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谭善明 《殷都学刊》2009,(2):110-115
无论是"影响的焦虑"还是"游戏"抑或"文学场",都向我们昭示着文学经典处在诸种力量的对抗之中:今人与前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政治,等等.也正是这样的力量对抗建构了经典并使之青春长在.所以文学经典建构的问题不只是经典形成的起点问题,而是一个生成问题,即:文学经典是处在建构的途中.以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对经典建构进行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影响的焦虑还是游戏,抑或文学场,都向我们昭示着文学经典处在诸种力量的对抗之中,今人与前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政治,等等.也正是这样的力量对抗,建构了经典并使之青春常在.所以文学经典建构的问题不只是经典形成的起点问题,而是一个生成问题,即文学经典是处在建构的途中.以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对经典建构进行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对文学经典进行广泛和深入的阅读,是文学创作者以及文学批评家的必备素养,是普通读者提高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民大众感受民族文化、了解民族历史的一种方式.本文将参照当下文学现实,从文学经典对于创作者、批评家和大众读者三类人群,以及对于文学生态和整个民族所具有的意义角度,来阐释文学经典所具有的参照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图像化和数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文学经典命运坎坷,或被冷落,或被戏说,或只能借图像发展.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文学经典是指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够不断与读者对话,为读者带来全新发现,让读者在审美静观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文学作品.与图像文化相比,进行文学经典的审美教育对于读者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应立足于文学经典文本阅读,借图像张扬经典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化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审美性、现代性和历史性三个维度对经典构成的影响。其中,审美性是经典构成的内核和前提,现代性赋予经典以政治、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多元批评视角,历史性则使作品在自身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勾连起“过去性”和“现在性”,避免了文学阐释的“隔膜”。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00-104
文学经典化过程是文学作品的动态价值汰选过程。从学术源路看,文学经典化的论争有本质论与建构论之争。无论对文学经典予以过分地政治化解读,抑或固守审美自律的本质论经典观,都存有一定罅隙。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文本生产、文学传播、文学史书写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观念共同运作并集各种权力斗争相互交织的结果,建构当代文学经典应从文学自身艺术品质、文学史和文学接受三个维度去把握。伴随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文学经典化需着重把握文学经典化尺度标准的相对性与冲突性之问题、文学经典化中的话语权力与功利主义之关系、文学经典的继承与发展之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如今是得到读者一致认可的文学经典,但其经典化的道路却颇为曲折,许多文学批评家对它的阐释各执一端。考察后人对《岳阳楼记》的接受,分析其作为文学经典的形成历程,可以更为深刻地领会这篇杰作的内涵,了解经典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8.
刘汉波 《兰州学刊》2008,(4):186-188
伴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短信功能的完善,短信文学应运而生。作为一种“事实在前”、“命名在后”的文学现象,短信文学实现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大众化,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文学;但它是靠消费经典来走向大众的,很容易使文学走向堕落。作为一种商家、媒体、作家和评论家合谋的产物,其商业性也足以让人警惕。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经典与非经典、作品与读者、印刷文学和类文学产品之间的审美价值关系应在价值论维度上得到重新审视。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其交换价值本身具有一种"生产"的意味,审美价值是在以阅读为代表的各种价值交换活动中建构出来的。现实中文学交换价值的大小将吸引更多创作者提供更高水准的产品供应,读者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文学审美价值的呈现速度。纵观文学史,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会交换自己对于某部作品的看法,这种意见交换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诞生,文学的审美价值因此将转变成为功利价值,并从审美活动上升到道德伦理、社会文化、民族国家、甚至人类文明的更高层面上,此时文学的审美价值就是宏观意义上的交换价值。  相似文献   

10.
姚颖 《兰州学刊》2012,(9):195-197
2008年普利策获奖戏剧《八月:奥色治郡》是特雷西.莱茨呈现美国家庭困境的一部三幕悲喜剧。这部现实主义戏剧在新世纪延续美国文学的传统讲述不正常家庭的故事。在《八月》中,读者和观众可以找到与其他经典的若隐若现的关系,激起文学经典的记忆。莱茨在与经典文本的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成为了美国文学在二十一世纪的经典。  相似文献   

