分为非传统安全合作与包括非传统领域的综合安全合作两个阶段,安倍再次上台后首次将其列入《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从马六甲海峡沿岸国、中国南海岛礁主权声索国、东盟集团、日本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四个层次上的政策实施情况可以看出:日本制造和利用各国间的竞争关系扩大在马六甲海峡的存在;通过提供ODA对东盟十国分而治之,以经援促安全,培育战略支点;以双边促多边,利用菲律宾等声索国"绑架"东盟从中渔利;努力构建"2+2"外交安全合作框架及"3+3"海洋安全磋商框架,打造"中国包围网",将地区一体化引入冲突与对抗的歧途。  相似文献   

6.
钟启泉 《创新》2007,1(1):56-60
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当前提高地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轴两翼”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通过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未来前景、理论及现实依据的分析,“一轴两翼”将对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6年以来,东南亚海域的恐怖主义活动进入活跃期,并呈现出恐怖组织网络化发展与恐怖活动海盗化运作等趋势,对我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安全产生重大潜在威胁。海上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性特征决定了中国与东盟必须加强刑事合作以共同应对。中国与东盟之间强烈的政治意愿和已有合作框架为开展海上反恐刑事合作奠定了基础,但目前合作法律规范完备程度较低、部分国家合作动力不足、各国刑事法治水平差异较大等诸多因素也制约着合作的顺利实现。应从明确区域刑事合作原则、完善机制核心要素与健全我国国内立法等途径构建中国-东盟海上反恐专门刑事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应对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实现各自发展战略目标的创新实践,也是双方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东盟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东盟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又面临相关合作的顶层设计不完善、数字治理滞后于合作需要、存在巨大"数字鸿沟"和其他国家激烈竞争等挑战。为此,中国与东盟应以"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为契机,加快各方政策深度对接,共商数字经济合作规划,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区域数字治理,防范和对冲其他国家干扰,提升双方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胡吉红  尹彦 《创新》2012,6(6):64-67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与东盟各国交往关系不断密切,出现了对跨境警务人才的需求和处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需要,凸显了警务培训师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之必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警务合作的框架下,对广西与东盟国家间警务培训之师资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原则、内容和方法的探讨无疑对未来自贸区一体化构想的实现、对广西的发展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各国对于“海洋经济”的认知和概念界定仍然存在巨大差异。梳理“海洋经济”的概念演进和政策内涵、分析各国对“海洋经济”认识和统计差异后,仍可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中国海洋经济则具备比较优势,包括发展速度快、结构持续优化、比重保持稳定、对就业贡献大等等。鉴于“海洋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及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趋升的战略地位,中国宜抓住历史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和潜力,加速发展海洋经济和构建海洋强国。政策建议包括:加强海洋经济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尤其是将建立国际通用统计标准作为重点合作领域;倡导建立海洋命运共同体,推动海洋经济国际合作,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拓展蓝色伙伴关系,形成广泛而有深度的利益捆绑;新冠疫情背景下把加强冷链运输的安全性纳入全球或区域海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重启蓝色经济,充分挖掘海洋经济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进程加快,农业合作走在最前端,随着双边及多边农业合作协议的签署,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不断深化,但双边农业合作基础仍显单薄,亟需全面升级,以不断完善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制度和人员互通等保障机制。本文以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合作为研究内容,运用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双边农业互联互通合作的动力、合作进程及内容,探讨影响中国—东盟农业互联互通合作的主要挑战,认为中国积极谋求区域农业合作,与东盟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基础设施、投资、贸易、技术及政策互通为合作路径,有利于形成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农业合作平台,促进双边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2.
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建构是中国持续开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的结果,也是其更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现实倡议。全球海洋治理背景下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建构拥有一些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问题。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建构将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彰显南南合作的强大力量,对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政治关系,发展全球可持续性蓝色经济,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和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发展,应从加快中国自身的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入手,合理规划中非海洋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国家;在涉非三方合作问题上积极作为,减轻域外大国势力带来的不利影响;要特别重视与联合国和非洲发展计划相关议程相对接,为化解全球海洋治理难题和完善全球海洋治理机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外部环境,中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建设新型开放大国赢得主动,并要求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海南需要客观分析内外形势和机遇挑战,并抓住机遇主动担当作为,着力打造新时期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枢纽、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的公共外交平台以及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核心区。  相似文献   

14.
