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宗教事务法治化治理,应当从治理活动本身和治理对象的构成要素切入,实现要素治理和一体化治理。治理活动本身的要素包括治理主体、治理体系、治理意识、治理目标和评估检验。治理对象的要素包括寺院、宗教从业人员、信众、宗教活动、教义及传播等。将诸要素有机结合以实现一体化治理,是治理效果优化的最佳途径。一体化治理应当包括治理过程与治理结果一体化、专业治理与社会治理一体化、依靠法律与利用教律积极因素一体化、民族事务与宗教事务治理一体化、重点治理与综合治理一体化、自律与他律一体化、多样性与和谐性一体化、底线治理与技术治理一体化、突发事件应急与常态治理一体化等范畴。  相似文献   

3.
新冠疫情背景下网络谣言的法治化治理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机制的基础.新冠疫情谣言传播呈现出渠道立体化、内容碎片化、扩散速度实时化、动机多样化等传播特点.谣言治理中存在惩处力度不足、政府单向主导化治谣、言论自由和网络谣言界限不清、“塔西佗陷阱”和“老谣新传”等治理难题.基于法律与政策关系、多维共治理念、比例原则、法律普及和技术治理等法治理念的考量,建议提高网络谣言治理的立法层次和系统化程度、培育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规范谣言司法治理的谦抑性、增强技术手段下辟谣平台和谣言预警机制建设、建立信息透明公开的社会沟通机制,维护舆论的正向聚合效应.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从"管理"发展到"治理",是一个城市治理法治化的过程,我国城市治理法治化具有深厚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在城市治理法治化过程中,需要确立尽量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原则、民主化原则、社会化原则和科学化原则。城市治理法治化,还要处理好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协同性关系,处理好各个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协同性关系,处理好对物的治理与对人的治理的协同性关系,处理好治理现实社会和治理电子网络社会的协同性关系,处理好城市治理的四部曲:资源治理、规划治理、建设治理、运行治理的协同性关系,处理好城市条、块治理的协同性关系,处理好建设法制设施和培养法治人才的协同性关系,处理好城市治理中法律手段和非法律手段的协同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网民人数日益增加。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是现代社会中人类迅速获取信息资源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公民享受到互联网所提供的便捷的同时,一个被称为“网络暴力”的副产品也混杂其中,并将其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网络蔓延扩散。网络暴力不管是对于网络世界,还是对于现实生活,均造成许多不良后果,甚至是极严重的后果,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文章基于我国互联网上网络暴力的现实,从法理学角度分析我国网络暴力治理存在的困境,并针对网络暴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敬力嘉 《江汉论坛》2023,(5):136-144
随着恶性网络暴力事件不断见诸媒体报道,如何依法有效治理网络暴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当前已确立的网络暴力公私合作治理模式,既存在私主体与公共部门的主体混合,也存在行政监管与犯罪风险防控的职能混合,属于“混合治理体制”。在网络暴力治理领域确立此种模式,有利于弥补现行法律规制效果的不足,还能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事前自主合规方向,具有充分的现实需求。但是,若以比例原则审查,此种公私合作治理模式存在目的识别挑战与手段合目的性缺陷的体系风险。可调整对网络暴力的“零容忍”态度,将合理分配网络暴力风险作为公私合作治理模式的目标,以辅助性原则与明确性原则指导网络服务提供者确立网络暴力专项合规计划,以有效衔接平台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并构建事前自主合规与事后强制合规阶段的有效性审查与底线保障机制,实现对网络暴力公私合作治理模式的合理调试。  相似文献   

7.
网络已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渠道。网络舆论对揭露事件真相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8.
