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园诗在唐代的崛起与繁荣,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其一,唐代隐逸之风的盛行;其二,唐代经济的繁荣与园林别业的广为修建;其三,唐代的政治状况与唐代文人对政治的疏离、对田园的态度;其四,文学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走向隐逸是唐初朝野文学思想的一个共同趋向,以隐逸为雅是朝野文学思想中一个共生相长的重要交汇点.朝野共同的崇尚使得隐逸成为唐初雅正主流文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隐逸文学在唐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确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上承古代隐逸文化传统,下接当下文学风尚。它承载了多重的文化意义,为文学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研究可能。隐逸派作为现代文学的典型存在,与佛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为隐逸文化和隐逸文学的丰富性提供了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唐诗宋词"之美誉,与唐代茶文化相关的诗歌称之为唐代茶诗。唐代茶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的价值旨趣,即儒家礼仪的价值旨趣、佛家禅悦的价值旨趣和道家隐逸的价值旨趣。研究唐代茶诗中所蕴含的儒释道价值旨趣,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尤其是唐代茶文化。  相似文献   

5.
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士人文化心理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隐逸风气兴盛,对其历史嬗变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唐代文人的行为心态、人格理想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对其递嬗缘由的追问,也是深入剖析唐代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层面。概而言之,初唐承继魏晋隐逸遗风,盛唐在隐逸中贯注入世因素,中唐淡化了士人的担当精神,晚唐以隐居避祸全身。  相似文献   

6.
镇江市丹徒丁卯桥附近出土的唐代《论语》酒令筹等一批银质器具,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唐代酒令的内容、制度及规范等文化意蕴。与一般酒令筹不同的是,唐代《论语》酒令筹成功引进了《论语》的精神元素,增加了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审美意境,从而使唐代酒令之苑绽放出一朵醇浓香逸的奇葩。《论语》酒令筹等一批银质器具的发现,对于推进考古学、文化学、文学、文献学、美术工艺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诗人心态研究成果丰硕,有从历史宏观角度研究唐代诗人心态对唐诗的影响,也有从贬谪、科举、隐逸、宗教等层面,探讨政治文化因素对唐代诗人心态的影响,还有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创作心态进行深入剖析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拓展研究视野,丰富文献的解释维度,具有重要价值。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导源于陈寅恪的"以诗证史",到20世纪80年代,程千帆和傅璇琮对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标志着文化学研究方法的确立。其后,在古代文学与制度、地域、家族、出版等文化领域的关系研究中,学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文化学方法要回归文学本位,坚持文史哲结合,实现内部与外部融通,文献与理论并重才能避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9.
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与会稽士族文学的消歇、江州隐士文学的崛起有很大关系。江州隐逸文化以庐山僧团、贫寒隐士等隐逸群体为代表,思想上儒释道交融,形成了遗世弃荣的隐逸文化心态,此种文化心态对文学创作颇有影响。以清俊脱俗、安贫乐道为基调的江州遁世文学,打破了东晋中期会稽士族文学的玄虚简淡之风,在创作主体、文学主题及文学风貌等方面,对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但大多数挽歌是在丧葬过程中由乐队演奏的。挽歌镌于碑石者 ,甚为少见。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中 ,有一批挽歌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唐诗文献。这类挽歌主要有两种类型 :刻在墓志盖上的挽歌和墓志铭中的挽歌。这两种挽歌 ,无论是作者和哀挽对象 ,还是内容与形式 ,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唐代挽歌与唐代丧葬制度、礼仪习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也是我们认识并了解唐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以新出墓志所载挽歌与传世挽歌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认识挽歌特殊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初,有利的学术环境促成了唐代文学研究局面的繁荣.在对唐代文学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唐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佛道与唐代文学的交叉研究、唐诗艺术的研究、唐代文学与政治文化军事制度的研究、唐诗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研究、史料的整理和作家名录及研究资料的编纂、热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与讨论、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主流研究方法的确立等九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在繁荣局面中也有一些带倾向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唐代文学渗透着丰富的西北诸民族文化精髓。仅以诗、词、歌舞戏为例,唐人在诗歌审美、唐代七言诗等方面深受西北民族文化的影响;词体文学及歌舞戏也是因广泛吸收西北民族乐舞文化而得到了长足发展。把唐代文学与西北民族文化研究相结合,对拓展和深化唐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代中期,中国诗歌创作开始了大规模的审美转型,诗人中以韩愈、孟郊等为代表,时间上则以元和之际为转变契机,于晚唐五代完成审美风格的转变。