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培养新时期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该文采用态势分析法,对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相关学术团队背景,提出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总体构架和理念。以创新竞赛、开放平台、双导师贯穿式引导的“三位一体”实践模式开展本科生产学研协同育人;以“项目驱动”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开展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充分发挥校企导师联合培养的优势,以提升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下,我国高校机械类工科人才培养方式及培养过程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该文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开展新工科的教学研讨与实践分析。新工科建设有利于优化校企协同育人组织模式,通过建立校企联合、跨学科交融的新型培养方式,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并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武汉轻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基地的建设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得以迅速推广,对实践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该文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发展现状,深入开展问题梳理和理论分析,探讨并提出了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对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具有一定指导与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强化工程教育理念,将新工科理念融入专业教育,构建五位一体的新工科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优化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众创空间,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层级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国家创新战略驱动发展的新工科人才,为工业强国建设、大众创新创业做好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工科建设专业的代表,智能建造专业存在专业建设时间短、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在智慧建造产业学院与智能建造专业协同发展背景下,该文从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人才培养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出发,分析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基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重构、学科间交叉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发展及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等角度,探索面向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智能建造专业就业情况进行分析。该研究为新工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训》是本专业学生毕业前需要学习的最后一门实践课程.该实践课程的目的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将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技能融合起来,完成一个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与研发.在新工科背景下,该文通过对传统通信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训课程改革方案.通过加强与地区行业、企业协作,构建校企合作的工程训练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强化工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搭建面向地方光电产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针对这一问题,以梧州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群为例,面向梧州市、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及毗邻珠三角地区的光电产业,探索构建基于"产、赛、研、创"为基本架构的多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新工科的内涵和要求推进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加快产教融合,促进成果转化,探索构建由国家众创空间、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相互协同的面向地方光电产业的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面临诸多问题。该文主要从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多元育人的思路及我校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的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由学校、政府、产业、社会、家庭等构成的多元主体育人方式入手,突出高校育人主体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学校为主体,统筹多方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理念,并给出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路径,为其他院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明确提出了工科教育改革的目标,对工科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结合河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际情况,对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改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优化培养方案,强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新教学方法和过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创新实验班,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着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深入实施,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人才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该文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上的协同机理,构建以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制度文化为载体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的建设理念,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由于海洋工科相关专业具有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多主体参与、多学科交融等特点,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其进行建设显得更为重要迫切.作为地方海洋特色院校,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专业办学定位,对新工科形势下的海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在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实践实验平台、校企合作、创新竞赛等方面,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对培养面向区域海洋工程产业需求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新工科专业发展迅速,对传统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该文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重构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以期深化地方高校新工科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高校不仅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方向,还要进一步研究工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制度与新模式。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企业这一重要主体的参与。通过调研分析发现,目前校企合作尚存在双方难以找准利益的结合点,企业责任意识不清、参与力度不够、合作呈现“两张皮”等问题,因此需要完善政策体系。基于价值共创视角,从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加强企业主体意识,研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学科+产业”创新机制模式,为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ICT交叉融合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实践新工科背景下全方位全过程ICT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学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两个阶段培养ICT交叉融合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行业需要,精准培养和输出实操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通过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吸纳高校、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构建产教融合、校际互动、多元协同的新工科AI+工程人才培养共同体.建立了面向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成了成果与利益共享、共赢的新型协同育人机制,走出了一条契合行业需要的产教融合AI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工科视角,以产业为引领,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性、服务性三个基点,深化学科专业综合改革,提出了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内涵定位,并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4+4”校政企协同育人模式、搭建工程能力培养实践平台、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引导机械类专业把办学思路转到产教联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上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深入,企业对于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过去那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实践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将产教融合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新的育人模式,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该文以长江大学产教融合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和协同育人路径、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监督机制、产教融合的育人监管方法和绩效评价机制、多方联合及多途径的产教融合策略和方法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可借鉴的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该文针对地方高校电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建立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探索了校校、校企、校所和校地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了地方高校电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高校人才培养路径中,新工科背景下的多方协同概念已逐渐在各学科中扎根,不断延展.该文就如何更好地提升高校育人路径中多方协同的效能,强化新工科的应用特征,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立足于新工科模式,开展工业设计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一企业、一基地、一课堂、一项目"的新多方协同育人路径树状模型,不断深化对协同创新的理解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