从1991年到2021年这30年,中国与东盟的地区合作取得很大成功,并优化了东亚地区秩序,堪称中国周边战略和地区合作的最佳实践。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总体上形成以东盟为基准,多层次、多渠道、多进程的合作模式。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克服了种种地区合作的知行难题,形成知行共同体,在促进双方关系的基础上,优化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地区秩序。当前,中美在东南亚的战略博弈加剧,各方“印太战略”兴起,中国与东盟合作面临新的知行难题,也蕴含了双方进一步升级合作并优化地区秩序的新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可通过接纳和推动“东盟印太展望”,实现与东盟合作的升级,共同推进包容性地区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区域公共产品短缺制约东亚地区发展,发展援助和区域安全领域应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重点。区域公共产品供应机制建立过程中涉及域外霸权与地区成员、地区成员之间两种博弈类型,域外霸权的介入影响地区成员之间的互动。基于东亚成员的现实需求和互动经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是促进东盟乃至东亚地区发展的最佳路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早期收获项目,其成功经验对于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东盟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但也表现出一些"疑虑""反复",以及缩减项目规模等行为。鉴于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其认为自身在与中国不断加深的相互依赖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基于非对称相互依赖的视角,东盟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亟需资金、促进其经济发展,但同时又存在自主性方面的担忧。而由于东盟各国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及是否与中国存在南海争端等因素,相关国家在认知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东盟国家主动塑造与中国的相互依赖模式,通过关注合作的相对收益、增加可替代选择等措施,致力于降低自身的非对称相互依赖及脆弱性,增强自主性。未来,中国在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措施,缓解乃至消除相关国家对非对称相互依赖的顾虑。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的中美博弈主要围绕地区秩序的调整与重构展开,即"中国方案"与美国"印太"战略的较量。美国"印太"战略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同时力图通过承认东盟的中心地位,获取东盟国家的支持。面对中美博弈,印尼提出了东盟版的"印太"愿景,强调地区包容性,协调中美方案的对接与共存,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东盟的统一性与中心地位。目前,印尼正在推动东盟国家就"印太"愿景达成共识,并争取获得大国的认可。鉴于此态势,中国应坚持包容、开放的地区合作理念,与美国形成有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有选择地回应东盟版"印太"愿景,同时积极开展与日本、印度等国"在第三方市场合作",引导地区秩序朝对话而非对抗、互利而非"零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析冷战后的东盟安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东盟国家的安全观强调安全的内在方面,即民族统一与国家振兴;对外则倡导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思想,要求地区外国家不干涉地区内部事务、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的力量格局发生了变化,东盟开始把安全考虑的重心移向安全的外在因素。对中国和日本可能填补“力量真空”的忧虑使东盟暂时放弃了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概念所提倡的避免外部卷入的原则,转而采取均势政策对待周围的大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中国在东亚不同的经济合作模式,即“10+1”、“10+3”以及“10+6”中的经济利益。分析结果表明,从直接的贸易投资利益、间接的宏观经济利益以及其他经济利益来看,中国在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利益最大,其次是在东盟的经济利益,而且中国在日、韩、东盟的经济利益都远远超过在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的经济利益。然而,从国家经济安全利益来看,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对于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安全至关重要,而日、韩、东盟则对中国的成品油进口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对比研究中国从“10+1”到“10+3”、以及从“10+3”到“10+6”中的经济利益增量以及成本增量,本文认为,“10+3”是对中国最有利的一种经济合作模式,其他合作形式对中国也有重要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应适当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东盟历来是福建高度重视开发的传统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签订后,福建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东盟已成为福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福建应采取进一步措施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争取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