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其芳《预言》后期创作与艾略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在<预言>后期创作了一些具"荒原"色彩的诗篇.这些诗篇既渗透着艾略特的影响,又具有何其芳自身的特色.就前者而言,何其芳此类诗作中对都市荒凉、衰败的表现与批判、对"荒原"的环境描写及其意象艺术、怪诞的艺术表现,都与艾略特有着关系;就后者而言,何其芳对"荒原"的表现与批判主要是针对当时他眼中的古老民族的荒凉与衰败的,环境表现及其意象艺术也具有北方和北平古城的地方特色,而怪诞的艺术则主要是他的梦幻艺术个性在"荒原"诗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在其诗集《预言》里将颜色意象运用得十分出色和耐人寻味。象征“生命的觉醒”和“达到最旺盛的境界”的绿色出现18次;象征着人性中最深层的两种冲动“行动和欲望,开放和压抑”的红色出现15次;体现“光明和生命的颜色”和“青春力量”的黄色出现20次,既是“纯洁的颜色”和“充满希望和潜力的形象”,又表示“空虚”和“抑制的状态”的白色,出现27次。蓝色等甚少出现。颜色意象在各卷中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既意味着题材的集中或改变,也意味着心情的集中或改变,多侧面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何其芳的《预言》是寂寞开出的花,是诗人心灵里"真纯的音籁"。先是悼惜逝去的初恋,再是吟咏成人的忧郁和愁苦,最后唯美主义的诗人从飘缈的云端落到了人间的"茅草屋顶",走出个人寂寞的拘囿,歌唱也变成"鞭子","还击到不合理的社会的背上"。而他的《夜歌》是风雨催生的歌,真实地反映出诗人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和斗争,以及迫切要求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心情。《预言》有的是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夜歌》则是散文化的自由诗体,色彩朴素,亲切自然,质朴晓畅。  相似文献   

4.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何其芳诗集《预言》为主,对其早期诗歌予以重新探讨和认识。通过对何其芳与时代环境关系、诗歌内容情感的细腻绵密、传统与现代融汇的形式特点等因素的梳理.揭示巴蜀文化传统与五四新文化对何其芳的影响和良性互动,从而说明其个性不尽被时代风潮所消解,其诗作堪称发自心灵的歌,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精神现象学》中论及的观察的理性明显影射理性在近代科学中的表现。黑格尔认为,理性在进行观察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意图何在,它以为自己在客观地研究物之为物的本质,但它实际所做的事情只是用自己的概念占有自然,只是将自身当作直接存在着的物来寻找。这种意图在观察的理性的最后经验中表露无遗:精神之存在是一块骨头。然而,在黑格尔的时代,观察的理性其实还没有将自己充分展现出来,所以黑格尔并没有真正看到它的最后形态。但根据黑格尔的诊断,这种理性最后一定会将自己表达为直接的物,而他在头盖骨相学中看到了这种倾向,因为在这门学问中,精神被视为与物直接等同。然而,观察的理性的最后经验或许并非头盖骨相学,而恰恰就是现代技术,因为当前这个时代正热衷于将精神表达为物。  相似文献   

7.
"是"字判断句在战国末到两汉时期产生,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处于中古时期的《搜神记》中的"是"字判断句在语法构成和表意功能等方面都和上古汉语情况有所不同:判断句的表达系统发生了变化;表判断的属性取代指代性成为"是"的最主要用法;"是"字判断句的使用促使了"非"字判断句的逐渐消亡;句末语气助词"也"的判断功能也逐渐退化。这些语法现象都反映出"是"字判断句在中古汉语时期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8.
尼采《悲剧的诞生》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出发,不但探讨了艺术的起源问题,还试图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而川端康成对《千只鹤》中众多人物的描述,是对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说中所体现的人生哲学的很好回应。本文试图以尼采的两种精神说分析《千只鹤》的内在意蕴,并进一步观照作品中的众生。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的诗集《烙印》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存在。在内容上,它立足于平民中间,以贴近生活的现实精神、坚忍抗争的生命态度真实地写出了那个年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在艺术上,它以谨严和凝练的艺术特质,克服早期平民化诗歌的弊病,形成了一种坚实质朴的诗风。正是这些特质,使《烙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到的贡献并最终成为诗歌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为了能全面揭示“何其芳现象”的成因及其内涵,联系作者生平和经历,以“失语”和探索的矛盾方式,就成为解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奥地利女作家巴赫曼的广播剧代表作<曼哈顿的善神>自问世以来,备受争议.作者以其独有的女性视角,描述了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曼哈顿善神"摧毁一对虽偶然相识但疯狂相爱的青年男女乌托邦式爱情的全过程.运用互文性原理和社会心理学分析方法,解读了巴赫曼对传统爱情母题的颠覆,以期发掘巴赫曼现代社会爱情观的深层肌理.  相似文献   