11.
近来,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正成为我国当下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当下文学经典研究是由文化研究引起的,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学研究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演进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当代西方有关文学经典研究的触动和影响,体现了文学审美标准的辩证综合,反映了文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化.当下文学经典研究,由于其自身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等领域均获得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因而对于整个文学研究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将是一个开放的文本世界系统或相似的家族系统,新的文学经典将在多样化的文本及其价值之间的对话、沟通乃至质疑和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在存在论视阈下,对西方文学自古希腊至今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西方文学自古以来一直关注人的生命情感,使人类在对象性的文学材料中反观自身,领会超越性存在。21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将继续体现"存在",具体表现为题材多元化、电子媒介多模态化、文学元素杂糅化和经典文学大众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文学经典化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其次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深度,再次决定着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由厚变薄,走向经典化。  相似文献   

14.
在学术界对于“底层文学”热切关注的背后,显然标示着某种理论自娱。“底层文学”的平民属性,表现出的不过是文学经典时代的症候。在其为“底层”代言的说词下,真正掩盖的却是属于底层的真正的文学生活。面对此种情况,我们所能做的,是使“底层文学”回归文学自身,为学者们给它套上的各种附加意义祛魅。  相似文献   

15.
效果历史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归属于理解者的前理解性质,是解释学循环的基本构素,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展开的基础。理解者的效果历史对应着他全部的社会历史生活经验。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读者通过调动效果历史里的有效积累与文本进行对话,参与文本意义建构。文章以文学经典解读为例,说明了效果历史的开放性质和建构作用不仅使得读者经由与经典文本的对话实现了自我检视和修正;而且经典文本也通过与读者效果历史的平等对话才能得以确立,一部经典只有不断地与读者的效果历史对话,才能常新长生。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文学面临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作家普遍脱离社会现实,处于自我封闭的创作状态,同时也表现出严重的市场化趋向.这种危机也渗透到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使之丧失了重要的文学导向作用.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文学大奖推崇的是提升人类社会的文学表现力和人文理想的文学,而不是迎合当下读者趣味和市场的文学.有鉴于此,茅盾文学奖要实现国家最高文学奖的价值,需要接受一次"休克治疗",重新确立评奖的核心价值,建立"推动民族文学经典创作"的评奖机制--文学创作的核心价值不是迎合市场化和影视化世界的大众趣味,而是提升大众文学趣味从而促进社会精神的发展."国家最高文学奖"的宗旨不是促进文学作品的市场营销,而是激励作家创作"最杰出的作品",从而推动文学创作的经典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起码要有如下几个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4)发现人;(5)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6)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本文认为文学经典建构中的内部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一味强调文化权力的外部要素的作用而忽略内部要素的观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接受方式 ,赋体文学分类的历史实质上是历代读者对赋的批评、阐释和传播历程。由于赋体自身的演进和读者审美趣味的多样性 ,以及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 ,赋体文学分类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细化的嬗变过程 ,其标准也是多样的 ,包括题材、体制和品次等  相似文献   

19.
消费时代的文学阅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学存在的形式向人的日常生活回归,表现出趋向消费式阅读的特点,体现了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学文本日益适应读者娱乐的需求,表露出视觉化与现实性的特征,文本自身的独立价值趋于消亡。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呈现出表层与深层的矛盾,并以其表层的主体性掩盖了深层的异化性,消费在使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也使读者失去了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作为对象性的存在,其影响力在读者的阅读中彰显,在读者的选择中延伸.本文统计宋金词学视野中有关宋词的传播接受资料,根据统计学原理,确认宋金时期的宋词经典名篇.数据显示,苏轼<念奴娇>、贺铸<青玉案>、秦观<千秋岁>等词影响广泛.名篇中入选与点评、唱和之间的反比存在态势,北宋经典的突出,传唱经典的失落彰显出大众读者和精英读者、时间、物质载体在经典化过程中的功能.名篇风格体制表现出文人化、典雅化的倾向,情感选择方面表现出大众化、世俗化倾向,这是尚雅尚韵的文化传统和尚享乐的时代气候共同参与宋词经典化进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