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共同富裕的内涵来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最根本的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发展导向和目标约束的作用,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步骤看,应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从当前共同富裕的重点来看,使共同富裕成为"中心课题"已经刻不容缓。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构想变为现实,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创造性地实践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梁晨晨 《南方论刊》2022,(11):32-33+10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既是自古以来人民的理想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指向,共同富裕蕴含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内在要求。从管理学角度探讨共同富裕长远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政府管理、企业管理、人的管理角度出发。从政府管理来看,应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新时代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企业管理来看,应推动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弘扬企业家精神;从人的管理来看,应倡导人人参与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重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就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指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即高质量发展是筑牢共同富裕实现前提的关键举措、助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现实需要、满足共同富裕实现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等发展质量不高、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诉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要针对当前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共创为导向、以共生为准则、以共享为目的来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从而妥善解决城乡间、行业间和群体间发展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全面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高度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做出了统筹规划,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仅是实现全体农民富裕的有力举措与坚实保障,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实现形式,因而亟需在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之下,解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以集体经济带动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存在诸多问题,农民、集体“能人”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主体能力有限,包产到户经营体制的短板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目标不对接。为此,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三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构成部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不仅事关边疆繁荣稳定,而且关乎民生福祉。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在内容、过程、动力维度具有高度契合的共通关系。然而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仍面临相对贫困治理难度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薄弱、生态环境治理短板亟需补齐等现实桎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生福祉的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缩小收入水平差距,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增进各族群众获得感,以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共享美好生态福祉,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厘清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难题,可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廓清理论和现实前提。“做大蛋糕”的问题即社会生产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制约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掣肘。新旧动能转换阻力大、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待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缓慢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三大突出难题。现阶段,突破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社会生产发展难题,提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是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对症下药、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实践路径包括:一是努力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防止动能转换新风险;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避免资源浪费;三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精准供给;四是加强创新型强国建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张晖  余福海 《社会科学家》2022,(10):3-7+161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内涵。我国的共同富裕和西方的“福利国家”存在质的不同,在政策措施上体现为施政目的、分配方式、政策效能等的区别。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挥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红色引擎”作用,将党的领导贯穿到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基层党组织推进共同富裕的能力,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保证。此外,实现共同富裕,还要注意发挥公有资本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规范资本运行,发挥非公有资本促进高质量就业、帮助增加致富能力、践行先富带后富的社会责任等作用,引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更多贡献公益慈善力量,引领青年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融入共同富裕进程。  相似文献   

8.
曲延春 《东岳论丛》2023,(8):122-129+192
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第三次分配在农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制度体系的重要方面。农村虽然一直是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第三次分配的重要目标领域,但存在的问题亦较明显。在总量维度,农村慈善捐赠资源数量有限;在结构维度,农民精神生活富裕短板突出;在动力维度,农村志愿服务动力明显不足;在环境维度,农村公益慈善文化氛围淡薄。尽管第三次分配依靠的是民间的“自觉自愿”行动,但是这种“自觉自愿”行动也需要一定的制度设计进行激发。以第三次分配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应落实慈善捐赠激励机制扩大农村公益慈善资源,建立精神生活富裕促进机制弥补农村富裕短板,塑造志愿服务成长机制增强志愿服务动力,加强慈善文化引领机制优化农村公益慈善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选派干部下乡驻村制度,是新时代国家权力嵌入乡村社会的表征。对西南地区L村第一书记驻村实践研究发现:将科层体系干部嵌入乡村治理,实现国家权力对乡村治理的有效介入,具有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贫困治理的百年经验、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推动治理有效保障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应然之策等多重价值意蕴。第一书记驻村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现实中,受到“国家-社会”双重场域的深度影响。第一书记要实现组织建设从嵌入到引领、精英培育从单一到多元、治理融合从离散到集聚、资源利用从碎片到整合的转变,把权力、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技术优势,从而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新征程在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促进共同富裕,主要是基于促进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铸牢西部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等现实,而进行的实践创新。同时,新时代新征程在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促进共同富裕也被赋予了西部大开发成果的共享共建共富性、西部大开发推进的可持续性和西部大开发布局的延展性等新内涵新特征。因此,其实施意义重大。但是,还应看到新时代新征程在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促进共同富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其面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三新”背景带来的新机遇。基于此,应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在应对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大等挑战中提出实践方案:一是构建凸显共同富裕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对接共同体;二是打造凸显共同富裕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与“一带一路”融合对接的高水平开放新局面;三是构建凸显共同富裕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与“三新”融合对接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是当前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关键。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三大挑战,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体系,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当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向来把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一是进一步完善反贫困战略的"补弱"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做强"机制,在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生态振兴等关键环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积极构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的"拉平"机制,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理论体系缔造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理性观念的凝练和理论认知的升华。科学理解这一思想,要坚持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生成机理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学思想的内核精要,汲取了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养料,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理路的深刻总结与创新发展。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方向、基本战略目标及重要保障力量。从实践导向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现实课题;要坚持方法导向,运用哲学思维解决法治建设实际问题;要坚持目标导向,精准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目标要旨;要坚持效果导向,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3.
