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河源文化是大江大河起源段的“地理—社会”空间文化。在黄河文化的研究中河源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看,黄河河源文化具有久远性、复合性、辐射性、传递性特征。黄河河源文化在自身的演进过程中一直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表现为:将游牧文化带入到中华文明之中,形成中华文明的底色;古羌人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带动众多族群(特别是藏族)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江河源区共同的源头、共同的文化和横跨黄河长江的人口迁徙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联结为一个整体。对江河源文化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形成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黄河作为母亲河,是中华民族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而黄河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累积发展,既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千秋大计,推动黄河真正成为造福沿线人民的幸福河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的黄河,被赋予了各种文化象征.在战国以来五德终始学说的影响下,黄河在秦代被作为"水德"的象征;由于大禹治水的悠久传说和黄河的长久存在,黄河被作为福祚绵长、江山永固的象征;由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因此"三河"之地被看作文化中心的象征;河图洛书的说法,又赋予了黄河神河的形象;在秦汉时期的祭祀文化中,黄河被视为"诸侯",按照诸侯王的礼节予以祭祀;"河水清,天下平"的观念,又赋予了黄河代表天下治乱的文化象征;从域外文化来看,黄河又被称为"中国河",被看作是中国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万年来,黄河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从山东入海,哺育了齐鲁儿女,孕育了齐鲁文化,在新的环境下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阐发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认识到在全媒体环境下传播山东黄河文化的意义与困境,可从丰富黄河文化的输出形态、拓宽公众黄河文化认知、创新黄河文化传承方式等方面探讨山东黄河文化传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复合文化 ,是漫长曲折的逐渐融合的过程。文章试图从四个层面探讨这种文化的复合性 :第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区域的特征 ,在聚散分合的结构性张力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景观 ;第二 ,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互相认识、互相驱动、互相补充 ,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综合资源 ;第三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边缘文化 ,没有模式化和僵化 ,处于不稳定的流动状态 ,为中原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异样思维与开放的活力 ;第四 ,中华文明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 ,以原创推进兼融 ,以兼融壮大原创 ,形成一种造福人类的原创与兼融互为表里的历史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6.
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地区至迟在8500年前就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几代考古学工作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本建构了这一地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对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进行系统分析,这一地区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兴隆洼文化分散的村落组织,赵宝沟文化时期流行的部落,红山文化时期的复杂酋邦,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统一的地域性国家的出现,都表现出持续进步的演进态势,并且考古时代的辽西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地区至迟在8500年前就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几代考古学工作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基本建构了这一地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对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进行系统分析,这一地区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兴隆洼文化分散的村落组织,赵宝沟文化时期流行的部落,红山文化时期的复杂酋邦,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统一的地域性国家的出现,都表现出持续进步的演进态势,并且考古时代的辽西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河文明既是中华民族早期自身蓬勃生长的成果,也是与其他各类文明竞争碰撞、汇聚交融的结晶。在新时代国家文化体系建构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重要工作的开展中,黄河文明的底色并不浓厚,其特色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重新梳理新时代黄河文明形成发展的机理、描述新时代黄河文明复兴战略构想,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新时代黄河文明的复兴有赖于复兴黄河文明的核心价值。黄河文明的核心价值丰富多元。本文以黄河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组成部分的中庸之道为例,探讨黄河文明复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了充分挖掘和实现黄河文明的时代价值,基于对新时代黄河文明复兴的理论思考,作者特别提出以下三个复兴黄河文明的战略建言:(1)把黄河文明作为主体大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大力挖掘黄河文明的价值内涵,黄河文明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复兴、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建设的时代价值。(3)推动黄河文明从贡献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黄帝与黄河,一个是凝聚寰宇华人的人文初祖,一个是滋养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二者已然超出具象的人物和简单的自然物.黄帝与黄河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主体.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根脉同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同步性,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黄河文化兼收并蓄内涵式上升,黄帝文化流播演绎地方化发展."两黄"文化虽各行其道,却又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馈赠     
今年北京论坛的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表达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我所谓“文化的馈赠”则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我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 ,近年来特别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今天我愿意从中华文明史讲起。如果追溯世界上几个古老文明起源的年代 ,中华文明不能算是最早的 ,但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 ,既包括定居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 ,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汉族不断与周围的民族相融合 ,形成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  相似文献   

