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竹风的《汉语大词典》中的抽样语料较为完整地展现出汉语方位语素“东”的历时词汇演变.将汉语方位概念演变背后所隐含的汉语概念隐喻与METALUDE英语隐喻语料库中的基本类比进行比较互证后,可见英汉语方位词的历时语义拓展都建立在合理的基于人类共同身体体验的认知基础上,然而汉语的方位认知有比较鲜明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观.现代汉语摈弃了许多古汉语中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认知拓展,并且出现了基于中西方广泛认同的范畴概念带来的语义拓展,这也显示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对人们认知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概述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并以实例分析了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概念整合的"四空间"交互作用的语义认知模型和以心理空间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认知过程;指出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对隐喻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最后探讨了在概念整合框架下,影响隐喻阐释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汉语词典语料全面梳理汉语"西"历时词汇演变背后的概念隐喻,同时对比METALUDE英语隐喻语料库的基本类比,可以看到这两种语言历时语义拓展都建立在合理的基于人类共同身体体验的认知基础上,概念转喻和隐喻是最主要动因。因为汉语方位词空间和时间的统一观,汉字的同音假借以及有别于英语的传统典故,英汉语方位词"西"在具体隐喻词条上各自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形象和多样的认知对比。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及其认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认知性,隐喻通过将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来理解目标域。概含隐喻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三类。概念隐喻具有帮助人们理解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英汉方位词“上/下”“Up/Down”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上/下""Up/Down"作为两对基本方位范畴,其空间方位意义投射于数量域、状态域、时间域、地位域,使之具有不同隐喻意义与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6.
空间隐喻对人类认知活动有着重要作用,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感知构建出来的。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空间维度词语“长”的实指义用法进行了分析与解释,结果表明,汉语空间维度词“长”的隐喻投射主要体现在动态域、容器域、情感域以及语法域中。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向其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思维过程。壮英方位词"上/下"在范围、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前/后"在时间、社会关系和事物排序,"里/外"在亲疏关系和心理情感等喻化思维中体现了类同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中“足”有13个隐喻投射,通过这些概念隐喻大致构筑了英汉语中4类抽象范畴域:智力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社会地位与人事关系以及程度。其中,英汉语中共有和差异隐喻投射域分别约为9个和2个。反映了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的共性与个性。同时,“以身喻心”说上位概念隐喻具有跨语言性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英汉语中“悲伤”概念隐喻的异同做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对其异同进行认知解读。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和认知体验.英汉语中“悲伤”情感概念的隐喻表达方式有很多相同之处;而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模式的影响.荚汉语言中的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又体现出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00年阮智富、郭忠新主编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为语料库,通过对汉语"上/下"的空间隐喻归纳分析,指出"上"除了趋向于表示地位高的、品质好的,"下"除了趋向于表示地位低的、品质低的之外,还存在:(1)"上"含有贬义的意思,"下"含有褒义的意思;(2)上下还存在共为褒义的现象;(3)上、下还可以为中性词。文章提出光从语义方面解释隐喻是不够的,必须认识到语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了隐喻作为认知世界的具体方式的形成过程,指出隐喻贯穿于人类日常行为和思维中,概念系统的构建具有隐喻相似性;同时,基于个体喜观性不同、语境和文化不同,概念隐喻又具有认知多雏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对通感的认知基础、原则和机制的分析基础之上,本文试用概念整合的理论分析五大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过程,指出: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通感隐喻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机制,是生理、心理和神经的体验;各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是有一定规律的,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通感隐喻遍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3.
认知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主流范式,它提出概念隐喻并将其表示为"A is B"格式(幕后认知),但语言层面我们也会说"A is B"格式的隐喻(台前认知)。针对这种格式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之间出现分歧,前者认为语言层面的隐喻可以依靠概念层面隐喻的激活便可理解,而后者则认为语言层面的"A is B"型隐喻是一种刻意性隐喻,其理解需要认知主体在线构建相似性。基于语料库,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生活是一场旅行"为例,对作为台前和幕后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起源、识别、加工方式、语用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分析结果有助于厘清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的分歧,也有望对语料库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推动了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但由于其理论的内在缺陷,它没能有效地说明隐喻中源城和目的城之间产生联系的认知原因。关联理论把话语放到语境中加以考察,指出人们使用隐喻是为了获得一种动态的最佳关联,为概念隐喻提供了认知上的理论支持。因此关联性是概念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理论接口。  相似文献   

15.
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爱情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概念本身通常是抽象的,因而人们往往借助隐喻来表达这一情感。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研究隐喻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使情感隐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该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文化人类学来探讨中英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并进一步阐述产生异同之处的认知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6.
依据相关认知隐喻理论对比分析语料的结果显示,英汉语言中都存在"荣誉/尊严/尊重是脸"等概念隐喻,体现了两民族人们对人体部位概念隐喻的认知共性,但生活在两种文化背景中的认知主体因地理位置、社会习俗、价值观等差别在建构和解读同一隐喻时侧重点有不同,在相同侧重点上关注程度也有异。加强英汉语人体部位概念隐喻及其衍生隐喻认知的文化对比研究将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隐喻认知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是对修辞领域隐喻研究思路的突破,Lakoff&Johnson(1980,1999)、Lakoff(1987)对隐喻的研究掀起了语言认知研究的高潮。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以方位词涉及的概念隐喻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空间隐喻普遍性、体验性、民族性、层级性、连贯性和多样性的本质特征,提出了空间隐喻是语言外系统和语言内系统共同作用产物的观点。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论证隐喻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观点,而且系统地讨论了空间隐喻的六大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概念隐喻在人们的语言、生活、思维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概念隐喻的普遍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从而阐释概念隐喻的特性,同时指出目前概念隐喻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能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和内心世界。本文通过介绍概念隐喻认知论,区分了基本隐喻和合成隐喻两大类别,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和文化认知角度分析了概念隐喻和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对比英汉隐喻的文化异同,追求最佳的隐喻理解。  相似文献   

20.
身体或者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之一。就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而言,身体或者器官的隐喻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足"在形成概念、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汉日语言比较的视角,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人体隐喻化的三大分类,就"足"的隐喻认知的基本特点来展开研究,并尝试揭示出两种语言环境下"足"这一词汇的隐喻运行机制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