实现劳动群众的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究竟应该怎样实现农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搞平均主义、要求农民在致富的道路上“同步走”、“一起富”,还是承认差别、尊重规律,允许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这里,我们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对允许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内在根据即客观必然性,作一番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极其深刻的生成逻辑,从理论上看,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理论延续;从历史上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共同富裕的深刻经验总结;从现实上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要求,三者相向而行,统一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百年经验为考量、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实践向度。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依然面临着廓清共同富裕观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内外风险挑战加剧等诸多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全国人民必须在实践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理论教育、发展质量、监督监管、城乡循环四个方面入手,真正从本质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以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为起点的“农民进城”难以避免和化解长期以来的不平等矛盾。尽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为其做了大量辩解,开出了理论“药方”,但“农民进城”困境一直延续至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是不平等的根源,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根本消除进城农民面临的不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解决了农民进城面临的很多矛盾和问题。但我国农民进城后仍遇到了城乡二元经济差异、福利待遇城乡不均等诸多问题。通过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农民进城”中的不平等问题,为我国未来进城农民的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应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保障机会公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分割;坚持和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所在。新发展阶段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分好“蛋糕”注重解决改革发展成果共享问题。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制度集成创新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和完善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从对近代自由主义应得正义批判入手,马克思对正义的运思以现实正义和高阶正义双层结构同时展开,他以现实正义解释和揭示正义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性,又以高阶正义实现对现实正义的批判,历经三次视角转换:从思辨理性向现实视角的转换,从普适永恒向历史过程视角的转换,从“物质所得”向“人的自我实现”视角的转换。马克思正义观指涉自由、权利、人的全面解放等多重价值,“人的自我实现”是其对正义的终极理解。马克思在转向对正义的现实性、历史性理解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维度,也没有失去其批判和建构功能,恰恰相反,正是这种三重向度的交叠融合和有机统一,强化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科学性基础和批判性力量。这对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义问题,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8.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共同富裕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之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助力龙江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在共同富裕进程中应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健康的市场风气,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做大做好并分好共同富裕的“蛋糕”,展现民营经济助力龙江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9.
培育与共同富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是澄清共同富裕中关于道德认识的误区,如“道德无用论”与“道德万能论”误区的需要;是破解共同富裕中不良道德的阻碍,如为富不仁、“躺平”为善、以穷为荣等观念的需要;也是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的需要。自我要求的勤俭和创新观念、对待他人的慷慨大方观念、社会自身的公平正义观念等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应树立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具有理论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仁爱友善的民族基因为与共同富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的实践、推进共同富裕等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典型人物的社会示范表明共同富裕视域下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社会中已经被一些人践行,其在现实中是可行与可能的,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宣传媒体的舆论引导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人们从内心中感受到精神观念的力量与价值,并通过宣扬和批判两条途径的共同作用,促进勤俭和创新、慷慨大方、公平正义观念的确立,推进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冀县卿  王兴锋  王琢 《江海学刊》2023,(1):120-126+255-256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迫切需要加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治理。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嵌入深刻影响农户收入获取,成为治理农户相对贫困的关键因素。基于CFPS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嵌入能够显著减缓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有助于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因此,应继续发挥政府在“互联网+共同富裕”中的掌舵作用,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共同富裕”的多元实现模式,包括农业生产维度的“互联网+特色产销”模式,就业创业维度的“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培训”“互联网+就业创业”“互联网+金融”等模式,社会服务维度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