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制药业的发展,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实践证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有效路径,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工业工程类专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以某地方高校工业工程类专业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难题,结合多学科深度交叉、校企深度协同和课外创新赋能三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对促进新文科背景下工业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制药工程专业应根据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面向制药相关企业来培养制药工程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最终检验需要在就业中体现,所以该文以就业问题为导向,从民办高校制药工程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主要原因,提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树立就业观,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在实施课程-实践-实习就业一体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育人方法探究,进而培养适应制药生产企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行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变化,适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战略才能为新时代提供优秀人才。文章在结合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阐述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针对现阶段综合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通过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和人才培养新需求,对具有鲜明医工融合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该文通过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实施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善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医学成像原理为例介绍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颠覆了传统创新理论、经典创业理论及创业模式,改变了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环境,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模式和方法。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该文基于理工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性,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理工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并针对理工类本科院校创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提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产学研用”协同提升制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背景、行业企业需求、应用型大学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提升制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设措施与实践。为今后制药类研究生更加适应国家和地方行业企业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为不同层次高校分类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及其运作模式提供参考;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制药类研究生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李佳怡 《生存》2020,(12):0172-017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影响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门对高校提出了转型的要求,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高校转型的关键所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该将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教学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同样要进行改革,以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对促进高校实现应用型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是提高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必行之路。在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工程测量作为专业群中的互通课程,需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融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该文以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为立足点,结合专业群建设思路,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对课程改革的持续建设进行了总结,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师团队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工科背景的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以现代工程图学课程为例,阐述了工程实践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大学生工程实践素养培养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完善以及实验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提出了改进思路,全面提升学生实践素养,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多维度推动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平台,都具有深刻意义.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需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具体的模式.该文以《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对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三个方面探讨了满足现代学徒制要求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与方法.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组建工作室、项目化情境教学、课程考核制定等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工程训练这项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锻炼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旧的工程训练课堂存在着教学理念不科学、模式单一、内容不合理、仪器设备陈旧等问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模式体系的更新,为了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社会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加快工程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已是迫在眉睫.该文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际情况,从工程训练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改革重要举措及实践成效这三方面阐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产生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跨界、融合、创新等特点,为以培训卓越工程师与创新科技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新工科建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针对目前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知识整合能力弱、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提出打造工程实践平台、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功能、组建社群学习团队、优化教师评价体系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为新工科建设以及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基础工程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传统大类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工科和专业课程德育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该文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对新时代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基础工程课程教学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德育功能评价、考评体系改进、时间分配优化方案及思路等一系列举措。新的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增加了德育、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教师应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理论知识的前沿性,这对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该文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围绕课程思政、工程教育认证、融合企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对教师培训体系进行探索与实践,师资队伍的师风师德、教育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推动了该专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推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发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供给侧改革在教育制度、创新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现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做出了新要求.该文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概况,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从创新对象、管理制度、文化氛围、物质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若干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纵观科学和教育发展史可知,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内容,总是与特定时代的实际需要相联系的。当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人才,必将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本文仅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文学艺术素养这个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该文针对地方高校电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建立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探索了校校、校企、校所和校地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了地方高校电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新农科”建设理念的提出,为地方高校在新时代构建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深化地方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院校的转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基于“新农科”背景,针对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阐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并对农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提出了建议,以期使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