11.
在继承发扬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党的三代领导人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国民素质和人的发展的文化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构建了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形成了人民大众接受认可的国民素质文化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民素质文化理论,提出了建设“四有”新人的思想及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因素的著名论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了相对独立和比较完善的国民素质和人的发展的文化思想,推动了这一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些思想为实现我国国民素质的均衡发展和不断提高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精神觇标。  相似文献   

12.
自<禹贡>的时代起,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自西汉以后称作”黄河”的重要水系与文明进程的关系了.因”河”的作用形成并由”河”滋养的”太原”、”大陆”、”大野”,是中华文明初期发育的基地.”河”的问题解决了,则禹”告厥成功”.据说”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早期国家的版图规模和行政效能已经相当可观.司马迁<史记>称此”成功”为”九州攸宁”(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卷二九<河渠书>).植根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于是被称为”黄河文明”.中图分类号:  相似文献   

13.
关中是一个能唤起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区域。群山之下由渭河冲积出八百里秦川,从史前文化到周秦汉唐时期创造出中国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关中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发展时期。无疑,关中是黄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崛起与衰落的一个缩影。关中曾是黄河文化根脉所在地、华夏文明发源地、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国家都城文化汇聚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关中迎来了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第四次崛起的契机。要将产生于关中的优秀黄河文化基因进行解码,并使它们成为新时代民族记忆和精神的文化标识,最终促使关中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复兴崛起。  相似文献   

14.
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渎之宗”的黄河水系如“地之血脉”周流不迨、循环不已。她是黄河文化的大地母亲。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数千年间,她对周边以及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辉煌灿烂、独放异彩。由此而使得黄河文化在地域上东迁南移向周边拓展、不断扩大覆盖面,并逐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她深深地影响着东亚并将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黄河入海既是自然风光,又是文化融合,不仅属于入海之地——东营,而且属于整个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和情感归宿。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是沿黄地区的共同责任,沿黄地区应从观念、战略、机制、措施等方面强化跨区合作,把黄河入海纳入沿黄旅游的关键节点来对待,以期抓住两头带动中间,形成整体,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文化与文学不断互动融合的背景下,黄河主题诗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历史镜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锻造有着积极的典范意义。正是因为黄河文明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自古以黄河为咏诵对象的诗歌不断涌现,并成为彰显黄河文明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镜像。宋代是黄河主题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从宋代文人对黄河文明的尊崇、宋代黄河主题诗歌的书写特质、宋代黄河主题诗歌的意义与价值三个维度,深入探讨黄河主题诗歌在黄河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京汇平原、草原、水乡为一区,故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外来文化进入北京地区后,均能有"曾似相识"之感.北京历史上实现过三次文化大融合,辽金元系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大融合,明朝系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大融合,清朝系关东文化与京师文化的大融合.上述地域文化在北京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创意视域下,文化产业不仅是符号产业,更是一种品牌产业,其核心是创意与创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文化品牌是以黄河文化资源为依托而塑造的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背景下,塑造和传播黄河文化品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黄河流域大发展、大保护、大治理的有效举。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当前黄河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索在文化创意视域下黄河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的新路径,以推动黄河流域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文化产业“走出去”,提高黄河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中原文化植根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海岱文化植根于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两地无山河阻隔,交通便利,自古以来经济联系紧密,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在中国古代,除华夏族之外,东夷族和苗蛮族都是构成汉民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史前和先秦时期,东夷人和华夏人的交往十分频繁。正如傅斯年所说:“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华夏人和东夷人在长期交往、杂居共处中逐渐融合为一体。西周以迄战国,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更为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逐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统一的较为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汉代儒学在全国传布,从而在构建共同的民族心理、促进汉民族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梳理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裨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农业、冶铜、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的炎黄时代,是炎黄文化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炎黄时代已经有了铜的冶炼和使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虽然出土了少量铜器,但远不及玉器突出,说明直到铜石并用时代,玉器仍是主要的礼器,是炎黄时代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表征;刻划在龟甲、骨片和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来源之一;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培育粟谷,制作耒耜,耕而作陶,发明医药,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发源地,炎黄时代是中国耜耕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农业的长足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财富的逐渐累积,大型聚落越来越多;作为大型聚落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城邑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中国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已近百座;炎黄时代是中国冶铜、文字、城邦乃至国家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期,炎黄二帝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