唐诗怪奇之风作为时代审美风格转型的一个重要类别,其兴起的原因,从文学本身看一方面是对前朝诗歌美学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另一方面也是唐代不同文体之间相互浸染的结果;从历史和文化层面看则是封建文化由鼎盛而衰落的文学表象,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向异质文化学习借鉴的结果。唐诗怪奇之风的美学特征具有较高的文化学意义,同时对后代诗歌理论的研究也有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历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前半叶,唐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规范形成、定型的时期,邵祖平的《唐诗通论》、苏雪林的《唐诗概论》、闻一多的《唐诗杂论》等综论性著作已经摆脱了宁明以来点评、鉴赏式的旧思路,开创了对唐代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梳理和加深唐代诗歌“史”的研究的新局面,同时,闻一多、岑仲勉、陈寅恪等人的作家作品考证工作也为唐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第二阶段是50年代初直到文革结束,这个时期的唐代文学研究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比较大,前进中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林庚、马茂元、陈贻Xin等学者仍能从文学、诗学的内在特质出发,对唐代文学进行纵深研究,其中林庚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说传神地揭示了盛唐诗歌的神髓,影响深远;第三个阶段即20世纪最后20年,是唐代文学研究复兴和再次繁荣的阶段。人们在认识和反省前30年所走的一些学术弯路之后,开始重建学术规范,其中陈贻Xin、傅璇琮的作家研究,袁行霈、罗宗强的理论分析,葛晓音、赵昌平的诗学探讨,吴汝煜、陈尚君的资料考证尤具学术个性,富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唐代城市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出发,分析了唐代文学商业化现象。唐代城市的商业性主要体现在"坊—市"经营空间的打破、商业经营时间的突破两个方面;文学商业化反映在唐代文人逐渐融入市民阶层,作品内容渐渐贴近俗下,文学审美趣味开始朝着满足市民需求方向转变等方面。以白居易和温庭筠为研究个案,论述了文人主动进行文学商业化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唐代城市商业的发展推进文学商业化、白居易等文人引领了这一文学发展潮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文学传播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学是研究文学媒介、作家宴集唱和、流派、结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等方面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文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外,文学传播学研究还应积极借鉴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说文学"与"尔雅学"、"广韵学"鼎足而三,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中的显学,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说文学"再度繁荣和辉煌,相关专著近百种,研究视域不断扩展创新:从《说文》总体研究、部首研究、六书研究、声韵研究、词义研究、注疏研究拓展到《说文》与古文字研究、《说文》方法论研究、《说文》的文化学视角研究等,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的进展;在"说文学"资料汇编方面,董莲池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网古罗今、嘉惠学林;在"说文学"学术研究史方面,张其昀《"说文学"源流考略》体系完备、论述简赅;而黎千驹先生的《说文学专题研究》则是一部贯通古今、史论结合的力作。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神仙道教、巫术与隐逸杂糅在一起,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内涵融入了新的元素,这种隐逸文化新思潮随即也影响到隐逸文学的创作.魏晋小说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隐逸的题材,且体裁种类繁多,有志怪类、志人类和杂传类等,其主题生成方式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体现了早期隐逸小说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70年代后期 ,中国大陆的学术研究恢复正常秩序 ,唐代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成为古代文学中众所公认的成绩最显著的一个研究领域。有关唐代文学研究的进展和收获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会队伍建设。 1 981年唐代文学会在西安成立 ,标志着中国当代的唐代文学研究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规模研究时期。二是学风的转变。唐代文学研究中的转型 ,表现在历史决定论思维方式的被扬弃 ,在学术观念上体现为由形而上学向历史回归。三是研究思路的拓展。学术观念的变革 ,使唐代文学研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价值判断倾向 ,而代之以对文学史现象、过程及意义的关注 ,将以往点的研究扩展到面 ;“文化热”和方法论的讨论则开阔了研究的范围和思路。检阅近 2 0年唐代文学的研究成果 ,可以发现 ,作家研究是收获最丰富的方面。另外 ,在诗歌批评、文章研究、小说研究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20.
元人创造了浪子-隐逸-斗士文化。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和审美人生构建了元曲的人文精神。柳永和陶渊明作为浪子和隐逸的文化代表成了元代社会的偶像。魏晋六朝是人开始觉醒、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元朝则是普通人开始觉醒、通俗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这是一个应该郑重提出的文化大命题。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和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分别是“浪子风流”、“隐逸情调”和“斗士襟怀”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