12.
《关雎》最初是用于女子教育的作品。《关雎》的叙述者是女子教育的主持者后妃,她教给年轻女子采摘荇菜和准备祭祀等劳动技能,让她们学会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使用琴瑟钟鼓之乐教育年轻女子达成性情之平和,养成内在心性气质和外在容貌举止的淑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以及“上博简”《孔子诗论》都只是用诗,与《关雎》之义没有直接关联。《史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和“周室衰而《关雎》作”两条材料,习惯视作《关雎》讽刺说和诗篇晚出的关键证据,但历来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存在断章取义之弊,属于严重误读。《关雎》是周人制礼作乐最早的重要作品之一,表征了周文化的礼乐精神和对女子教育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姐妹们》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正式开启了乔伊斯对都柏林社会人民长期处于天主教的宗教高压之下精神瘫痪的社会问题的披露和批判。以小说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发现对话篇幅较长,几乎占据全文的一半。同时,对话中存在诸多违反英国哲学家Paul Grice会话合作原则的“失合”交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白,欲语还休的避忌,还有人云亦云的盲目。乔伊斯通过人物对话中的“失合”现象,将都柏林社会思维能力衰退、道德标尺瘫痪和盲目信仰宗教的社会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这种方式深化了小说主题——精神瘫痪。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歌德《浮士德》与蒋子龙《蛇神》的结构艺术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何其芳早期的诗集《预言》是象牙塔里孤独者的精神吟唱,低回婉转的诗风体现了诗人柔弱的抒情个性;延安时期的《夜歌》则讴歌战斗的青春,礼赞崭新芬芳的新生活,呈现出豪放有力的新气象。这种抒情风格的巨大变化是时代背景和诗人创作心理双重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穆旦爱情名篇《诗八首》深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其对爱情四个发展阶段——爱情的开始、深入、宁静和回归的描写,体现了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交织,展示了不受束缚、回复本真、不断超越的强大生命力以及用审美的人生态度审视爱情的爱情信念。  相似文献   

17.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另外,"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18.
"风"的意象在蒋三立诗集《在风中朗诵》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自然之风,凝聚自然的力量;"人力"之风,既沉淀历史的回响,也消散时俗的喧嚣;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心灵"之风,他要借助"风力"传扬自己的"孤独"精神,并要借助"风力"锤炼自己的"定力",使自己能够坚守那一份"孤独"的精神。诗人正是在"风中"坚守着那一份孤独,享受着那一份孤独,更希望通过"风力"的传扬,让那一份"孤独"的精神化为永恒。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被尊为“垮掉”圣经的《在路上》为对象,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狄安·莫里亚 蒂的研究,阐明了“垮掉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屡遭忽视的方面,那就是:面 对生存的悲剧性,人应该超越悲剧,去感知生命。  相似文献   

20.
对于基督教正统教义“三位一体”中的“圣灵”(the Holy Spirit),弥尔顿代之以“精神”(the Spirit),并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对“精神”这一宗教术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弥尔顿通过大量的《圣经》引证,指出“精神”有九种所指,比“圣灵”更为广泛,既包括“圣灵”在内的、来自外在但进驻到信仰者内心的“神圣的精灵”(the divine spirits),也包含人将这些力量内化为弥尔顿所称的“人的精神”(the human spirit)或“内在精神”(the Spirit within).因此,在弥尔顿的“反三位一体”宗教观中,“精神”比“圣灵”更为准确.掌握弥尔顿对“精神”的神学阐释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弥尔顿的神学思想和理解弥尔顿史诗创作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