作为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中新的时代性重大课题,对国家治理法治化的探讨需要在社会转型与制度改革的动态背景下进行,并牢牢把握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核心研究对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中,应认识到法治建设是一个包含价值基础、目标、基石、路径、方案等要素的逻辑严密、体系严谨、宏大的国家建设系统工程。完整的国家治理法治化的体系建构应当包含价值体系、关系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估体系。对国家治理法治化体系中各个具体要素的研究,则必须要以理解当前国家治理现状和治理难题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的独特语境和时代背景,在多个路径和多个层面上作综合分析,寻找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死亡”是指在公众面前出丑丢脸,受到“公开处刑”。该词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尤其广泛。文章旨在透过“社会性死亡”这一精神现象,揭示当代青年面临的社会关系困境、网络暴力危机、思想精神困局,基于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青年社会心理的形成机制,探索在情绪化、个体化、后真相时代对青年网络暴力开展精准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智媒时代,网络话语与智能技术的糅合促使网络暴力发生嬗变并走向网络暴力主义。网络暴力主义及其风险的生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要对网络暴力主义进行有效治理,就必须摆脱自由主义、技术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局限,在深入分析其话语要素、话语生成、运行逻辑及实施策略的基础上,明晰网络暴力主义聚合的风险因素。同时,应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进行风险审视,坚持立体综合防治方针,全要素、多角度、多渠道地综合施策,推动我国网络暴力主义的风险预防与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域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矛盾愈发凸显,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升级与迭代也给市域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明确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理论蕴含及优化路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要把握其理论意蕴,更要着眼于实践进程中形成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构建"一核多元"的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引领体系,科学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法律体系,形成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优质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服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罗翔  张慧敏 《江淮论坛》2023,(5):118-126
网络暴力行为主要涉及侮辱、诽谤罪,但司法实践中过于强调侮辱与诽谤的区分,以致难以发挥侮辱、诽谤罪应有的规制功能。基于法益保护的同一性、行为构成的同一性,以及网络暴力行为的共同内核,应当将侮辱、诽谤罪视为可统一适用的选择性罪名,同时在社会评价降低的判断中采取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使得对名誉权的保护维持在合理限度内。网络暴力根据是否具有事实基础分为“事实型”网络暴力和“虚构型”网络暴力,“虚构型”网络暴力直接适用侮辱诽谤罪且量刑更重,而“事实型”网络暴力则适用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限缩刑法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丰富的国际法渊源,以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视角,其既是对传统国际法理论学说和当代国际法原则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同时深化了现代国际法治的精神内涵,促进了国际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相应法治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法与全球治理体系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引领重塑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法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更是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主要载体,通过国际法能够帮助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国际法律地位、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从而以法的形式切实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中的推广适用,为联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商共建共享”良好国际法治环境和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奠定制度基础、创设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提出的市域社会治理理念是对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变革与重塑,具有治理结构方面的特殊性,表现为纵向治理层级的多维性、横向治理主体的多样性以及空间治理样态的非均衡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域社会治理结构特点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地方实践的联动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的运行逻辑具有契合性,结合X市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案例,运用联动治理理论对市域社会治理的内在机理进行阐释。文章认为,市域联动治理包括对横向层级的统筹联动、上下层级的联带联动以及空间地域内的整合联动,反映了以市级层面为内驱的主导式联动和以空间地域为外驱的网络化联动的双重机理。市域联动治理的内在逻辑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行路径,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远亮 《兰州学刊》2023,(11):76-86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防范化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和挑战过程中,法治的作用不可或缺。强调以法治路径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契合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日益增长的法治诉求,它体现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与法治建设的内在统一性。通过实施网络法治,有助于基于法治逻辑更好地规范网络媒介本身的自由信息传播、促使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实现良性互动、有效应对因各种跨国网络信息流动而造成的网络安全威胁,从而在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的基础上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实践维度上,要充分体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中法治路径的优势,必须坚持“依法治网”,切实消除各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坚持“依法办网”,不断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阵地;坚持“依法用网”,使网络技术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16.
丁波 《新疆社会科学》2023,(3):132-138+152
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过程,重构乡村治理要素,促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遵循“主体—方式—规则”的内在逻辑,推动乡村治理主体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共治,治理方式由简约治理转向数字治理,治理规则由非正式治理转向正式治理。文章认为,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存在乡村治理主体理念差异、方式手段不同和规则体系矛盾的实践困境,以培育数字治理理念、构建数字治理平台、完善数字乡村制度为优化路径,可以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18.
19.
作为城市发展与治理理念的全面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带来了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城市硬件基础设施的改善,也给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主要表现为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及信息处理能力三个方面。为了使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适应智慧城市理念发展的新要求,政府有必要转变其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已经注意到了社会工作的情感治理价值,然而,关于社会工作发挥情感治理效能的内在逻辑和优化路径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认为,社会工作通过积极的情感实践,激发个人情感、促进人际情感和凝聚群体情感,从而在国家治理中凸显出了治理效能。在新时代,要把坚持党建引领作为重要方向,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并增强服务国家意识,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从而切实回应社会需求,为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